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试验来源和目的
1.1 试验来源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关于在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开展“2+X”试验要求及省、市、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该项试验。
1.2 试验目的
开展此项试验是获得马铃薯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环节。通过田间试验,可以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作物优化施肥数量,构建作物施肥模型,进一步修正、完善和优化施肥技术,以利于在田间大面积应用和示范推广。
2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 试验时间:2014年4月14日~7月2日。
2.2 试验地点:靖宇县花园口镇胜利村李叶华家菜地。位置:东经127.2668°,北纬42.2775°,海拔:481.3米。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土壤类型、气象因素、肥力状况:
3.1.1 土壤分类信息:土类:暗棕壤;亚类:灰化暗棕壤; 土属:泥质灰化暗棕壤;土种:浅位泥质灰化暗棕壤。
3.1.2 土壤信息:土壤质地:粘壤;土层厚度:50厘米;土壤障碍因素:无。
3.1.3 试验地块气象因素:多年平均有效积温:2600℃;当年有效积温:2500℃;多年平均降水量:780mm;当年降水量:750mm。
3.1.4 供试土壤养分测定值(见表1)
3.2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及施肥情况
3.2.1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马铃薯(荷兰7号),亩产2000kg。
3.2.2 前茬作物施肥情况:三元素(15-15-15)40kg/亩做底肥一次施入。
3.3 供试肥料及施肥水平
3.3.1 供试肥料:尿素:含量46%;磷肥:粒状过磷酸钙(12%);硫酸钾:含量50%。
3.3.2 施肥水平(见表2)
3.4 供试作物品种及其生物学性状:马铃薯荷兰7号,生育期65天,种植密度4000株/亩。
3.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2+X”设计,设3个水平,其中:2水平为马铃薯适合当地施肥的因素水平N-P2O5-K2O=8-4-16(kg/亩);1水平=2水平X0.7;3水平=2水平X1.3。共10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1.1m×18.2m)。
3.5.1 马铃薯优化试验各处理施肥量(见表3)
3.5.2 试验设三次重复,根据地力分布及自然情况选择区组排列方向。试验小区排列见表4(方位上北下南):
4 田间管理
4.1 移栽日期:4月25日,把育成的马铃薯大苗移栽下地。
4.2 种植密度:畦面双行定植,株距35cm左右,内行距45cm,用扎眼器扎坑栽植,深度8~10cm,栽后苗的周围及时用土封严以保温保墒,每小区栽苗100株。
4.3 施肥方法:每个小区的全部磷、钾肥和氮肥一次性做基肥,生育后期不再追肥。
4.4 中耕除草:结合整地把准备好的肥料一次性施入做畦覆膜,畦底宽1.1m,畦面宽80cm,选用幅宽95cm的地膜进行机械覆膜,扣膜前喷33%施田补125毫升/亩进行封闭除草。无需浇水,中耕铲趟一次。
5 试验地田间调查
5.1 调查方法
5.1.1 生育时期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移栽期相同的情况下,各处理生育时期差别不大。
5.1.2 生育性状调查方法及结果:生育性状分别于5月20日、收获期调查二次。每小区固定选第3垄第4株起连续调查6株,调查项目和结果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5月20日调查结果,无论株高还是茎粗数值最高的都是处理4,数值最低的都是处理6;其它处理位于处理4和处理6之间。
7月2日调查结果,无论株高还是茎粗调查值最高的仍然是处理4,分别达到81cm和1.27cm,调查值最低的是处理2,仅为59.9cm和0.98cm。其它处理均处在处理4和处理2之间。
各处理在叶色、花色上无差异。
5.1.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7月2日上午,分别对各小区进行了测产,每小区取中间6株,挖出块茎称其重量,然后进行产量折算(结果见表7)。
从表7中可以看出:
1、平均每株薯数:处理10最多,为4.73个;其次为处理4,为4.68个;最少的是处理2,为3.56个;其它处理在3.94~4.65个之间。
