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6岁幼儿发展指南》提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自主性、操作性、探究性强的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幼儿在生动、自主、活泼的游戏中,发展素质,提升能力。区域活动能有效开展,除创设有趣的环境、投放适宜的材料外,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 介入
【情景再现】:建构区,童童发现了老师投放的新材料——拼条乐,饶有兴致地玩了起来。聪明的他尝试着将一堆塑胶彩条拼成了一个好玩的摇椅,小手轻轻一推,摇椅欢快地摇动起来。童童发出咯咯的笑声,旁边的小朋友羡慕不已。童童反复把玩着摇椅,准备就此渡过今天的区域时光。陈老师看见了,轻轻地走过去,摸摸童童的头,蹲下来,微笑着赞赏说:“童童发明的拼条摇椅真好玩!你怎么想到做这么好玩的摇椅呢?”童童自豪地回答:“今天读到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里面约瑟的爷爷就有一把摇椅,他家的小老鼠也有一把摇椅”“哦,童童可真聪明,那他家里或小老鼠的家里只有这一把摇椅吗?可不可以用拼条做一个温馨的家呢?”童童眨眨眼睛,小脑袋左右晃动几下,小手一拍,大声喊道:“想到了!”就开始忙碌起来,并且发动旁边的伙伴一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一张小桌子、幾把小椅子、一张小床……一个温馨的家慢慢展现在眼前。童童喊道:老师,老师,小老鼠的家完成了!明天我们还要做爷爷的家、邻居的房子,还有约瑟的学校……我们要用拼条拼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再用玩偶来表演绘本剧。接下来的一周,在老师的支持下,童童和小伙伴们果然完成了这个心愿,还将这个微型绘本剧分享给了其他班的小朋友,获得了无尽的掌声。
童童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在这次活动中,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止步于一个好玩的摇椅。正是有了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引发了童童无尽的想象和精彩的创造,也激发了伙伴们的团队精神,让一次普通的活动变成轰动全园的创举。
教师的支持、帮助对于幼儿的探索学习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的随意提供帮助,需要注意把握准确度,而准确度归纳起来,表现为时空度、方式度、深入度。
一、时空度
教师需要把握活动介入的时间点和空间点。当幼儿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活动时,教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前去打扰,以免中断幼儿思维、影响活动进程。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出现幼儿不能处理的情形,致使活动难以继续时,才给予适时适当的支持。比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雨雨不小心碰倒了东东和几个小朋友辛苦搭建的“鹭岛大厦”,孩子们一下子激动起来,有的指责雨雨,有的甚至准备暴力攻击。眼看一场纠纷在所难免,在这节骨眼上,教师介入了——“哇,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大厦,一起把大厦修好吧!”于是,孩子们纷纷重新投入游戏,一场即将发生的纠纷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
二、方式度
教师的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教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当幼儿的游戏发生困难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班,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如:活动开始了,蕊蕊想去“珠宝店”,可珠宝店人数已满了,伙伴让她去美工区,可她去逛了一圈,又回来了,在珠宝店外面急得快哭了。教师引导他:“蕊蕊,你怎么也和我一样没进入游戏啊?”“我今天只想去珠宝店。”“珠宝店店员的角色已经满员了,蕊蕊这么聪明,一定可以想到其它进去的办法。”蕊蕊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果然想到可以“当顾客”,终于进入到游戏了。
三、深入度
游戏当中,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游戏介入的程度,给与幼儿暗示帮助解决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透过这些方法,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比正式教学更能持久。例如情景再现中的童童,在教师的言语引导下从一个简单的小摇椅发展到想象并创设小老鼠的家,这是浅层次的介入;而组织同伴一起游戏、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和纠纷,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再从一个简单的构建游戏发展到复杂的情景创设,甚至到完整的绘本剧表演,发展幼儿的语言、创造、情感、社会等多元素质,就需要教师的深度介入。
平凡在左,精彩在右。小小的区域活动中,随时随地可能出现教育的有效时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教师无尽的智慧。愿教师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理念,读懂幼儿,掌握孩子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造就更多不平凡的孩子!
