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它不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王瑨家族的家风、家教的传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家风家教;王瑨;价值观
一、王瑨其人
王瑨,字方伯,又字渤生,号慕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生,明天启辛酉年(1621年)举人,明天启壬戌年1622年进士,二甲42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由进士官户部主事,督宣镇粮储镇。有魏阉生祠,文武将吏皆拜谒,王瑨独不赴,坐是免官。指魏忠贤获罪被诛后,起郎中,晋广平知府,旋改朔州道副使,转江西右参政,至首谒澹台子祠,遣吏祭罗文恭、邹忠介两公冢,转浙江按察使,治狱多平反,当事以失,出为瑨罪,王瑨曰:“律所在即,至尊不能夺,况其事地方者乎?”起湖广右布政使,以母老辞,年六十九殁。当魏珰煊赫时,自京畿及郡国建生词,内而宰执卿寺,外而抚按藩臬,皆焚香罗拜,以是得显擢者比比皆是。其持节不屈,王瑨独罢职家居,时缇骑纷纷四出,众虑有后命,以为王瑨危险,王瑨漠不为意。王瑨曾任广平知府、山西朔州道副使、江西右参政、浙江按察使、湖广布政使,以反对魏忠贤专权误国而声名远播。
二、王瑨率子侄等坚守潍县县城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正月,满兵入寇,陷济南,贼盗蜂起,而潍土城久倾圮不可恃,欲创立石城,而为潍邑保障。潍县知县邢国玺倡筑石城,王瑨倾囊首倡捐建石城,邢国玺聚诸乡绅士庶,先生咸奋励曰:“此苞桑远虑,福及百世者。吾属聚族于斯,将自为安全计,矧重以成命耶,拮据绸缪,惟力是视。”潍县知县邢国玺毅然任之,画城于堵,度其规方,计城一尺,费石三十车,灰二百斤,则乡绅尚书郭尚友、御史亓伟、张尔忠、董明、胡振奇、寺副王调鼎、布政吕逊、参政王瑨、郭知逊、王运熙、王珙、王遵命等,茂绩咸著也。起自己卯(1639年)季春,洎于孟冬未满期修,筑城垣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四尺,高三丈五尺,根深三尺,厚三尺,顶厚二尺,统计大工银四万六千四百两有奇,上不亏国税,下不疲民力。王瑨于崇祯十二年著有《崇祯修城记》收录于《潍县志稿》。
崇祯十五年(1642年)满兵破蓟州、破河间、破临清兖州,山东下者六十余城,莱邑陷,十二月初一日闻警,潍县知县周亮功当集绅衿父老同盟于城隍庙,将城头分为四段,使都堂郭尚有、张尔忠、王瑨主事、胡振奇各主一面,惟青杨楼一段使如夫人王少君主之,盖少君素有胆略,故使督率家丁在此防御,且使如逢紧急,每夜半煮粥分饷士族。潍县城墙北面防御,有原任巡抚张尔忠、举人王洵、郭知逊、陈调元等,西面防御,有王瑨率子侄家丁等,安置甫定,至初九日而满军兵骑四围。连攻者七昼夜,至十六日临明将东北角镇武殿后石城挖倒,幸被大炮击退,当拆胡家楼一座即时修讫。及十九日辰刻,满兵抬云梯数十架直抵南门迤西城下,用镢百余张,毁牛马墙十余丈,喊声震天。县令周亮工亲冒矢石,命主事王瑨等严守信地,随机应敌,此次战役也,县城危而复存者再,旦不保夕,无论官绅兵勇,目不交睫者,盖十九日夜矣。人人奋勇争先,敌见我军势大,遂自披靡。我军大获全胜,杀死敌兵数百余名,夺获马匹器械无算,全城庆贺。
潍县城被围时,前任县令邢国玺适擢登州道至青州,慨然促行,青守留之不可,曰:“吾昔与潍人筑城,今被困,理合共守。”遂长驱赴援,至昌乐尧沟遇敌围攻,被杀害。潍人闻之,无不陨涕,急纠人数百名,扶柩来潍,葬于城南。凡阵亡士卒,县令周亮工辑为天地正气录,皆于天仙宫祭祀,自崇祯十五年腊月初九,至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二,二十四日之内,三战三捷。
