留学岁月,房东太太教我的功课

来源 :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guang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监护人,还是资本家?


  我高中就读于外国语大学附中。学校与很多外国中学合作,给我们提供做交换生的机会。高一那年,我就过关斩将地通过各科测试与英语面试,获得了宝贵的机会。学费几乎是全免,但父母要为我支付寄宿家庭高昂的费用。工薪的他们带着我去银行办理缴费手续,颇有深意地说:“不要让这些钱白花啊!”
  在新的学期,我来到马萨诸塞州康诺利中学的九年级,学业水平比我国内低一个年级。刚开始,我觉得社会学与英文课有很大压力,但是理科都很轻松。学校社团生活丰富多彩,大家对我这个典型的“中国小留学生”还算礼貌。
  我的寄宿家庭是一对白皮肤、蓝眼睛的白人夫妻。他们自己有3个在读大学的孩子,又接待了5个小留学生。我住在他们女儿的房间里,有小提琴,有世界各地的工艺品,粉红色的壁纸与阁楼小窗让我有一种迪士尼公主的感觉。
  他们的嘘寒问暖跟中国成年人不太一样,表面看很喜欢你,他们也保持着得体的距离感。聊天很轻松,但是绝不涉及隐私。房东太太叫苏珊,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我觉得她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做家庭主妇太浪费啦。她却义正言辞地说:“没有比家庭主妇更荣耀的工作!”
  房东夫妻很相爱,每天以拥吻来分别与相会。因为美国法律的严格,我也经常有各种文件资料需要他们签名,看到他们在我的监护人一栏里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我第一次对“监护人”这个词有了概念。
  我很不喜欢美国的食物。早晨,餐桌上毫无例外的是一壶冰咖啡,一壶冰水。看着冰块在杯子里沉浮,我思念家里的红豆粥。有时候我来例假,需要喝一点红糖水,都要自己去厨房里煮——这项工作是不在房东义务之内的,美国人就是这样算得清清楚楚。
  父母鼓励我:“再不合胃口也要吃饱。你算算,如果折合成人民币,你一天的伙食费要多少呢?”
  小算盘一打,我觉得做我监护人的收入可真高啊!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以接待留学生为主要收入来源。政府与学校也有相应的监管细则与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得更好,赚更多外汇。

交换的不仅是文化


  3个月之后,我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我交到一个泰国朋友,她告诉我自己是“香蕉人”。但是,“香蕉人”只有足够优秀才能进入真正白人的圈子。我也在与白皮肤同龄人的接触中,感受到一种“敬你三分,但绝不越雷池半步”的疏离感。
  有段时间我很寂寞,就注册了脸书(Facebook)。注册后,我渐渐被收件箱里满满的“添加好友请求”和“捅你一下”这类暧昧的消息所吸引。我很快就被这个虚拟友情网站“绑架”了,开始和朋友“攀比”起“人气”,然后越来越频繁地刷新页面。
  我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了,老师发现我上课有一点无精打采,房东太太也询问我是否需要去看医生。我觉得自己被一种病态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思乡情所驱使,我会非常努力地寻找小学初中的同学,与其网聊,我还大海捞针一般地寻找起自己暗恋的男生与别人的合影……也许因为身处异国他乡,我特别看重Facebook里的友情,一心只想累计好友的数目,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要。
  那段时间,我很少给家人打电话,不想听他们的励志鸡汤。当家人问候我的时候,我张口闭口都离不开Facebook。其实,我就是有一点青春期的悖逆——明知这大半年回不了国,但就是没办法好好在美国生活下去。如果我在国内的话,爸爸妈妈肯定会用砸掉电脑和手机这类强硬手段戒除网瘾。但是,既然把我送到了美国,他们就只能尊重美国的教育方式——身隔茫茫大洋,我焦虑的父母联系到学校的老师、学校隶属教会的青少年辅导员和我入住家庭的这对夫妻。他们都揪着心继续等待着我的转变。
  我旁听到苏珊跟我父母的电话。苏珊一直在劝慰我家长说:网瘾并非毒品,父母不需要太紧张,更不要强行命令孩子断开网瘾。她说他们一定会努力引导我发现生命中其他“新的兴奋点”,并且让我在这件事情上逐渐学会“自律”。
  我的妈妈是英语老师,但她跟苏珊之间的沟通还是存在障碍。她认为苏珊应该狠狠出手的时候,苏珊都按兵不动。她只是跟我聊天,周日带我去教会认识新朋友,周六带我去医院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在她眼里,我就是一个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孩子。
  苏珊很喜欢引用犹太人的箴言:“凡事都有自己的时机。播种有时,收割有时。孩子出现问题有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有时。”

