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茶小绿叶蝉是永春县茶园的重点防控害虫,通过对茶小绿叶蝉危害特点阐述,说明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的必要性,为分析其发生规律,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永春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泉州市西北部,戴云山脉东南麓。永春县属亚热带气候区,全县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毫米~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气候适宜茶叶生长,2012年我县茶叶面积12.92万亩,产量达到10568吨(干茶),是福建省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茶叶病虫害工作做得好坏,事关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今年永春的佛手茶逆市上扬,毛茶均价100多元供不应求,为我镇的茶农增添了信心,更加重视科学防治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属同翅目,叶蝉科Cicadellidae 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福建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其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我县主要茶叶害虫之一。
1 特征习性
1.1形态特征
茶小绿叶蝉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头至翅端长3.1毫米-3.8毫米,淡绿至淡黄绿色。卵为新月形,长约0.8毫米,宽约0.15毫米。若虫共5龄。1龄体长0.8毫米毫米-0.9毫米,体乳白,头大体纤细,体疏覆细毛;2龄体长0.9毫米-1.1毫米,体淡黄色;3龄体长1.5毫米-1.8毫米,体淡绿色,腹部明显增大,翅芽开始显露;4龄体长1.9毫米-2.0毫米,体淡绿色,翅芽明显;5龄体长2.0毫米-2.2毫米,体草绿色,翅芽伸达腹部第5节,接近成虫形态。
1.2危害特点
1.茶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和水分;雌成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使茶叶生长受阻。受害叶片侧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褐焦枯;受害新梢节间缩短,芽叶枯萎。芽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成、若虫危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0级-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1级-受害芽叶呈现湿润状斑,晴天午间暂时出现凋萎;2级-红脉期,叶脉期,叶脉、叶缘变暗红,迎着阳光清楚意见;3级-焦边期,叶脉、叶缘红色转深,并向叶片中部扩展,叶尖叶缘卷曲,边头似烧焦状,芽叶生长停滞;4级-枯焦期,焦状向全叶扩张,直至全叶枯焦,以至脱落,如同火烧。
3.茶小绿叶蝉在永春县1年发生8代-12代,且世代重叠。据永春县植保站观测点,德盛和植保站茶园2012年调查,5月15日后虫口不断增加,5月20日新梢百叶6.8头;5月25日新梢百叶24头;5月30日新梢百叶37.4头,较去年同期少1.2头;7月15日百叶平均5.64头;8月25日百叶8.2头;9月1日调查,茶小绿叶蝉成、若虫虫量增多,百叶平均7.0头,最高14.2头。我镇农技站也深入大湖山茶场及文峰湖蒋茶场监测,数据表明5月份虫口开始上升,形成一个高峰期,6月达到最高峰值,这个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应严加防范。
2 茶小绿叶蝉监测预警
从2004年开始,每年3月-11月,5天观察一次。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2块,设5个点,每点间隔1平方米,每5天调查收集一次,调查卵、若虫、成虫的数量。将观察的数量记录,计算平均百叶虫量。并分析该虫的发生消长情况。观察点应选择人为干扰少、相对较长时间不变,生长较一致工作较方便的茶园。据永春县植保站联合东平镇农技站监测表明:
2.1据永春县植保站2012年监测的茶小绿叶蝉发生
量显示(见下图),我县茶小绿叶蝉5月虫口开始上升,最高峰期在6月,其次在8月份有一个高峰期,此后逐渐减少,11月份虫口密度开始收窄。若虫的发生量在3月为最低值,5月发生最为频繁。11月下旬后开始越冬。其发生还跟气候有关,每年3~4月旬平均气温恒定在10℃以上时茶小绿叶蝉便开始发生危害,旬平均气温恒定在15℃~25℃,时晴时雨,日雨量不大(RH>80%)时,发生危害严重。在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易发生成灾,多雨或干旱条件下对其发育不利,发生量小。永春县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调查表。
2.2混栽地块的茶园发生较重。据东平镇农技站5个
监测点监测,茶园内套种大豆的茶园3月平均百叶虫量3.2头,混栽其他作物的茶园平均百叶虫量2.2头,单一茶园平均百叶虫量1.9头,套种大豆的百叶虫量比单一茶园高40.6%。茶小绿叶蝉能在豆类作物越冬越夏。若茶园中套种豆类作物,茶园中茶小绿叶蝉虫源有增加趋势。
2.3小绿叶蝉主要以成虫、少数以高龄若虫在茶园
或在茶园边杂草上越冬,所以杂草茂盛的地块发生较重。据永春县植保站和东平镇农技站联合调查数据顯示,杂草茂盛地块的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是除草茶树的2~3倍,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茶树虫源发生较多,杂草多者茶树虫源要高5倍之多。
2.4据东平镇农技站观测表明,不同类型茶园的越
冬的虫口基数不同。一般老茶园多于成龄茶园,,成龄茶园高于幼龄茶园。高瑞峰的研究表明,茶区虫口发生量、发生高峰次数与海拔呈正相关,低山茶区虫量发生较少。