2、平均单薯重:处理10最重,为0.157kg;其次是处理7,为0.156kg;最轻的是处理8,为0.143kg;其它处理在0.148~0.155kg之间。
3、产量:产量最高的是处理10,折合亩产为2641.3kg,与处理1相比,增产7.2%;其次是处理6,折合亩产2501.3kg,比处理1增产1.5%;产量最低的是处理8,折合亩产1580.0kg,与处理1相比减产35.9%。
4、处理10(130%优化钾区)较处理6(70%优化磷区)、处理1(优化区)平均每株薯数、平均单薯重、产量均占一定优势,差异不显著;处理6、处理1、处理7、处理4、处理3四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保证不缺素的情况下,保持2水平钾素对马铃薯产量影响不大,但与处理2(缺氮区)、处理5(缺钾区)、处理9(70%优化钾区)、处理8(缺钾区)存在显著差异。
5.1.4 不同处理效益分析
针对不同处理每亩肥料用量及投入成本,结合每亩的产出效益,算出投入产出比,进行效益分析(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在处理1(2水平)的基础上,增加钾用量(2水平×1.3)马铃薯产量有一定增幅,但经济收入却在下降(产投比下降);增加氮、磷用量(2水平×1.3)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下降;减少磷用量处理6(2水平×0.7)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上升(产投比提高),处理8(缺钾区)最低。
5.2 小结
试验表明在营养生长阶段,通过两次生育形状调查发现增加氮的施用量(3水平)有助于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具体表现为株高、茎粗较其它处理优势明显;增加磷和钾的施用量(3水平)对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影响不大。但在收获期调查发现马铃薯在氮2水平基础上增加施氮量产量反而下降,在磷2水平基础上减少施磷量产量反而上升,这充分说明影响马铃薯产量关键因素是氮、磷、钾营养元素比例是否科学合理。通过各处理产量方差分析结果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2P1K2为最佳施肥处理,产量高,经济效益突出。
1.1 试验来源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关于在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开展“2+X”试验要求及省、市、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该项试验。
1.2 试验目的
开展此项试验是获得马铃薯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环节。通过田间试验,可以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作物优化施肥数量,构建作物施肥模型,进一步修正、完善和优化施肥技术,以利于在田间大面积应用和示范推广。
2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 试验时间:2014年4月14日~7月2日。
2.2 试验地点:靖宇县花园口镇胜利村李叶华家菜地。位置:东经127.2668°,北纬42.2775°,海拔:481.3米。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土壤类型、气象因素、肥力状况:
3.1.1 土壤分类信息:土类:暗棕壤;亚类:灰化暗棕壤; 土属:泥质灰化暗棕壤;土种:浅位泥质灰化暗棕壤。
3.1.2 土壤信息:土壤质地:粘壤;土层厚度:50厘米;土壤障碍因素:无。
3.1.3 试验地块气象因素:多年平均有效积温:2600℃;当年有效积温:2500℃;多年平均降水量:780mm;当年降水量:750mm。
3.1.4 供试土壤养分测定值(见表1)
3.2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及施肥情况
3.2.1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马铃薯(荷兰7号),亩产2000kg。
3.2.2 前茬作物施肥情况:三元素(15-15-15)40kg/亩做底肥一次施入。
3.3 供试肥料及施肥水平
3.3.1 供试肥料:尿素:含量46%;磷肥:粒状过磷酸钙(12%);硫酸钾:含量50%。
3.3.2 施肥水平(见表2)
3.4 供试作物品种及其生物学性状:马铃薯荷兰7号,生育期65天,种植密度4000株/亩。