明崇祯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兵围潍城,攻击甚锐,王瑨之弟王玶,同王玶之子王沚,朝夕坚守城头,专理火药,躬身督阵,不避矢石,十二月十六日辰时,城东北角挖陷数丈,蜂拥而登,哄声如雷。当时王玶与王沚,督战愈力,义不顾家。王玶妻武氏,一闻城陷,五内崩裂,即召妾高氏、王沚妻高氏及长女、次女,泣而言曰:“兵势跳梁,祸在瞬息,我等裙布,何用生为?”遂同时投环。及危城复存,但见女牵母裾,姑持妇袂,妾依妻傍,姐并妹肩,五环绕梁,已不可甦矣。县令周亮工同合县官员绅士致祭,哭临声震一邑,遂具详申报上宪,例建坊旌表,以彰国典。
三、王瑨家风家教
王瑨之子王汲,号蓬洲,为人孝父母、友兄弟、爱子侄,与世相接,蔼若春风;即身居贵介,未尝以私意谒公门,邑人咸推之重之,以为真不愧清白吏之遗风者。两行乡饮大礼,公叨其荣,然则公之厚德硕望,亦概可知矣。
王瑨之侄王洵,字大允,进士,顺治七年1650年知会昌县事,正值顺治五年兵燹之顷,官私庐舍尽成瓦砾,城市人烟寥寥数家,王洵日以蓬蔽绳枢为堂,多方招徕,抚集残黎,殊有起色,寻捐廉建治官署,修理学宫,缮葺城垣,并建三城楼,以资瞭望,创立义仓,积谷数千石,以备赈荒,竭智尽能,劳谦匪懈,在任七年,民依之如父母,政绩卓越升工部都水司主事,会昌人感其再造功,为立遗爱祠。王洵著有《白浪河上集》又作《潍阳虏退集咏》,崇祯十五年、十六年间,清兵侵略青齐诸地,势如破竹,惟有潍县城固若金汤。这本诗集就是清兵退后,一洗传统士大夫萧淡散然之风气,代疾风迅雷之音;弃雪月风花,惟金戈铁马。或叙守城之备,或记歼虏之行,或述守城之方,或思用兵之谋,补全潍战事之纪为要。《白浪河上集》虽然是一部诗歌总集,可它的历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王瑨之族侄郭知逊,字生白,号泰沧,明天启丁卯科举人,清朝顺治丙戌进士,明崇祯年,周亮工任潍县令,适有土贼之讧,郭知逊与县令周亮工,缮垒浚堑,以铁锁机门,开门而迎敌,获馘捷功,而潍城以解。后成进士,首莅江都,以清白廉能称,著有《澹宁居集》。
综上所述,王瑨率领子侄及家人等,捐款修建潍县城墙及坚守潍县城的事迹,充分说明了王瑨家族的家风、家教的传承,为国为民,舍弃家产,一心为公的信念和价值观,他的子侄后代更是传承了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官为民期间,秉公守法、不徇私情的优良传统。
让好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从表面上看,家风仅仅一个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也与国家无关,其实不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家庭具有好家风才干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
从广义上说,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详細表现。因而只要家风正,才干民俗正,结尾才干政风清、党风端。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参考文献]
[1][民国]常之英.潍县志稿[O].潍坊:县志局,1940.
[2][清]周亮工.全潍记略[O].潍坊:和记印刷局,1930.
