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现代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在战场上坦克一旦被发现,就很容易被击毁。因此,提高坦克的隐身能力是提高其生存能力的关键措施。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和陆军战车制造部门一直在进行坦克隐身技术的研究。此外,英国陆军也在研制具有隐身能力的2000年的主战坦克。尽管目前尚未见有隐身坦克研制成功,但有关隐身技术已获得了较大发展,预计下一个世纪的主战坦克基本上都将尽可能采用隐身技术。
研制复合材料隐身 如美国已研制一种由高度s-2型玻璃纤维热固性聚酯树脂模压而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比重小、强度高、可塑性强,而且对雷达波和光波的反射比金属弱,可吸收部分雷达波;再加上它的隔热性较好,可减弱坦克的热辐射;此外,它还有吸音消声作用。如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采用这种复合材料做车体后,车内的噪声比原来降低了5~10分贝,即降低了70%~90%。
降低红外辐射隐身 坦克的红外辐射是被红外探测器发现并被红外制导武器摧毁的根源,因此降低红外辐射,对于确保坦克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坦克的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及其排出的废气,射击时炮管、履带与地面摩擦以及受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热。减少其红外辐射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研制并采用效率高、热损耗较小的发动机(如绝热陶瓷发动机);改进发动机燃烧室结构,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成分;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使排放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F大气窗口之外;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降低发动机排气的温度,并用挡板改变其辐射方向等等。
披挂迷彩外衣隐身 试验表明.涂敷迷彩对于坦克有很好的隐身效果。如用微光夜视仪观察1000米处的坦克,其发现概率在无迷彩时为75%,有迷彩时只有33%。现代迷彩,有的兼有伪装和吸波作用;有的不仅可以降低坦克的目视发现概率,还可以减弱坦克的红外辐射。伪装网不仅可使敌方看不清坦克外形,还能遮蔽处于大气窗口的O.3—1.1微米、3~5微米和8~14微米等波长的红外辐射。
降低坦克噪声隐身 坦克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悬挂系统和履带,其波幅大、频率低、传播较远,并可绕过山后或障碍物传播,易被声波传感器探测。降低坦克噪声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采用低噪声发动机;坦克结构设计引入隔音、消音材料或装置(如采用油气悬挂装置防震、减震、降噪);采用挂胶负重轮和装橡胶垫的履带等。
采用烟幕技术隐身施放烟幕也可以达到使坦克隐蔽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传统的坦克隐蔽方法,只是现在技术上更先进。例如:美国的M1A1型坦克不仅有烟幕弹掷射筒,还有发动机热烟幕发生装置。为了对付能透过普通烟幕发现目标的热成像瞄准镜,现代坦克可配备防红外探测的红外烟弹,使用这种烟幕可遮蔽O.3~14微米的红外波。
(特约编辑 袁斯明)
研制复合材料隐身 如美国已研制一种由高度s-2型玻璃纤维热固性聚酯树脂模压而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比重小、强度高、可塑性强,而且对雷达波和光波的反射比金属弱,可吸收部分雷达波;再加上它的隔热性较好,可减弱坦克的热辐射;此外,它还有吸音消声作用。如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采用这种复合材料做车体后,车内的噪声比原来降低了5~10分贝,即降低了70%~90%。
降低红外辐射隐身 坦克的红外辐射是被红外探测器发现并被红外制导武器摧毁的根源,因此降低红外辐射,对于确保坦克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坦克的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及其排出的废气,射击时炮管、履带与地面摩擦以及受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热。减少其红外辐射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研制并采用效率高、热损耗较小的发动机(如绝热陶瓷发动机);改进发动机燃烧室结构,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成分;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使排放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F大气窗口之外;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降低发动机排气的温度,并用挡板改变其辐射方向等等。
披挂迷彩外衣隐身 试验表明.涂敷迷彩对于坦克有很好的隐身效果。如用微光夜视仪观察1000米处的坦克,其发现概率在无迷彩时为75%,有迷彩时只有33%。现代迷彩,有的兼有伪装和吸波作用;有的不仅可以降低坦克的目视发现概率,还可以减弱坦克的红外辐射。伪装网不仅可使敌方看不清坦克外形,还能遮蔽处于大气窗口的O.3—1.1微米、3~5微米和8~14微米等波长的红外辐射。
降低坦克噪声隐身 坦克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悬挂系统和履带,其波幅大、频率低、传播较远,并可绕过山后或障碍物传播,易被声波传感器探测。降低坦克噪声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采用低噪声发动机;坦克结构设计引入隔音、消音材料或装置(如采用油气悬挂装置防震、减震、降噪);采用挂胶负重轮和装橡胶垫的履带等。
采用烟幕技术隐身施放烟幕也可以达到使坦克隐蔽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传统的坦克隐蔽方法,只是现在技术上更先进。例如:美国的M1A1型坦克不仅有烟幕弹掷射筒,还有发动机热烟幕发生装置。为了对付能透过普通烟幕发现目标的热成像瞄准镜,现代坦克可配备防红外探测的红外烟弹,使用这种烟幕可遮蔽O.3~14微米的红外波。
(特约编辑 袁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