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成淦老师自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但他可能没想到,其实能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的朋友也是一件让人倍感幸福的事情。
张老师长我近40岁。10年前,在一次区教育局举办的教师演讲比赛上,他是评委,我是参赛者,就此相识。我无缘做他的学生,却有幸得到了他10年来如阳光雨露般的关爱与教导。他从不会正儿八经地给我讲怎么教书,怎么育人,他只会轻描淡写地给我讲些他自己的小故事,含而不露地让我自己领悟个中真意。
这些小故事就像一粒粒折射着教育机智与真诚的珍珠,我不敢私藏,故选取几则,让其光华照进更多同行们的心间。
规矩的左脚与失范的右脚
一堂语文课上,张老师讲《竞选州长》,学生都被他风趣的语言吸引了,陶醉之中,有一位学生竟情不自禁地竖起自己的右脚踩在椅子上。张老师发现了他的失态,便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左脚说:“我可要表扬你的左脚,你看它多规矩啊!”这位学生马上放下他的右脚,并羞愧地低下了头,而课堂气氛依旧和谐与活跃。
多年以后,张老师早己把这件事忘了。但在十多年后的一次校庆上,这位当年被表扬左脚的学生来到张老师面前,动情地说:“张老师,你当年那句表扬我左脚的话,我记了十几年。后来,我当了老师,我便以这种方式对待我的学生;再后来,我当了校长,我也以这种方式对待我的老师。”
0分胜作弊
有一个学生初二时从外省转到16中,由于连26个字母都还没认全,第一次英语测验得了0分。他拿着0分卷,躲在一旁,沮丧地哭了。张老师发现了他,问明因由后,张老师说:“你宁肯要0分,而不作弊,这样的0分比作弊得来的100分更有价值,你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能越学越好,我相信你!”
听了张老师的话,该学生暗下决心,在中段考时英语得了17分,虽然还是全班倒数第一,但这学生在试卷上加上一句“终于实现零的突破!”并把试卷过了塑,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到初三毕业时,他的英语考了90多分(100分制)。
这名学生对张老师当时对其不作弊的鼓励铭记于心,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中师,他对张老师说:“我也要像您一样当一名教师。”果然,这位学生后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无后顾之忧的倒数第一
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就读于16中,成绩优秀,全级第一,在张老师教的班上;他的儿子也读16中,成绩却排在全班最末位。父亲无法,找张老师支招,并调侃:“上帝很公平,我当年是全班第一,如今我儿子也是全班第一,只是我是正数,他是倒数。”
下面是张老师与这位儿子的对话。
张:这次考试在班上排第几啊?
儿:53。
张:你们班上有多少人?
儿:53。(声音渐小,流露出有些难过,又有些不屑的复杂神情。)
张:那全班最有发展前途的就是你啦。
儿:老师,你不用这样讽刺我吧。(神色稍有缓和。)
张:怎么是讽刺呢?你再也不会退步了,不是吗?
儿:那也是……(看了张老师一眼,听得更专心了。)
张:全班不会退步的只有你,全班可以进步幅度最大的也是你,对吗?
儿:对。
张:给你一个任务,本周六内进步三名,行吗?