万事万物都有时机


  苏珊所谓的“时机”终于来了。
  有一天晚上,我玩Facebook几乎到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我实在撑不住了,可怜兮兮地哀求她说:“我今天可不可以不要上学?我头痛需要休息。”
  苏珊一改平日的温柔可人,她坚定而温和地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学校,如果你不去的话,我会把你所有的行李都搬出去,然后跟你结束监护关系。因为你住在我家,我有监护你的责任。玩通宵是你的权利,去上学是你的义务。”我几乎睡在餐桌上,但是還被她要求去上学。我不知道她在我走后竟然打电话到了学校,让老师今天对我“多加关照”。
  这个“关照”不是我们中国家长理解的“让她多休息”,相反是希望老师今天在课堂上不断向我提问,课间时候让我帮忙搬东西,放学前还让我参加了例行的社会小组活动——帮助一对有纠纷的同学做思想工作。
  这一天下来,自诩为精力充沛的我经历到人生第一次“崩溃”,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打电话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我还得做例行的家务,帮助苏珊检查垃圾分类,并且清理狗窝。
  晚上,我九点不到就睡得如同死猪一般。
  第二天早晨,我脑子里那种炸裂的痛苦感消失了。看到自己死里复活一样的精神状态,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要熬夜上网。   这时候,我得到了我泰国朋友的建议:有一位教会的义工是她的“网络督导”——网络督导可以随时随地检查她的上网记录并且控制她的上网时间,这是教会帮助国外青少年在“提高网络自制力”(特别是抵制黄色网络)的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泰国朋友的力荐之下,我也给青年团契的辅导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请她担任自己的“网络督导”。得知我这么做之后,苏珊对我竖起大拇指。自始自终,她从没有说过一句“少玩一点Facebook”“过度上网不好”等类的话,然而她却一直在等待时机,一招就点到了我的要害。