【参考文献】:
【1】王爱芳. 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介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261-262.
【2】白雪梅, 朱红霞.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2):358-359.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 介入
【情景再现】:建构区,童童发现了老师投放的新材料——拼条乐,饶有兴致地玩了起来。聪明的他尝试着将一堆塑胶彩条拼成了一个好玩的摇椅,小手轻轻一推,摇椅欢快地摇动起来。童童发出咯咯的笑声,旁边的小朋友羡慕不已。童童反复把玩着摇椅,准备就此渡过今天的区域时光。陈老师看见了,轻轻地走过去,摸摸童童的头,蹲下来,微笑着赞赏说:“童童发明的拼条摇椅真好玩!你怎么想到做这么好玩的摇椅呢?”童童自豪地回答:“今天读到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里面约瑟的爷爷就有一把摇椅,他家的小老鼠也有一把摇椅”“哦,童童可真聪明,那他家里或小老鼠的家里只有这一把摇椅吗?可不可以用拼条做一个温馨的家呢?”童童眨眨眼睛,小脑袋左右晃动几下,小手一拍,大声喊道:“想到了!”就开始忙碌起来,并且发动旁边的伙伴一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一张小桌子、幾把小椅子、一张小床……一个温馨的家慢慢展现在眼前。童童喊道:老师,老师,小老鼠的家完成了!明天我们还要做爷爷的家、邻居的房子,还有约瑟的学校……我们要用拼条拼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再用玩偶来表演绘本剧。接下来的一周,在老师的支持下,童童和小伙伴们果然完成了这个心愿,还将这个微型绘本剧分享给了其他班的小朋友,获得了无尽的掌声。
童童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在这次活动中,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止步于一个好玩的摇椅。正是有了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引发了童童无尽的想象和精彩的创造,也激发了伙伴们的团队精神,让一次普通的活动变成轰动全园的创举。
教师的支持、帮助对于幼儿的探索学习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的随意提供帮助,需要注意把握准确度,而准确度归纳起来,表现为时空度、方式度、深入度。
一、时空度
教师需要把握活动介入的时间点和空间点。当幼儿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活动时,教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前去打扰,以免中断幼儿思维、影响活动进程。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出现幼儿不能处理的情形,致使活动难以继续时,才给予适时适当的支持。比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雨雨不小心碰倒了东东和几个小朋友辛苦搭建的“鹭岛大厦”,孩子们一下子激动起来,有的指责雨雨,有的甚至准备暴力攻击。眼看一场纠纷在所难免,在这节骨眼上,教师介入了——“哇,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大厦,一起把大厦修好吧!”于是,孩子们纷纷重新投入游戏,一场即将发生的纠纷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
二、方式度
教师的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教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当幼儿的游戏发生困难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班,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如:活动开始了,蕊蕊想去“珠宝店”,可珠宝店人数已满了,伙伴让她去美工区,可她去逛了一圈,又回来了,在珠宝店外面急得快哭了。教师引导他:“蕊蕊,你怎么也和我一样没进入游戏啊?”“我今天只想去珠宝店。”“珠宝店店员的角色已经满员了,蕊蕊这么聪明,一定可以想到其它进去的办法。”蕊蕊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果然想到可以“当顾客”,终于进入到游戏了。
三、深入度
游戏当中,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游戏介入的程度,给与幼儿暗示帮助解决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透过这些方法,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比正式教学更能持久。例如情景再现中的童童,在教师的言语引导下从一个简单的小摇椅发展到想象并创设小老鼠的家,这是浅层次的介入;而组织同伴一起游戏、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和纠纷,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再从一个简单的构建游戏发展到复杂的情景创设,甚至到完整的绘本剧表演,发展幼儿的语言、创造、情感、社会等多元素质,就需要教师的深度介入。
平凡在左,精彩在右。小小的区域活动中,随时随地可能出现教育的有效时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教师无尽的智慧。愿教师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理念,读懂幼儿,掌握孩子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造就更多不平凡的孩子!
【参考文献】:
【1】王爱芳. 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介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261-262.
【2】白雪梅, 朱红霞.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2):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