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法有很多种,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用到点拨法。点拨法是一种中先进的教学法,它不仅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适应21世纪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点拨法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要“点”,什么地方要“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我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对点拨法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有:
第一,直接点拨法,就是在问题的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直接挑开疑团,拨去迷雾。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时,我运用ax bx cx=x(a b c)一道数学公试时,学生疑惑不解。这时我直截了当地点道x代表矛盾普遍性,ax,bx,cx代表矛盾特殊性。这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透彻地理解了深奥的哲理,特别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句话,对于这堂课,学生们谈起来,至今历历在目。
第二,间接点拨法,就是借助于相邻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这个哲学道理时,以三峡大坝出现细微的裂缝为背景,让学生面临考验和选择,面对这一条条裂缝,如果你是大坝的负责人,你将怎么办?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问题所点燃,迅速爆发为大胆的想象,经过精确的计算,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着激烈的交锋,两股较劲的思维之绳形成合力,击破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领会了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懂得了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觉地联系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学科间综合的能力。
第三,典故点拨法,就是运用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部分离不开整体”时引用了“太子丹与美人手”的故事,太子丹不仅残忍,而且割裂了手与身体的有机联系,他不知道双手作为部分如果离开身体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弹琴奏乐的功能。浅显易懂的典故,折射出深奥的道理,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知识。
第四,设疑点拨法,就是提出问题揭露矛盾,拓宽思路,加深理解。通过设疑,投石激浪,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如:在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我让学生用所学哲理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进行分析”。这一问平中见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学生分析到,矛盾双方可以转化,“失败是成功之母”应当是对的。此时我予以点拨:是否所有的失败都会转化成功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失败必须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方能成功,用哲学术语讲,即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学生茅塞顿开。通过设疑一一释疑,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有峰回路转之效,收到了平庸直叙讲理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第五,辩论点拨法,就是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热点”问题或对有些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从中点拨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中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辩论不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尽情发挥。
第六,古诗点拨法,就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用古诗作为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可以丰富政治教学课堂,变枯燥的哲理为文字上的美感享受,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哲学教学与语文诗歌教学互相促进的双赢目的。如在讲“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映”时,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诗点拨,既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七,比喻点拨法,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贴切的比喻进行点拨,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把握知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时,把价值规律三点作用依次比喻为“棒子”,“鞭子”,“筛子”。再如讲“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时,要从根本上看,它是否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把生产力比喻为“脚”,把生产关系比喻为“鞋”。恰到好处的比喻點拨,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除以上几种,另外还有漫画点拨法,比较点拨法,多媒体点拨法等。总之,在运用点拨法时,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拥有渊博的知识,做到灵活应变,适时点拨。点拨必须和突出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实效,还要充分体现主导和主体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运用点拨法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使其真正成为教师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根艺术魔棒。点拨法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在21世纪教学中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点拨法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要“点”,什么地方要“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我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对点拨法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有:
第一,直接点拨法,就是在问题的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直接挑开疑团,拨去迷雾。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时,我运用ax bx cx=x(a b c)一道数学公试时,学生疑惑不解。这时我直截了当地点道x代表矛盾普遍性,ax,bx,cx代表矛盾特殊性。这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透彻地理解了深奥的哲理,特别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句话,对于这堂课,学生们谈起来,至今历历在目。
第二,间接点拨法,就是借助于相邻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这个哲学道理时,以三峡大坝出现细微的裂缝为背景,让学生面临考验和选择,面对这一条条裂缝,如果你是大坝的负责人,你将怎么办?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问题所点燃,迅速爆发为大胆的想象,经过精确的计算,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着激烈的交锋,两股较劲的思维之绳形成合力,击破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领会了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懂得了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觉地联系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学科间综合的能力。
第三,典故点拨法,就是运用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部分离不开整体”时引用了“太子丹与美人手”的故事,太子丹不仅残忍,而且割裂了手与身体的有机联系,他不知道双手作为部分如果离开身体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弹琴奏乐的功能。浅显易懂的典故,折射出深奥的道理,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知识。
第四,设疑点拨法,就是提出问题揭露矛盾,拓宽思路,加深理解。通过设疑,投石激浪,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如:在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我让学生用所学哲理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进行分析”。这一问平中见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学生分析到,矛盾双方可以转化,“失败是成功之母”应当是对的。此时我予以点拨:是否所有的失败都会转化成功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失败必须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方能成功,用哲学术语讲,即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学生茅塞顿开。通过设疑一一释疑,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有峰回路转之效,收到了平庸直叙讲理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第五,辩论点拨法,就是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热点”问题或对有些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从中点拨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中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辩论不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尽情发挥。
第六,古诗点拨法,就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用古诗作为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可以丰富政治教学课堂,变枯燥的哲理为文字上的美感享受,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哲学教学与语文诗歌教学互相促进的双赢目的。如在讲“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映”时,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诗点拨,既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七,比喻点拨法,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贴切的比喻进行点拨,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把握知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时,把价值规律三点作用依次比喻为“棒子”,“鞭子”,“筛子”。再如讲“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时,要从根本上看,它是否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把生产力比喻为“脚”,把生产关系比喻为“鞋”。恰到好处的比喻點拨,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除以上几种,另外还有漫画点拨法,比较点拨法,多媒体点拨法等。总之,在运用点拨法时,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拥有渊博的知识,做到灵活应变,适时点拨。点拨必须和突出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实效,还要充分体现主导和主体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运用点拨法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使其真正成为教师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根艺术魔棒。点拨法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在21世纪教学中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