[3]王氏家乘·谱序宦绩[O]
[4]白狼河集上·王洵[O]
注释:
刘文侠,系潍坊市坊子区图书馆助理馆员。
[关键词]家风家教;王瑨;价值观
一、王瑨其人
王瑨,字方伯,又字渤生,号慕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生,明天启辛酉年(1621年)举人,明天启壬戌年1622年进士,二甲42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由进士官户部主事,督宣镇粮储镇。有魏阉生祠,文武将吏皆拜谒,王瑨独不赴,坐是免官。指魏忠贤获罪被诛后,起郎中,晋广平知府,旋改朔州道副使,转江西右参政,至首谒澹台子祠,遣吏祭罗文恭、邹忠介两公冢,转浙江按察使,治狱多平反,当事以失,出为瑨罪,王瑨曰:“律所在即,至尊不能夺,况其事地方者乎?”起湖广右布政使,以母老辞,年六十九殁。当魏珰煊赫时,自京畿及郡国建生词,内而宰执卿寺,外而抚按藩臬,皆焚香罗拜,以是得显擢者比比皆是。其持节不屈,王瑨独罢职家居,时缇骑纷纷四出,众虑有后命,以为王瑨危险,王瑨漠不为意。王瑨曾任广平知府、山西朔州道副使、江西右参政、浙江按察使、湖广布政使,以反对魏忠贤专权误国而声名远播。
二、王瑨率子侄等坚守潍县县城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正月,满兵入寇,陷济南,贼盗蜂起,而潍土城久倾圮不可恃,欲创立石城,而为潍邑保障。潍县知县邢国玺倡筑石城,王瑨倾囊首倡捐建石城,邢国玺聚诸乡绅士庶,先生咸奋励曰:“此苞桑远虑,福及百世者。吾属聚族于斯,将自为安全计,矧重以成命耶,拮据绸缪,惟力是视。”潍县知县邢国玺毅然任之,画城于堵,度其规方,计城一尺,费石三十车,灰二百斤,则乡绅尚书郭尚友、御史亓伟、张尔忠、董明、胡振奇、寺副王调鼎、布政吕逊、参政王瑨、郭知逊、王运熙、王珙、王遵命等,茂绩咸著也。起自己卯(1639年)季春,洎于孟冬未满期修,筑城垣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四尺,高三丈五尺,根深三尺,厚三尺,顶厚二尺,统计大工银四万六千四百两有奇,上不亏国税,下不疲民力。王瑨于崇祯十二年著有《崇祯修城记》收录于《潍县志稿》。
崇祯十五年(1642年)满兵破蓟州、破河间、破临清兖州,山东下者六十余城,莱邑陷,十二月初一日闻警,潍县知县周亮功当集绅衿父老同盟于城隍庙,将城头分为四段,使都堂郭尚有、张尔忠、王瑨主事、胡振奇各主一面,惟青杨楼一段使如夫人王少君主之,盖少君素有胆略,故使督率家丁在此防御,且使如逢紧急,每夜半煮粥分饷士族。潍县城墙北面防御,有原任巡抚张尔忠、举人王洵、郭知逊、陈调元等,西面防御,有王瑨率子侄家丁等,安置甫定,至初九日而满军兵骑四围。连攻者七昼夜,至十六日临明将东北角镇武殿后石城挖倒,幸被大炮击退,当拆胡家楼一座即时修讫。及十九日辰刻,满兵抬云梯数十架直抵南门迤西城下,用镢百余张,毁牛马墙十余丈,喊声震天。县令周亮工亲冒矢石,命主事王瑨等严守信地,随机应敌,此次战役也,县城危而复存者再,旦不保夕,无论官绅兵勇,目不交睫者,盖十九日夜矣。人人奋勇争先,敌见我军势大,遂自披靡。我军大获全胜,杀死敌兵数百余名,夺获马匹器械无算,全城庆贺。
潍县城被围时,前任县令邢国玺适擢登州道至青州,慨然促行,青守留之不可,曰:“吾昔与潍人筑城,今被困,理合共守。”遂长驱赴援,至昌乐尧沟遇敌围攻,被杀害。潍人闻之,无不陨涕,急纠人数百名,扶柩来潍,葬于城南。凡阵亡士卒,县令周亮工辑为天地正气录,皆于天仙宫祭祀,自崇祯十五年腊月初九,至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二,二十四日之内,三战三捷。