儿:老师,我试试看。
没想到周三那天,这个儿子就兴高采烈地对张老师说:“不用等周六,我已经进步5名啦!”原来是在英语听写中,他已经不是班上最不会的那个了。张老师说:“你可真厉害,三天进步5名!照这样,一个月就能赶到最前面去啰!”这个儿子得意而自信地点点头。到初三毕业时,这个儿子已排在班的前10名了。后来他移居香港,考上了当地的大学。他的父亲感激地对张老师说:“若不是你当时的激励,真不敢想象我儿子的前途。”
从不拖堂
从教40多年,张老师从不拖堂。他向学生许下承诺:如果下课铃响后,我还不下课,就单脚站着讲课。当问及是否试过单脚站着讲课的滋味,张老师狡黠一笑:“当然没有!因为,我每节课都会留下5分钟给学生质疑互动,所以根本不可能拖堂。”
说写生辉
张老师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每节课一定要花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分钟课前演说训练。
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允许学生有准备,并可以拿着稿照读;第二阶段:允许学生有准备,但不能拿着稿照读;第三阶段:不允许学生准备,学生在粉笔盒中随机抽出题目,便发表演说。
三年训练下来,张老师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嘴巴像抹了油一样,不少学生还在市、区的演讲比赛中获奖。
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强外,张老师还不无自豪地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华夏青少年作文比赛中,广州市仅有10多名中学生获奖,有6个就在我的班上。”据说,那次比赛规格很高,在北京评审,冰心和巴金是评委会名誉主席。可见,张老师的学生确有能耐。
曾向他讨教作文教学的良策,他说,作文教学来不得半点取巧。他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练笔,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张老师每周全收全阅全评分,并在其中抽出不少于1/3的文章进行详批详改。对于写多篇的学生,只登最高分的那篇。每逢周三讲评作文,雷打不动。张老师还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毕业前都得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张老师有许多学生后来成为了作家、编辑、记者、电台或电视台主持人。
别样师生情
1977年,张老师编选了广东省第一本中学生作文选评《春蕾》,此书一出,各地争相购买。当时,就读于东莞万江镇新村小学五年级的小陈,无意中在老师那里看到这本书。热爱语文的她非常想自己也拥有一本,于是千方百计打听到,书的编者是张老师。于是,小陈鼓起莫大的勇气,给素未谋面的张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买书的渴望,并在信中夹着0.20元(《春蕾》订价0.19元)。张老师被小陈的真情感动了,免费送了她一本,并把0.20寄回给她。从此,两人书信不断。小陈经常向张老师讨教学习上的问题,甚至生活中的困惑,张老师则以慈父般的耐心一一作答,两人遂成忘年交。小陈初三毕业时,完全有能力考上重点高中,但她毅然报考了东莞师范学校,她告诉张老师:“我要像您一样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老师到东莞师范学校给老师开德育讲座,问及在学校就读的小陈。于是,两人才第一次见面。在这次欣喜的面谈中,小陈无意中透露了想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的心愿。当时,这种工具书发行量少,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别说东莞,就是在广州也难以买到,张老师为了满足小陈的心愿,就把自己那本送给了她。
小陈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她以张老师为楷模,辛勤耕耘,很快被评为惠阳地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目前已成长为当地优秀的教师。小陈与张老师依然交往不断,情谊愈深。有意思的是,前两年,小陈在张老师的帮助下,也将自己学生的优秀作品编成书出版,名为《童心集》,张老师还亲自作序。
从1977年的《春蕾》到现在的《童心集》,这是一份多么动人的师生情缘啊!
滴水之恩
小谢是张老师77届高中毕业生。她自小丧父,母亲一个月40多块钱的工资,要拉扯四个小孩,小谢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家庭困境可想而知。每餐几乎都是一碗青菜汤,一碟腐乳拌饭。
那时,学生都得去农村分校学农。在同学们都可以用零花钱买汽水、买甘蔗解渴时,小谢则是喝着自带的开水,用自带的咸菜、酱油拌白饭吃,这样就可以省下买菜票的钱了。身为班主任的张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学农干的都是体力活,小谢又是特别倔强的孩子,不肯少干一点儿活。张老师实在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直接给她钱又怕伤害她的自尊。于是,张老师谎称是学校补助,自掏钱买好菜票给了小谢。每次的务农都是这样。
后来,一直蒙在鼓里的小谢得知了真相,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这三十多年来,每逢教师节和春节,小谢必带着家人拜访张老师,从不间断。这份情谊反让张老师非常感动,他说:“在那种情况下,自己的行为只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本能之举,哪里抵得上小谢这三十多年的感念。”
家长学校
1983年,张老师在16中创办了广东省第一间中学生家长学校,并编写了第一本中学生家长学校教材。结果,这本教材被周边各地区争相采用。1988年,这份教材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书,名为《家庭教育的学问》。该书获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家庭教育研究奖;张老师本人亦被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园丁。
我曾打趣地问过张老师:“你怎么就能什么都做在别人前面呢?”他笑着说:“在教育教学上,我就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这也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方法啊!”
