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度激趣
教学深度之所以具有激趣的效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看,学生都有喜好智力活动的倾向。他们渴望接受智力挑战,乐于参与知识角逐,期待着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露一手”,以证明自已的知识、能力、智慧、才华。第二,从学生智力开发角度看,一定的教学深度有利调动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在导思、启能、益智的切实演练中,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现有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获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养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例如笔者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先要求学生指认诗中的四次“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但这还只是“知其然”的感性认知,属于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认识的低级阶段,它还有待于发展到“知其所以然”的高级阶段,才能洞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认知升华。于是我又深入诱导:“谁能进一步说说这四次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经过讨论明确:这些景物描写的共同特点是——情景交融。它们均以“情”字联结贯穿。“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发离别的凄苦之情。“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迷醉之情。“绕船明月江水寒”,渲染孤独的落难之情。“春江花朝秋月夜”,排遣失意的苦闷之情。真诚的思想情愫与美妙的自然物象形成了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而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蕴情、创意、抒怀、显旨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开掘充分,明晰深透,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
二、广度引趣
如果说深度是纵向开掘,广度即横向拓展。广度教学要注意知识的外引内联。“外引”即引进课文以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或事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内联”即在讲授新课时,适当联系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使新旧知识参互印证,加深印象。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春花”段时,先用“温故”之法“内联”,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代诗人写花的名句。学生们相继背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红杏枝头春意闹”,“日出江花红似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诗句后,课堂又复归平静,我知道这已达到他们知识准备的极限。于是,我又用“外引法”,征引了一段冯梦龙对名花品格的描写:(板书)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香飘月蜜,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这样通过外引内联,横向迁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意趣,使学生吸取了更多的知识营养。
三、新度拓趣
新度是指教学的新颖性。新方法的运用,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机械程序和呆板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满生机和活力。它往往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祝福》的时候,别出心裁,大胆地采了与学生“换位”的新颖教法,即由学生提问,教师作答。
生: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下“新年气象”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师:渲染了年终祝福的气氛,反衬出样林嫂悲惨的结局。
生:文章中出现了“我”这个人物,那么“我”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既充当小说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生: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老师是怎样看的?
师: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那一幅“丧夫图”,那一幅“丧子图”,那一幅“木偶图”,展示了中国近代末期一代妇女的悲剧形象,说明了她是怎样被封建礼教、迷信、专制制度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从而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深化了主题。(学生热烈鼓掌)
这种新颖的尝试,清新活泼,别具一格,无疑具有开拓的意趣。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接纳。
四、效应蕴趣
一位特级教师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第一次作文讲评课,他给了这些平时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打了80以上的高分。可面对这一“优秀成绩”,学生却难以接受,认为“老师是寻开心”。教师郑重他讲了自己的评分标准就是布置作文时提出的两项要求:1.标题要写在第一行正中。2.文章要分段,起始要空两格。
凡是完全符合要求的至少80分,好一点的给90以上的高分。老师说:“不要小看了这两项要求,以为做到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成功的起点,知识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从此,教师每次作文或教一篇课文都提一两个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终于甩掉了“双差班”的帽子。这位教师的高招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效果激趣的方法。他先以不高的要求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继以体面的成绩和说理教育激发其兴趣;再以新的目标不断激励,扩大“战果”,从而形成了“成功—兴趣—成功—新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在循环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学习行为得到了巩固强化,学习成绩得到了进步提高。
教学深度之所以具有激趣的效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看,学生都有喜好智力活动的倾向。他们渴望接受智力挑战,乐于参与知识角逐,期待着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露一手”,以证明自已的知识、能力、智慧、才华。第二,从学生智力开发角度看,一定的教学深度有利调动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在导思、启能、益智的切实演练中,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现有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获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养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例如笔者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先要求学生指认诗中的四次“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但这还只是“知其然”的感性认知,属于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认识的低级阶段,它还有待于发展到“知其所以然”的高级阶段,才能洞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认知升华。于是我又深入诱导:“谁能进一步说说这四次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经过讨论明确:这些景物描写的共同特点是——情景交融。它们均以“情”字联结贯穿。“别时茫茫江浸月”,抒发离别的凄苦之情。“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迷醉之情。“绕船明月江水寒”,渲染孤独的落难之情。“春江花朝秋月夜”,排遣失意的苦闷之情。真诚的思想情愫与美妙的自然物象形成了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而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蕴情、创意、抒怀、显旨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开掘充分,明晰深透,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
二、广度引趣
如果说深度是纵向开掘,广度即横向拓展。广度教学要注意知识的外引内联。“外引”即引进课文以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或事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内联”即在讲授新课时,适当联系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使新旧知识参互印证,加深印象。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春花”段时,先用“温故”之法“内联”,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代诗人写花的名句。学生们相继背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红杏枝头春意闹”,“日出江花红似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诗句后,课堂又复归平静,我知道这已达到他们知识准备的极限。于是,我又用“外引法”,征引了一段冯梦龙对名花品格的描写:(板书)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丹桂香飘月蜜,芙蓉冷艳寒江。梨花溶溶夜月,桃花灼灼朝阳。这样通过外引内联,横向迁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意趣,使学生吸取了更多的知识营养。
三、新度拓趣
新度是指教学的新颖性。新方法的运用,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机械程序和呆板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满生机和活力。它往往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祝福》的时候,别出心裁,大胆地采了与学生“换位”的新颖教法,即由学生提问,教师作答。
生: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下“新年气象”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师:渲染了年终祝福的气氛,反衬出样林嫂悲惨的结局。
生:文章中出现了“我”这个人物,那么“我”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既充当小说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生: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老师是怎样看的?
师: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那一幅“丧夫图”,那一幅“丧子图”,那一幅“木偶图”,展示了中国近代末期一代妇女的悲剧形象,说明了她是怎样被封建礼教、迷信、专制制度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从而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深化了主题。(学生热烈鼓掌)
这种新颖的尝试,清新活泼,别具一格,无疑具有开拓的意趣。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接纳。
四、效应蕴趣
一位特级教师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第一次作文讲评课,他给了这些平时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打了80以上的高分。可面对这一“优秀成绩”,学生却难以接受,认为“老师是寻开心”。教师郑重他讲了自己的评分标准就是布置作文时提出的两项要求:1.标题要写在第一行正中。2.文章要分段,起始要空两格。
凡是完全符合要求的至少80分,好一点的给90以上的高分。老师说:“不要小看了这两项要求,以为做到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成功的起点,知识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从此,教师每次作文或教一篇课文都提一两个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终于甩掉了“双差班”的帽子。这位教师的高招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效果激趣的方法。他先以不高的要求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继以体面的成绩和说理教育激发其兴趣;再以新的目标不断激励,扩大“战果”,从而形成了“成功—兴趣—成功—新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在循环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学习行为得到了巩固强化,学习成绩得到了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