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晓棠是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我国电影界第一位女将军,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她先后出演电影《神秘的旅伴》《英雄虎胆》《海鹰》等,《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里的玉芬,《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银环……她创造的这些角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尤其是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出色表演,更使王晓棠成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观众心目中的“美丽女神”,“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广为流传。因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一人分饰金环、银环,王晓棠荣获了1964年“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改革开放后,王晓棠自编自导了《翔》《老乡》《芬芳誓言》等。出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后,指挥拍摄了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转折》《大进军》系列,为中国军事电影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正当她表演事业蒸蒸日上时,和许多文艺界人士一样,王晓棠在“文革”中历经了磨难。1969年12月,王晓棠被“特殊复员”到北京远郊怀柔县。当地武装部的人为了保护王晓棠,把她安排到北台上林场,王晓棠在这里做了6年的林业工人。期间,她最心爱的儿子因患肝炎,没能得到及时救治,永远离开了她。
面对厄运,王晓棠并没有被打倒,她深信历史不会永远被颠倒,义无反顾地顽强抗争着:“一定要回八一厂!”她落户怀柔6年,用6年抗争一件事:回八一厂。王晓棠说,那段时间,我受到怀柔县人民和县武装部的厚待,受到北台上林场领导和工友们的厚待,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厚待我,在孤独和困境中让我感到了温暖,人民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那时,很多小事让王晓棠永生难忘。她深情地回忆道:“有一年,北京火车站的站台职工,见我要赶末班车回怀柔,可已到了发车前的最后3分钟,车门正要关,便扬手大喊:‘让王晓棠上车,她是来落实政策的!’上了车,一个观众对我说,‘王晓棠你要好好的,我们还等着你给我们演电影呢。’”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晓棠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厚待,也让她对“人民”二字有了深切的认识。她扛着铁锹从山上收工的路上,心里常想,以前老说要做人民的好演员,为人民服务。可什么是人民,并不知道,只是书上写的,听领导讲的,很抽象。“今天我明白了,人民,是很具体的。有一天,我若能重回八一厂,我这辈子就做一件事儿:回报人民!”
深入生活只身六下洪泽湖
1975年,王晓棠重返八一厂。她告诉记者:“中国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我是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是滴水之报。” 她要用影片感谢人民,可没有这样的剧本,她决定自己写出剧本。于是,她开始提笔创作剧本《老乡》,自己担纲导演。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区的人民”。
为创作这部影片,王晓棠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真实生动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洪泽湖上战斗的精彩故事,她只身一人,坐火车到南京,再从南京坐长途汽车到淮阴,再乘船到洪泽湖。
“船上的父老乡亲有的卖小鸡小鸭,有的卖大饼油条,有的是回家探亲,热闹极了。到了湖上的老子山,当时条件很简陋,但乡亲们尽可能地招待我,我过意不去,所以每次都是了解完情况就赶紧返京提炼素材。”王晓棠回忆说,“我一共去了六次洪泽湖,终于写就并执导了影片《老乡》。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将军微服返回战斗过的洪泽湖,帮助乡亲们致富,并感化教育了一个从不愿当兵到打出旗语‘我前进,战士万岁’的小青年杜双宝,影片赞美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
这部影片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电影界、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这部影片,王晓棠再立三等功,并被评为总政系统的“三八红旗手”。
“出精品就是要讲究而不将就”
1992年9月,王晓棠担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在她的带领下,八一厂同时开拍《解放大西北》《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歼》三部战争巨片。
那时,王晓棠经常去摄制组,她车子后座上总有个盘子上面扣着个碗。有人好奇,掀開一看里面有半个馒头、一块咸菜,这就是王晓棠的工作餐。王晓棠谙熟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布置工作内行又果断。当时是胶片拍摄,底片冲洗最怕停电把正在洗的底片“煮了”。拍大场面的底片是先洗一条,万一坏了还有第二条备用。为节省时间和缩短占用部队周期,更主要是为质量、成本有保证,王晓棠作出规定:几点钟出样片几点看,即使是在夜里3点钟胶片洗出来,她和各部门负责人就3点钟去看样片。看完马上开会讨论,不能说奉承话,只提问题,然后摄制组抓紧补拍,为大片的拍摄节省了时间、物力、人力。她提出“出精品要讲究而不将就”的口号,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王晓棠说:“这些大片是全军全国的心血凝成。七大军区动用部队参拍,共用了135万人日,加上各省市民众,有150万人日之多。”每部影片的每批样片,她都会认真细看,并亲自参与剪辑等后期制作。这一系列全景式的解放战争巨片,成为王晓棠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留下的大手笔。