无怪乎,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一个曾经在26天内连续换过3个班主任的后进班转变为广州市的“红旗班”;当大家都苦于钻研提高学习成绩时,他把目光投注到德育,大力宣扬德育的重要性;当大伙纷纷意识到德育非花大力气抓不可时,他又转向关注家庭教育,创办家长学校;当大部分退休老师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时,他却四处讲学,发挥余热。除了被教育界邀请去讲教育、还被金融界邀去讲“诗心理财”,均大受好评,他亦乐此不疲。
常年写信
张老师是现在为数不多,还坚持写信的人,而且还写得很勤,对象多为年轻老师。
我一个月至少能收到他两封信。信或长或短,却总能让我获得一份力量。这力量源自他对晚辈早日成才的殷切期盼。读张老师的信,你就恍如被他那充满鼓励与期许的目光笼罩。其时,不管你处于什么心情,失落也好,欣悦也罢,你都会冷静下来,清点行囊,重新上路,为的,就是不负那目光。
张老师的信中还经常夹着他为我精选的报刊或剪报。他总说:“风烛残年,对你的帮助实在有限,只好充当你的资料员了。”简短几行,其诚挚足以让我惶恐。他的资料包罗万象,有最新的教改动态,有时下热议的话题解读,有成功人物的奋斗心声,不胜枚举。总之,是希望让我汲取全方位的养料;总之,是浸润着他无处不在的用心。
张老师不仅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一旦发现何处有可口美食,便乐呵呵地邀我去品尝,而且绝对是他结帐。这可是他的规矩,平日他和儿女吃饭,也是他结帐的。与他共餐,除了可以品尝美食,我最大的收获是还可以从他的谈笑风生中,听到很多睿智的言论。现摘录几句与同行们共品:
学生当运动员,教师当教练员;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是老师配合学生学,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教。
对于问题学生,要以表扬取代批评,以“导”代替“堵”。
出口为“语”,下笔成“文”,语文老师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基本任务。
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必须同向、同步,才能培养好下一代。
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
教师育人的必由之路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
千奖万奖,比不上学生的夸奖;这杯那杯,比不上家长的口碑。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何谓“爱”——理解、尊重、关怀、给予。
人生的四原色是乐观、豁达、坦诚、奉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老师以其“瀚墨丹心”泼洒出一段又一段人生的壮丽图景,尽享“春华秋实”的欢悦。
有学生曾问张老师他所带的班集体在他心中的印象,张老师的回答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恐怕是所有为师者的理想吧。而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需要的不就是如张成淦老师般高贵的品格,不竭的灵思,以及恒常的爱吗?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25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张老师长我近40岁。10年前,在一次区教育局举办的教师演讲比赛上,他是评委,我是参赛者,就此相识。我无缘做他的学生,却有幸得到了他10年来如阳光雨露般的关爱与教导。他从不会正儿八经地给我讲怎么教书,怎么育人,他只会轻描淡写地给我讲些他自己的小故事,含而不露地让我自己领悟个中真意。
这些小故事就像一粒粒折射着教育机智与真诚的珍珠,我不敢私藏,故选取几则,让其光华照进更多同行们的心间。
规矩的左脚与失范的右脚
一堂语文课上,张老师讲《竞选州长》,学生都被他风趣的语言吸引了,陶醉之中,有一位学生竟情不自禁地竖起自己的右脚踩在椅子上。张老师发现了他的失态,便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左脚说:“我可要表扬你的左脚,你看它多规矩啊!”这位学生马上放下他的右脚,并羞愧地低下了头,而课堂气氛依旧和谐与活跃。
多年以后,张老师早己把这件事忘了。但在十多年后的一次校庆上,这位当年被表扬左脚的学生来到张老师面前,动情地说:“张老师,你当年那句表扬我左脚的话,我记了十几年。后来,我当了老师,我便以这种方式对待我的学生;再后来,我当了校长,我也以这种方式对待我的老师。”
0分胜作弊
有一个学生初二时从外省转到16中,由于连26个字母都还没认全,第一次英语测验得了0分。他拿着0分卷,躲在一旁,沮丧地哭了。张老师发现了他,问明因由后,张老师说:“你宁肯要0分,而不作弊,这样的0分比作弊得来的100分更有价值,你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能越学越好,我相信你!”
听了张老师的话,该学生暗下决心,在中段考时英语得了17分,虽然还是全班倒数第一,但这学生在试卷上加上一句“终于实现零的突破!”并把试卷过了塑,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到初三毕业时,他的英语考了90多分(100分制)。
这名学生对张老师当时对其不作弊的鼓励铭记于心,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中师,他对张老师说:“我也要像您一样当一名教师。”果然,这位学生后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无后顾之忧的倒数第一
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就读于16中,成绩优秀,全级第一,在张老师教的班上;他的儿子也读16中,成绩却排在全班最末位。父亲无法,找张老师支招,并调侃:“上帝很公平,我当年是全班第一,如今我儿子也是全班第一,只是我是正数,他是倒数。”
下面是张老师与这位儿子的对话。
张:这次考试在班上排第几啊?