明崇祯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兵围潍城,攻击甚锐,王瑨之弟王玶,同王玶之子王沚,朝夕坚守城头,专理火药,躬身督阵,不避矢石,十二月十六日辰时,城东北角挖陷数丈,蜂拥而登,哄声如雷。当时王玶与王沚,督战愈力,义不顾家。王玶妻武氏,一闻城陷,五内崩裂,即召妾高氏、王沚妻高氏及长女、次女,泣而言曰:“兵势跳梁,祸在瞬息,我等裙布,何用生为?”遂同时投环。及危城复存,但见女牵母裾,姑持妇袂,妾依妻傍,姐并妹肩,五环绕梁,已不可甦矣。县令周亮工同合县官员绅士致祭,哭临声震一邑,遂具详申报上宪,例建坊旌表,以彰国典。
三、王瑨家风家教
王瑨之子王汲,号蓬洲,为人孝父母、友兄弟、爱子侄,与世相接,蔼若春风;即身居贵介,未尝以私意谒公门,邑人咸推之重之,以为真不愧清白吏之遗风者。两行乡饮大礼,公叨其荣,然则公之厚德硕望,亦概可知矣。
王瑨之侄王洵,字大允,进士,顺治七年1650年知会昌县事,正值顺治五年兵燹之顷,官私庐舍尽成瓦砾,城市人烟寥寥数家,王洵日以蓬蔽绳枢为堂,多方招徕,抚集残黎,殊有起色,寻捐廉建治官署,修理学宫,缮葺城垣,并建三城楼,以资瞭望,创立义仓,积谷数千石,以备赈荒,竭智尽能,劳谦匪懈,在任七年,民依之如父母,政绩卓越升工部都水司主事,会昌人感其再造功,为立遗爱祠。王洵著有《白浪河上集》又作《潍阳虏退集咏》,崇祯十五年、十六年间,清兵侵略青齐诸地,势如破竹,惟有潍县城固若金汤。这本诗集就是清兵退后,一洗传统士大夫萧淡散然之风气,代疾风迅雷之音;弃雪月风花,惟金戈铁马。或叙守城之备,或记歼虏之行,或述守城之方,或思用兵之谋,补全潍战事之纪为要。《白浪河上集》虽然是一部诗歌总集,可它的历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王瑨之族侄郭知逊,字生白,号泰沧,明天启丁卯科举人,清朝顺治丙戌进士,明崇祯年,周亮工任潍县令,适有土贼之讧,郭知逊与县令周亮工,缮垒浚堑,以铁锁机门,开门而迎敌,获馘捷功,而潍城以解。后成进士,首莅江都,以清白廉能称,著有《澹宁居集》。
综上所述,王瑨率领子侄及家人等,捐款修建潍县城墙及坚守潍县城的事迹,充分说明了王瑨家族的家风、家教的传承,为国为民,舍弃家产,一心为公的信念和价值观,他的子侄后代更是传承了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官为民期间,秉公守法、不徇私情的优良传统。
让好家风成为无言的教诲,从表面上看,家风仅仅一个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也与国家无关,其实不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家庭具有好家风才干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
从广义上说,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详細表现。因而只要家风正,才干民俗正,结尾才干政风清、党风端。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开展、推进中国梦的提前完成。
[参考文献]
[1][民国]常之英.潍县志稿[O].潍坊:县志局,1940.
[2][清]周亮工.全潍记略[O].潍坊:和记印刷局,1930.
[3]王氏家乘·谱序宦绩[O]
[4]白狼河集上·王洵[O]
注释:
刘文侠,系潍坊市坊子区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