1998年7月底,王晓棠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她再度回到了她喜爱的编导天地里。2001年,她编导拍摄了影片《芬芳誓言》,荣获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评委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大奖项。
无论是当演员、写剧本、做导演,还是任厂长,王晓棠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回报人民”的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闫正宇)
人民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正当她表演事业蒸蒸日上时,和许多文艺界人士一样,王晓棠在“文革”中历经了磨难。1969年12月,王晓棠被“特殊复员”到北京远郊怀柔县。当地武装部的人为了保护王晓棠,把她安排到北台上林场,王晓棠在这里做了6年的林业工人。期间,她最心爱的儿子因患肝炎,没能得到及时救治,永远离开了她。
面对厄运,王晓棠并没有被打倒,她深信历史不会永远被颠倒,义无反顾地顽强抗争着:“一定要回八一厂!”她落户怀柔6年,用6年抗争一件事:回八一厂。王晓棠说,那段时间,我受到怀柔县人民和县武装部的厚待,受到北台上林场领导和工友们的厚待,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厚待我,在孤独和困境中让我感到了温暖,人民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那时,很多小事让王晓棠永生难忘。她深情地回忆道:“有一年,北京火车站的站台职工,见我要赶末班车回怀柔,可已到了发车前的最后3分钟,车门正要关,便扬手大喊:‘让王晓棠上车,她是来落实政策的!’上了车,一个观众对我说,‘王晓棠你要好好的,我们还等着你给我们演电影呢。’”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晓棠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厚待,也让她对“人民”二字有了深切的认识。她扛着铁锹从山上收工的路上,心里常想,以前老说要做人民的好演员,为人民服务。可什么是人民,并不知道,只是书上写的,听领导讲的,很抽象。“今天我明白了,人民,是很具体的。有一天,我若能重回八一厂,我这辈子就做一件事儿:回报人民!”
深入生活只身六下洪泽湖
1975年,王晓棠重返八一厂。她告诉记者:“中国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我是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是滴水之报。” 她要用影片感谢人民,可没有这样的剧本,她决定自己写出剧本。于是,她开始提笔创作剧本《老乡》,自己担纲导演。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区的人民”。
为创作这部影片,王晓棠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真实生动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洪泽湖上战斗的精彩故事,她只身一人,坐火车到南京,再从南京坐长途汽车到淮阴,再乘船到洪泽湖。
“船上的父老乡亲有的卖小鸡小鸭,有的卖大饼油条,有的是回家探亲,热闹极了。到了湖上的老子山,当时条件很简陋,但乡亲们尽可能地招待我,我过意不去,所以每次都是了解完情况就赶紧返京提炼素材。”王晓棠回忆说,“我一共去了六次洪泽湖,终于写就并执导了影片《老乡》。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将军微服返回战斗过的洪泽湖,帮助乡亲们致富,并感化教育了一个从不愿当兵到打出旗语‘我前进,战士万岁’的小青年杜双宝,影片赞美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
这部影片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电影界、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这部影片,王晓棠再立三等功,并被评为总政系统的“三八红旗手”。
“出精品就是要讲究而不将就”
1992年9月,王晓棠担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在她的带领下,八一厂同时开拍《解放大西北》《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歼》三部战争巨片。
那时,王晓棠经常去摄制组,她车子后座上总有个盘子上面扣着个碗。有人好奇,掀開一看里面有半个馒头、一块咸菜,这就是王晓棠的工作餐。王晓棠谙熟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布置工作内行又果断。当时是胶片拍摄,底片冲洗最怕停电把正在洗的底片“煮了”。拍大场面的底片是先洗一条,万一坏了还有第二条备用。为节省时间和缩短占用部队周期,更主要是为质量、成本有保证,王晓棠作出规定:几点钟出样片几点看,即使是在夜里3点钟胶片洗出来,她和各部门负责人就3点钟去看样片。看完马上开会讨论,不能说奉承话,只提问题,然后摄制组抓紧补拍,为大片的拍摄节省了时间、物力、人力。她提出“出精品要讲究而不将就”的口号,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王晓棠说:“这些大片是全军全国的心血凝成。七大军区动用部队参拍,共用了135万人日,加上各省市民众,有150万人日之多。”每部影片的每批样片,她都会认真细看,并亲自参与剪辑等后期制作。这一系列全景式的解放战争巨片,成为王晓棠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留下的大手笔。
1998年7月底,王晓棠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她再度回到了她喜爱的编导天地里。2001年,她编导拍摄了影片《芬芳誓言》,荣获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评委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大奖项。
无论是当演员、写剧本、做导演,还是任厂长,王晓棠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回报人民”的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