儿:53。
张:你们班上有多少人?
儿:53。(声音渐小,流露出有些难过,又有些不屑的复杂神情。)
张:那全班最有发展前途的就是你啦。
儿:老师,你不用这样讽刺我吧。(神色稍有缓和。)
张:怎么是讽刺呢?你再也不会退步了,不是吗?
儿:那也是……(看了张老师一眼,听得更专心了。)
张:全班不会退步的只有你,全班可以进步幅度最大的也是你,对吗?
儿:对。
张:给你一个任务,本周六内进步三名,行吗?
儿:老师,我试试看。
没想到周三那天,这个儿子就兴高采烈地对张老师说:“不用等周六,我已经进步5名啦!”原来是在英语听写中,他已经不是班上最不会的那个了。张老师说:“你可真厉害,三天进步5名!照这样,一个月就能赶到最前面去啰!”这个儿子得意而自信地点点头。到初三毕业时,这个儿子已排在班的前10名了。后来他移居香港,考上了当地的大学。他的父亲感激地对张老师说:“若不是你当时的激励,真不敢想象我儿子的前途。”
从不拖堂
从教40多年,张老师从不拖堂。他向学生许下承诺:如果下课铃响后,我还不下课,就单脚站着讲课。当问及是否试过单脚站着讲课的滋味,张老师狡黠一笑:“当然没有!因为,我每节课都会留下5分钟给学生质疑互动,所以根本不可能拖堂。”
说写生辉
张老师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每节课一定要花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分钟课前演说训练。
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允许学生有准备,并可以拿着稿照读;第二阶段:允许学生有准备,但不能拿着稿照读;第三阶段:不允许学生准备,学生在粉笔盒中随机抽出题目,便发表演说。
三年训练下来,张老师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嘴巴像抹了油一样,不少学生还在市、区的演讲比赛中获奖。
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强外,张老师还不无自豪地说:“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华夏青少年作文比赛中,广州市仅有10多名中学生获奖,有6个就在我的班上。”据说,那次比赛规格很高,在北京评审,冰心和巴金是评委会名誉主席。可见,张老师的学生确有能耐。
曾向他讨教作文教学的良策,他说,作文教学来不得半点取巧。他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练笔,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张老师每周全收全阅全评分,并在其中抽出不少于1/3的文章进行详批详改。对于写多篇的学生,只登最高分的那篇。每逢周三讲评作文,雷打不动。张老师还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毕业前都得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张老师有许多学生后来成为了作家、编辑、记者、电台或电视台主持人。
别样师生情
1977年,张老师编选了广东省第一本中学生作文选评《春蕾》,此书一出,各地争相购买。当时,就读于东莞万江镇新村小学五年级的小陈,无意中在老师那里看到这本书。热爱语文的她非常想自己也拥有一本,于是千方百计打听到,书的编者是张老师。于是,小陈鼓起莫大的勇气,给素未谋面的张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买书的渴望,并在信中夹着0.20元(《春蕾》订价0.19元)。张老师被小陈的真情感动了,免费送了她一本,并把0.20寄回给她。从此,两人书信不断。小陈经常向张老师讨教学习上的问题,甚至生活中的困惑,张老师则以慈父般的耐心一一作答,两人遂成忘年交。小陈初三毕业时,完全有能力考上重点高中,但她毅然报考了东莞师范学校,她告诉张老师:“我要像您一样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老师到东莞师范学校给老师开德育讲座,问及在学校就读的小陈。于是,两人才第一次见面。在这次欣喜的面谈中,小陈无意中透露了想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的心愿。当时,这种工具书发行量少,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别说东莞,就是在广州也难以买到,张老师为了满足小陈的心愿,就把自己那本送给了她。
小陈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她以张老师为楷模,辛勤耕耘,很快被评为惠阳地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目前已成长为当地优秀的教师。小陈与张老师依然交往不断,情谊愈深。有意思的是,前两年,小陈在张老师的帮助下,也将自己学生的优秀作品编成书出版,名为《童心集》,张老师还亲自作序。
从1977年的《春蕾》到现在的《童心集》,这是一份多么动人的师生情缘啊!