3.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2+X”设计,设3个水平,其中:2水平为马铃薯适合当地施肥的因素水平N-P2O5-K2O=8-4-16(kg/亩);1水平=2水平X0.7;3水平=2水平X1.3。共10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1.1m×18.2m)。
3.5.1 马铃薯优化试验各处理施肥量(见表3)
3.5.2 试验设三次重复,根据地力分布及自然情况选择区组排列方向。试验小区排列见表4(方位上北下南):
4 田间管理
4.1 移栽日期:4月25日,把育成的马铃薯大苗移栽下地。
4.2 种植密度:畦面双行定植,株距35cm左右,内行距45cm,用扎眼器扎坑栽植,深度8~10cm,栽后苗的周围及时用土封严以保温保墒,每小区栽苗100株。
4.3 施肥方法:每个小区的全部磷、钾肥和氮肥一次性做基肥,生育后期不再追肥。
4.4 中耕除草:结合整地把准备好的肥料一次性施入做畦覆膜,畦底宽1.1m,畦面宽80cm,选用幅宽95cm的地膜进行机械覆膜,扣膜前喷33%施田补125毫升/亩进行封闭除草。无需浇水,中耕铲趟一次。
5 试验地田间调查
5.1 调查方法
5.1.1 生育时期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移栽期相同的情况下,各处理生育时期差别不大。
5.1.2 生育性状调查方法及结果:生育性状分别于5月20日、收获期调查二次。每小区固定选第3垄第4株起连续调查6株,调查项目和结果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5月20日调查结果,无论株高还是茎粗数值最高的都是处理4,数值最低的都是处理6;其它处理位于处理4和处理6之间。
7月2日调查结果,无论株高还是茎粗调查值最高的仍然是处理4,分别达到81cm和1.27cm,调查值最低的是处理2,仅为59.9cm和0.98cm。其它处理均处在处理4和处理2之间。
各处理在叶色、花色上无差异。
5.1.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7月2日上午,分别对各小区进行了测产,每小区取中间6株,挖出块茎称其重量,然后进行产量折算(结果见表7)。
从表7中可以看出:
1、平均每株薯数:处理10最多,为4.73个;其次为处理4,为4.68个;最少的是处理2,为3.56个;其它处理在3.94~4.65个之间。
2、平均单薯重:处理10最重,为0.157kg;其次是处理7,为0.156kg;最轻的是处理8,为0.143kg;其它处理在0.148~0.155kg之间。
3、产量:产量最高的是处理10,折合亩产为2641.3kg,与处理1相比,增产7.2%;其次是处理6,折合亩产2501.3kg,比处理1增产1.5%;产量最低的是处理8,折合亩产1580.0kg,与处理1相比减产35.9%。
4、处理10(130%优化钾区)较处理6(70%优化磷区)、处理1(优化区)平均每株薯数、平均单薯重、产量均占一定优势,差异不显著;处理6、处理1、处理7、处理4、处理3四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保证不缺素的情况下,保持2水平钾素对马铃薯产量影响不大,但与处理2(缺氮区)、处理5(缺钾区)、处理9(70%优化钾区)、处理8(缺钾区)存在显著差异。
5.1.4 不同处理效益分析
针对不同处理每亩肥料用量及投入成本,结合每亩的产出效益,算出投入产出比,进行效益分析(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在处理1(2水平)的基础上,增加钾用量(2水平×1.3)马铃薯产量有一定增幅,但经济收入却在下降(产投比下降);增加氮、磷用量(2水平×1.3)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下降;减少磷用量处理6(2水平×0.7)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所上升(产投比提高),处理8(缺钾区)最低。
5.2 小结
试验表明在营养生长阶段,通过两次生育形状调查发现增加氮的施用量(3水平)有助于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具体表现为株高、茎粗较其它处理优势明显;增加磷和钾的施用量(3水平)对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影响不大。但在收获期调查发现马铃薯在氮2水平基础上增加施氮量产量反而下降,在磷2水平基础上减少施磷量产量反而上升,这充分说明影响马铃薯产量关键因素是氮、磷、钾营养元素比例是否科学合理。通过各处理产量方差分析结果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2P1K2为最佳施肥处理,产量高,经济效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