3 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茶小绿叶蝉,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有效措施进行防控,改变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的粗放模式,积极朝着绿色无公害防治转变,永春县的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也证明综合防治的显著效果。
(一)色板诱杀。在琥珀色和黄绿色纸板上涂上机油和触杀性杀虫剂制成毒纸板,高于茶丛挂于茶园内进行诱杀。
(二)杂草及时铲除,发现嫩梢上有卵粒便去除,可明显降低虫口密度。
(三)药剂防治:当百叶虫量达6头以上的茶园应全园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或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或10%溴虫腈4000倍喷雾。
(四)杀虫灯防治: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每年的4 月中下旬至10 月夜晚开灯杀虫,白天收集虫袋或清除诱虫灯下的死虫,换上清水。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主要集中20: 00-22: 00之间上灯,天敌类昆虫在0:00-2:00左右活动频繁。在晚上24:00-凌晨3:00左右不亮灯,使其达到最佳诱杀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
4 小结
永春县在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进行对照试验:第一种灭虫灯+色板示范区,每10亩安装一盏太阳能灭虫灯,亩均匀插挂25厘米×30厘米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绿色粘虫板20块;第二种色板示范区,亩均匀插挂25厘米×30厘米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绿色粘虫板20块;第三种常规防治区,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第一和第二种示范区防控效果最佳100%,常规防治区效果次之78.57%。
【参考文献】;
[1]谢伟端,泉州晚报 2014-7-18 茶事要闻
[2]李源华,袁兴华,罗院燕,袁华生,叶小青.遂川县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37
[3]关瑞峰,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特点调查研究.2006.06:38
[4]徐荣文,茶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技术.2013.07:56
[5]胡义元,段巧枝.英山县茶叶灯光诱杀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效果.2014.05:33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永春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泉州市西北部,戴云山脉东南麓。永春县属亚热带气候区,全县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毫米~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气候适宜茶叶生长,2012年我县茶叶面积12.92万亩,产量达到10568吨(干茶),是福建省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茶叶病虫害工作做得好坏,事关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今年永春的佛手茶逆市上扬,毛茶均价100多元供不应求,为我镇的茶农增添了信心,更加重视科学防治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属同翅目,叶蝉科Cicadellidae 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福建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其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我县主要茶叶害虫之一。
1 特征习性
1.1形态特征
茶小绿叶蝉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头至翅端长3.1毫米-3.8毫米,淡绿至淡黄绿色。卵为新月形,长约0.8毫米,宽约0.15毫米。若虫共5龄。1龄体长0.8毫米毫米-0.9毫米,体乳白,头大体纤细,体疏覆细毛;2龄体长0.9毫米-1.1毫米,体淡黄色;3龄体长1.5毫米-1.8毫米,体淡绿色,腹部明显增大,翅芽开始显露;4龄体长1.9毫米-2.0毫米,体淡绿色,翅芽明显;5龄体长2.0毫米-2.2毫米,体草绿色,翅芽伸达腹部第5节,接近成虫形态。
1.2危害特点
1.茶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和水分;雌成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使茶叶生长受阻。受害叶片侧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褐焦枯;受害新梢节间缩短,芽叶枯萎。芽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成、若虫危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0级-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1级-受害芽叶呈现湿润状斑,晴天午间暂时出现凋萎;2级-红脉期,叶脉期,叶脉、叶缘变暗红,迎着阳光清楚意见;3级-焦边期,叶脉、叶缘红色转深,并向叶片中部扩展,叶尖叶缘卷曲,边头似烧焦状,芽叶生长停滞;4级-枯焦期,焦状向全叶扩张,直至全叶枯焦,以至脱落,如同火烧。
