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人笔下思乡念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泊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当他们想归家时却是千里迢迢、路途遥遥,但这却隔不断他们那“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时候他们便用诗歌来表达出这种感情。这些感情的表达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白,也有“村桥原树似吾乡”的含蓄,而更有一种是不说自己如何思乡念亲而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让情从对面飞来的内蕴。
从手法上来讲,很多人称其为“对面写”,也有人称其为“主客移位”。谭汝为先生诠释说:“所谓对面写来,就是诗人在抒发对远方亲友深挚的思念之情时,别出心裁地变换了描写的角度,避开了直而显地写自己之思,却去描摹所思之人正在热切地思念自己。这种表现想象中的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比那些单纯写自己本身的思念更翻进了一层,化直而显为婉而深,辞情凄婉荡动,笔法曲折空灵,颇具艺术感染力。”(《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下面我就诗歌中的这种情从对面飞来的写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先请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三、四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带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其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与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自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刘拜山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评解说:“写兄弟登高相忆,情景历历如绘,而此情景又出自我之独凝想,则我思兄弟之深,不必再着一言,忆加倍写出,此透过一层写法也。”而杜甫有《月夜》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看到的是长安的月,不写自己看月思念家人,却神驰千里,思念由彼岸飞来,写妻子“闺中只独看”,用小儿女的“未解忆长安”衬托妻子的回忆、思念之情,突出一个“独”字,王嗣奭《杜臆》中有云:“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第三联想象妻子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深;望月愈久,思念愈深;思念愈深,愈不能入眠;愈不能入眠,愈忧心忡忡,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思及至此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便激起了痛苦的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妻子望月的一系列细节都是诗人想象的,由妻子望月的形象,我们分明看到了客居他乡的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凝神望月,百感交加,想到此时不能与妻子同享赏月之乐,不能为妻子分忧解愁而泪流满面。思念由对方写起,更能表现诗人思念之深,思念之切。
再如高适的《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都不直说自己思家,而是思家之时想象出的情景,故乡思己,家人思己,这正如宋宗元在《纲师园唐诗笺》中写到的:“不直说己之思乡,而推知故乡亲友之思我,此与摩诘九月九日诗同是进一层法。”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使用这一手法,将思乡惜别之情表现得情致绵绵,富有情味。诗人巧妙地“对面写来”,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这里,诗人把故乡水拟人化,写得情味十足,言有尽而情无穷,堪称妙绝。
不只是在唐诗,宋词中这种手法也是屡见不鲜。柳永在他的《八声甘州》中就让情从对面飞来。词的下片写到: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由于归思心切,诗人“对想”: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远望,伫盼游子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候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此时闺中之人的心情可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梦江南》作具体解释:“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作者在曲折变化中达难达之情,将诗人的相思之苦、相思之愁、相思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更用“五月渔郎相忆否?”的一问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不仅在唐诗宋词中情可从对面飞来,我们追溯到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也是有所表现的。如《豳风·东山》一诗,这首诗反映一名远征的士兵在解甲回来的途中渴望见到亲人的思绪。诗里唱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这名士兵在归途中渐渐进入幻觉,将思家之情集中倾注在他妻子身上:“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明明是他在想念妻子,却幻想出妻子在想他时的情景,妻子因见我不归在屋里把气叹,忙着洒扫房舍塞鼠洞,可见他想得何等出神了。
这种让情从对面飞来的方法,不仅在写法上显得曲折生姿,而且在情感上也显得腾挪生姿,增加诗歌的韵味,让它别具一番风味。比起直抒胸臆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手法上来讲,很多人称其为“对面写”,也有人称其为“主客移位”。谭汝为先生诠释说:“所谓对面写来,就是诗人在抒发对远方亲友深挚的思念之情时,别出心裁地变换了描写的角度,避开了直而显地写自己之思,却去描摹所思之人正在热切地思念自己。这种表现想象中的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比那些单纯写自己本身的思念更翻进了一层,化直而显为婉而深,辞情凄婉荡动,笔法曲折空灵,颇具艺术感染力。”(《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下面我就诗歌中的这种情从对面飞来的写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先请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三、四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带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其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与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自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刘拜山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评解说:“写兄弟登高相忆,情景历历如绘,而此情景又出自我之独凝想,则我思兄弟之深,不必再着一言,忆加倍写出,此透过一层写法也。”而杜甫有《月夜》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看到的是长安的月,不写自己看月思念家人,却神驰千里,思念由彼岸飞来,写妻子“闺中只独看”,用小儿女的“未解忆长安”衬托妻子的回忆、思念之情,突出一个“独”字,王嗣奭《杜臆》中有云:“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第三联想象妻子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深;望月愈久,思念愈深;思念愈深,愈不能入眠;愈不能入眠,愈忧心忡忡,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思及至此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便激起了痛苦的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妻子望月的一系列细节都是诗人想象的,由妻子望月的形象,我们分明看到了客居他乡的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凝神望月,百感交加,想到此时不能与妻子同享赏月之乐,不能为妻子分忧解愁而泪流满面。思念由对方写起,更能表现诗人思念之深,思念之切。
再如高适的《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都不直说自己思家,而是思家之时想象出的情景,故乡思己,家人思己,这正如宋宗元在《纲师园唐诗笺》中写到的:“不直说己之思乡,而推知故乡亲友之思我,此与摩诘九月九日诗同是进一层法。”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使用这一手法,将思乡惜别之情表现得情致绵绵,富有情味。诗人巧妙地“对面写来”,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这里,诗人把故乡水拟人化,写得情味十足,言有尽而情无穷,堪称妙绝。
不只是在唐诗,宋词中这种手法也是屡见不鲜。柳永在他的《八声甘州》中就让情从对面飞来。词的下片写到: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由于归思心切,诗人“对想”: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远望,伫盼游子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候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此时闺中之人的心情可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梦江南》作具体解释:“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作者在曲折变化中达难达之情,将诗人的相思之苦、相思之愁、相思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更用“五月渔郎相忆否?”的一问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不仅在唐诗宋词中情可从对面飞来,我们追溯到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也是有所表现的。如《豳风·东山》一诗,这首诗反映一名远征的士兵在解甲回来的途中渴望见到亲人的思绪。诗里唱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这名士兵在归途中渐渐进入幻觉,将思家之情集中倾注在他妻子身上:“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明明是他在想念妻子,却幻想出妻子在想他时的情景,妻子因见我不归在屋里把气叹,忙着洒扫房舍塞鼠洞,可见他想得何等出神了。
这种让情从对面飞来的方法,不仅在写法上显得曲折生姿,而且在情感上也显得腾挪生姿,增加诗歌的韵味,让它别具一番风味。比起直抒胸臆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