滴水之恩
小谢是张老师77届高中毕业生。她自小丧父,母亲一个月40多块钱的工资,要拉扯四个小孩,小谢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家庭困境可想而知。每餐几乎都是一碗青菜汤,一碟腐乳拌饭。
那时,学生都得去农村分校学农。在同学们都可以用零花钱买汽水、买甘蔗解渴时,小谢则是喝着自带的开水,用自带的咸菜、酱油拌白饭吃,这样就可以省下买菜票的钱了。身为班主任的张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学农干的都是体力活,小谢又是特别倔强的孩子,不肯少干一点儿活。张老师实在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直接给她钱又怕伤害她的自尊。于是,张老师谎称是学校补助,自掏钱买好菜票给了小谢。每次的务农都是这样。
后来,一直蒙在鼓里的小谢得知了真相,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这三十多年来,每逢教师节和春节,小谢必带着家人拜访张老师,从不间断。这份情谊反让张老师非常感动,他说:“在那种情况下,自己的行为只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本能之举,哪里抵得上小谢这三十多年的感念。”
家长学校
1983年,张老师在16中创办了广东省第一间中学生家长学校,并编写了第一本中学生家长学校教材。结果,这本教材被周边各地区争相采用。1988年,这份教材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书,名为《家庭教育的学问》。该书获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家庭教育研究奖;张老师本人亦被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园丁。
我曾打趣地问过张老师:“你怎么就能什么都做在别人前面呢?”他笑着说:“在教育教学上,我就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这也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方法啊!”
无怪乎,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一个曾经在26天内连续换过3个班主任的后进班转变为广州市的“红旗班”;当大家都苦于钻研提高学习成绩时,他把目光投注到德育,大力宣扬德育的重要性;当大伙纷纷意识到德育非花大力气抓不可时,他又转向关注家庭教育,创办家长学校;当大部分退休老师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时,他却四处讲学,发挥余热。除了被教育界邀请去讲教育、还被金融界邀去讲“诗心理财”,均大受好评,他亦乐此不疲。
常年写信
张老师是现在为数不多,还坚持写信的人,而且还写得很勤,对象多为年轻老师。
我一个月至少能收到他两封信。信或长或短,却总能让我获得一份力量。这力量源自他对晚辈早日成才的殷切期盼。读张老师的信,你就恍如被他那充满鼓励与期许的目光笼罩。其时,不管你处于什么心情,失落也好,欣悦也罢,你都会冷静下来,清点行囊,重新上路,为的,就是不负那目光。
张老师的信中还经常夹着他为我精选的报刊或剪报。他总说:“风烛残年,对你的帮助实在有限,只好充当你的资料员了。”简短几行,其诚挚足以让我惶恐。他的资料包罗万象,有最新的教改动态,有时下热议的话题解读,有成功人物的奋斗心声,不胜枚举。总之,是希望让我汲取全方位的养料;总之,是浸润着他无处不在的用心。
张老师不仅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一旦发现何处有可口美食,便乐呵呵地邀我去品尝,而且绝对是他结帐。这可是他的规矩,平日他和儿女吃饭,也是他结帐的。与他共餐,除了可以品尝美食,我最大的收获是还可以从他的谈笑风生中,听到很多睿智的言论。现摘录几句与同行们共品:
学生当运动员,教师当教练员;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是老师配合学生学,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教。
对于问题学生,要以表扬取代批评,以“导”代替“堵”。
出口为“语”,下笔成“文”,语文老师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基本任务。
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必须同向、同步,才能培养好下一代。
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
教师育人的必由之路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
千奖万奖,比不上学生的夸奖;这杯那杯,比不上家长的口碑。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何谓“爱”——理解、尊重、关怀、给予。
人生的四原色是乐观、豁达、坦诚、奉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老师以其“瀚墨丹心”泼洒出一段又一段人生的壮丽图景,尽享“春华秋实”的欢悦。
有学生曾问张老师他所带的班集体在他心中的印象,张老师的回答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恐怕是所有为师者的理想吧。而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需要的不就是如张成淦老师般高贵的品格,不竭的灵思,以及恒常的爱吗?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25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