3.茶小绿叶蝉在永春县1年发生8代-12代,且世代重叠。据永春县植保站观测点,德盛和植保站茶园2012年调查,5月15日后虫口不断增加,5月20日新梢百叶6.8头;5月25日新梢百叶24头;5月30日新梢百叶37.4头,较去年同期少1.2头;7月15日百叶平均5.64头;8月25日百叶8.2头;9月1日调查,茶小绿叶蝉成、若虫虫量增多,百叶平均7.0头,最高14.2头。我镇农技站也深入大湖山茶场及文峰湖蒋茶场监测,数据表明5月份虫口开始上升,形成一个高峰期,6月达到最高峰值,这个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应严加防范。
2 茶小绿叶蝉监测预警
从2004年开始,每年3月-11月,5天观察一次。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2块,设5个点,每点间隔1平方米,每5天调查收集一次,调查卵、若虫、成虫的数量。将观察的数量记录,计算平均百叶虫量。并分析该虫的发生消长情况。观察点应选择人为干扰少、相对较长时间不变,生长较一致工作较方便的茶园。据永春县植保站联合东平镇农技站监测表明:
2.1据永春县植保站2012年监测的茶小绿叶蝉发生
量显示(见下图),我县茶小绿叶蝉5月虫口开始上升,最高峰期在6月,其次在8月份有一个高峰期,此后逐渐减少,11月份虫口密度开始收窄。若虫的发生量在3月为最低值,5月发生最为频繁。11月下旬后开始越冬。其发生还跟气候有关,每年3~4月旬平均气温恒定在10℃以上时茶小绿叶蝉便开始发生危害,旬平均气温恒定在15℃~25℃,时晴时雨,日雨量不大(RH>80%)时,发生危害严重。在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易发生成灾,多雨或干旱条件下对其发育不利,发生量小。永春县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调查表。
2.2混栽地块的茶园发生较重。据东平镇农技站5个
监测点监测,茶园内套种大豆的茶园3月平均百叶虫量3.2头,混栽其他作物的茶园平均百叶虫量2.2头,单一茶园平均百叶虫量1.9头,套种大豆的百叶虫量比单一茶园高40.6%。茶小绿叶蝉能在豆类作物越冬越夏。若茶园中套种豆类作物,茶园中茶小绿叶蝉虫源有增加趋势。
2.3小绿叶蝉主要以成虫、少数以高龄若虫在茶园
或在茶园边杂草上越冬,所以杂草茂盛的地块发生较重。据永春县植保站和东平镇农技站联合调查数据顯示,杂草茂盛地块的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是除草茶树的2~3倍,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茶树虫源发生较多,杂草多者茶树虫源要高5倍之多。
2.4据东平镇农技站观测表明,不同类型茶园的越
冬的虫口基数不同。一般老茶园多于成龄茶园,,成龄茶园高于幼龄茶园。高瑞峰的研究表明,茶区虫口发生量、发生高峰次数与海拔呈正相关,低山茶区虫量发生较少。
3 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茶小绿叶蝉,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有效措施进行防控,改变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的粗放模式,积极朝着绿色无公害防治转变,永春县的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也证明综合防治的显著效果。
(一)色板诱杀。在琥珀色和黄绿色纸板上涂上机油和触杀性杀虫剂制成毒纸板,高于茶丛挂于茶园内进行诱杀。
(二)杂草及时铲除,发现嫩梢上有卵粒便去除,可明显降低虫口密度。
(三)药剂防治:当百叶虫量达6头以上的茶园应全园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或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或10%溴虫腈4000倍喷雾。
(四)杀虫灯防治: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每年的4 月中下旬至10 月夜晚开灯杀虫,白天收集虫袋或清除诱虫灯下的死虫,换上清水。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主要集中20: 00-22: 00之间上灯,天敌类昆虫在0:00-2:00左右活动频繁。在晚上24:00-凌晨3:00左右不亮灯,使其达到最佳诱杀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
4 小结
永春县在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进行对照试验:第一种灭虫灯+色板示范区,每10亩安装一盏太阳能灭虫灯,亩均匀插挂25厘米×30厘米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绿色粘虫板20块;第二种色板示范区,亩均匀插挂25厘米×30厘米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绿色粘虫板20块;第三种常规防治区,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第一和第二种示范区防控效果最佳100%,常规防治区效果次之78.57%。
【参考文献】;
[1]谢伟端,泉州晚报 2014-7-18 茶事要闻
[2]李源华,袁兴华,罗院燕,袁华生,叶小青.遂川县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37
[3]关瑞峰,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特点调查研究.2006.06:38
[4]徐荣文,茶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技术.2013.07:56
[5]胡义元,段巧枝.英山县茶叶灯光诱杀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效果.2014.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