信仰与梦想的翅膀


  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还算不上精彩。苏珊接下来买了一架钢琴,她们一家没人会弹,也没有学琴的打算。买这架琴就是专门给我用的。她在与我父母的沟通中得知我小学阶段曾经学了5年钢琴,后来半途而废。于是,她想到了这么一个“新的兴奋点”。
  她开始跟我做生意!她让我在她清晨喝咖啡的时候给她音乐伴奏,然后给我报酬。在经济刺激和语言鼓励下,我重新练琴。这个在我眼里很抠门、很会斤斤计较的监护人,在我学琴这件事上表现出慷慨。她出钱给我报名参加了本州青少年钢琴比赛,以一件晚礼服为诱饵,让我找到了拼命练琴的动力。她还带我去参加一些白人青少年的音乐沙龙与公益活动,让我感受到现实人际交际中音乐的重要性。儿童唱诗班也向我发出了义工的邀请,请我在他们排练的时候做临时的伴奏。我好像从钢琴中看到白皮肤蓝眼睛的这群人对我的真实接纳。
  我悄悄写下自己对网络社交的新感悟:
  靠着浏览相册和在别人页面上留言,是不能赢得友谊的。我逐渐发现,Facebook有点像小学生在寻找玩伴时候的不安全感——不断累积好朋友的数量,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那种感觉就像个贪心的孩子在吃巧克力,一块接一块……苏珊所做的事情不是夺走了我的“巧克力”,而是让我吃到了腻味,然后再递给我一瓶“可乐”……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友谊不是打开电脑就可以找到的;所谓的种族歧视不是想当然就会解除。相反,你必须付出努力、真实去经历,并且看清楚肤浅的表象,努力去寻找一些深刻的东西。
  后半年的日子过得飞快。曾经因为枯燥而懈怠的练琴一下子变得很美好。至于Facebook,我已经很少有时间去刷新了。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件事情上学会自我控制,有了深刻的感悟。分别时,我竟流泪了。临上飞机前,苏珊跟我拥抱时悄悄说:“如果你的琴艺不断进步的话,說不定哪天也可以在哥特式宏伟的建筑里一展风采……”
  一年的相处,房东太太断了我的网瘾,点燃了我的梦,也让我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如今的我,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职场还是情场,我的处世为人都算青年人中的成熟者。我常想到自己青春期的时候的历练,美国房东太太教我的功课,可谓是终身难忘!
其他文献
曲香自打被继母嫁到山东荣成某村,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出过婆家的大门,过起了没有欢笑只有眼淚的生活,一过就是20多年。  1996年夏,也就是她第5个孩子5岁这一年,她的初恋情人――林童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曲香惊呆了,望着自己日夜思念的初恋情人,她说不出一句话,当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曲香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住地往下流。她哭着,哽咽着,但所有的话都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林童看到曲香哭了
期刊
《我的前半生》熱播,全职太太子君跑到丈夫公司抓小三,被二十多岁的女职员讥讽没教养。她一脸绝望地说“小姑娘,当你面临家庭被拆散的危险时,教养什么都不是。”  一起煲剧的好友看到这里,忍不住戳我脊背:“看看,当全职主妇有什么意思。”  谁说全职太太要围着男人转?亦舒写《我的前半生》时,就是个不折不扣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太太。如果非要给前半生划重点,我不会选男人,也不会选事业,而是兴趣。  人会从兴趣中发现
期刊
“从此以后,我们断绝关系。”  外婆的葬礼上,本以为自己不会太悲伤的和歌哭得一踏糊涂。看到老人家的骨灰被送进那个狭小空间,她心痛如绞,这世间,竟再也没有一个真正将她疼到骨子里的人了。十年前,和歌的母亲因意外离世,十年后,这个代替母亲来爱她疼她的老人也抛下她走了。  表姐搀着痛不欲生的和歌,舅妈跟在一边劝她:“晓歌呀,外婆八十多了,也是喜丧了。别伤心太过啊。”  无助、悲伤、愤怒、绝望,各种情绪牢牢
期刊
广州  早上8:40,高朗打电话来的时候,嘉熙正在去机场的车上,接电话前,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嘻嘻哈哈的同事们挤挤眼,静了下来。高朗9时进办公室,之前会留出十来分钟给嘉熙打一通电话,这是他在广州时的惯例。  嘉熙此行是去中山大学参加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为了给高朗一个Surprise,她硬是屏住了口风。下午研讨会后是自助晚餐,嘉熙有点心不在焉,同事包括系主任都理解,笑着让她早点走。  20:50,嘉熙
期刊
一.穿白毛衣的女孩儿  第一次见到美爱,是个大冬天的清晨,我还在睡觉,突然大门被敲得山响,妈妈去开了门,是小表哥带着个穿着白毛衣的女孩儿站在门口。进了门,小表哥先跟我们介绍:“美爱,我女朋友。”姑娘不认生,嘴很甜,立马跟着小表哥喊姑妈。  我妈不置可否含含糊糊地应了声,并不用正眼瞧她,只是用眼角余光扫了几下。江南的数九寒天,铺了地砖的客厅冷得像个冰窖,妈妈故意不去开暖气,他们两人都穿得单薄,缩头缩
期刊
母亲说,我一岁多的时候,得了一场重感冒,39度的高温,烧得我小脸通红,我眯着眼睛,软软地躺着,不哭也不叫,张着小嘴急促地喘息著,母亲急得直流泪,父亲抱起我就往赤脚医生的家里跑。赤脚医生给我打了一针退烧药后,对父亲说:“孩子太小了,以我这儿的医疗水平,真怕耽误孩子的病情。”父亲二话没说,用布带把我绑在他的后背上,骑上自行车,飞奔着进了城里的医院。  城里的医生给我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后,对父亲说,幸亏你
期刊
别样的促销员  刘阿庆没想到她的工作说没就没了。  她原是一个方便粉丝厂家的超市理货促销员。方便粉丝包装花花绿绿的,上面有个包着蓝色头巾穿着对襟袄的年轻女人翘着个大拇指,都说和刘阿庆长得像。  超市做活动时各家促销员都给顾客品尝煮好的粉丝,争着说自家牌子的味道好。刘阿庆打小从她妈那学得熬一锅好卤水,经常将自家卤的鸡爪鸡翅切成小小块的肉丁,撒在试吃品上,熱腾腾的粉丝汤里就有了别样的滋味,她的业绩每次
期刊
人生天地間,把沙漠、山水、竹石、云彩编为图案。穿一身自然织就的霓裳,风从臂间穿过,思绪飘往古老的国度,梦回云阙。
期刊
给刺猬起名叫七宝  入冬的时候,陶荔在路口捡了一只刺猬。  她发现它的时候,它正躲在一堆枯叶下,陶荔眼尖发现了它,她将叶子拂开,只见它缩成一团,浑身柔软的刺,像个仙人球。  “小家伙,你不冬眠吗?”她用跟人说话的口吻,同它说话。  陶荔把它捧在手心里,那些刺扎得她手心发痒,她当即决定带它回家,否则它一定会命丧车轮之下,或者被今晚的冷霜冻死。  陶荔给刺猬取了个名字,叫七宝,她带它回家的第二天,它就
期刊
从父亲母亲的结婚证明说起  这张图片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营业执照”,也就是说,是我的父亲母亲的结婚证明。对于现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结婚证也许需要做一番详细的说明才能看明白。  证明开头“昨天区委电话”中的“区委”,指的是共产党八路军抗战期间以及抗战后在太行山成立的抗日根据地及其政府。  抗战初期,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嗣后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太行山区,这段历史在许多抗日影视作品中多有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