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与《宝莲灯》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ao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忧患重重、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创造机会的时代。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革新运动激发了第一流的绘画智慧,产生了许多承先启后的画家。林风眠就是其中一位,其彩墨艺术为中国画的革新选择了一条全新道路,是近现代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林风眠性格沉静柔和,寡言少动,喜欢独处。在漫长而又艰辛的艺术探索中,曾深居简出数十年。于寂寞耕耘中探求水墨画的变革与新生,构成了自己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特色。受画家关良的影响,林风眠画了大量的戏曲人物。但与关良不同的是,关良热爱戏曲艺术,而林风眠看戏是为了画戏,是为了借助戏曲这一东方符号对艺术形式进行理性探索,达到“调和中西”的艺术理想。
  林风眠表现最多的戏目是《宝莲灯》。《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故事说的是华山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成婚,三圣母之兄二郎神怒其妹贪恋凡间,将她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生子沉香,交与刘彦昌。沉香长大,受仙人点化,脱去凡胎,持神斧打败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母亲。林风眠一再画沉香救出母亲的情节,是源于他幼年失去母亲的悲惨遭遇。林风眠的母亲是个苦命的女子。姓阙里,名亚带。大概是汉、苗、瑶混合的后代。她十分勤劳,每天从早做到晚。但是林风眠的父亲和继祖母对她不好。大约在林风眠6岁时,母亲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与一位临时来村里染布的青工逃走了。但是很快被族人抓了回来,族人打她、游街不算,还要烧死她。在他的母亲要被族人拿火焚烧时,年幼的他曾拿刀冲入树林要救母亲,据林风眠回忆到:
  我当时什么也不知道,也没看见这些惨剧,在家里突然有种感觉,突然愤怒疯狂起来,找到一把刀,冲出屋门大叫,我要去杀死他们,将来我要把全族的人都杀了。远远地看到了妈妈的垂头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了,夺了我的刀,不要我接近妈妈,大哭大叫了一顿,他们把我抱回家里。
  最后族人商量将林风眠的母亲卖了。临别前,母子抱头痛哭一场,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母亲。后来,林风眠留学回国,作杭州艺专校长时,曾派人找寻过母亲。但村里人告诉他,其母几经转卖,最后在尼姑庵当了佣人,已经死了。据林风眠的义女冯叶说,晚年的林风眠,常常提起他对母亲的点滴回忆,赞叹母亲的美。林风眠相对内向的性格,他一生不能摆脱的孤独感,它对苦难的特殊敏感等等,都与内在的创伤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风眠作为一个出生在旧社会的传统中国人,他所目睹的在其母亲身上所发生的封建道德观对女人的残害,是他内心终身的隐痛,母亲悲惨的命运和失去母亲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对林风眠来说是影响终身的。而通过戏曲题材《宝莲灯》救母情节的再现,无疑是对内心过往经历的影射和补偿的一种方式。
  同一母题的多次再现是他的一个艺术特点,融入了更多对人物的情感,或通过寄寓象征表达他的人生感悟。林风眠毕生都在形式的道路上探索,在戏曲题材中这一现象也十分明显。画家对传统戏曲这一东方符号的运用,在80年代后期更多的是转向了对东方符号精神内涵的探索,原先那种寻找形式与时间表现的冷静减少了,更多的是由脸谱变形传达的悲喜、震怒、恐怖等种种生命情状;绘画语言有了新的突破,他将自己具有鲜明中国人特质的东方情愫注入其中,东方符号变生动了,而画家的绘画语言也在延续之中产生了流变。在造型上的特质是弱化了原先的装饰性,将任意的脸谱与形体拆乱、分裂、错位和模糊化,把轮廓变作与形体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关联的独立语言。表现主义有强化的趋势,人物趋向残缺丑异,色调趋向沉郁强烈。在这当中,题材本身的东方特质的含义,画家复杂的无意识心理和纷乱复杂的东方造型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性。那种冷凝的悲剧精神在画面上的升华,使之更为契合中国画“心画”的纯粹性,自成一体、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风眠体——终呈现在世人眼前。林风眠认为“中国艺术之所长,适在抒情”。他说“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因此。林风眠彩墨画的典型作品,都生动地表明画家把自由与个性融于自然,把心境移情于对象,把生命激情纳入静观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也接受了弘扬理性、和谐、人道、诗与美的西方阿波罗精神于作品之中。
  林风眠晚年的作品深沉、凝重、朴拙、压抑,其色彩浓重晦暗;用线艰涩,人物形象诡异,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充分表达出一个中国人的深层民族心理,表达出人到暮年丰盈复杂的内心生活,还有经历过沧桑之后的一种“解衣盘礴”的艺术专注和洒脱,而他对中国戏曲题材的不懈探索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他借戏曲人物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形式,去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画家对力与美、善与恶、历史与现实的感觉,都收纳在理性的画面之中了。林风眠晚年有的作品情感如同狂风暴雨,激荡、爆裂。这里的忧郁与孤独是画家生命体验与坎坷身世的自然流露,它是画家自足式的孤独与忧郁。应该说,这是一种现代意义的情感抒发,我们从中可以洞见到林风眠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和悲悯胸襟共生的另一面。这是林风眠艺术特征的独特之处。
其他文献
4月初,叶利钦略感身体不适,相濡以沫50多年的妻子奈娜和舍夫琴科劝他住院接受治疗并进行各种检查。  叶利钦一向精力充沛,他被媒体称为“全俄罗斯最幸福的老头儿”,有着数不清的计划,病榻是他最不喜欢的地方。心肌梗塞发作后,他只躺了两天就下床了,而普通人需要卧床21天。  这次,他拗不过妻子与老下属的请求,于4月16日住进了中央临床医院。  动身前,他看上去心情不错,对舍夫琴科说:“治病应该不会妨碍什么
期刊
朝人民保安省:“我们抓住了英国间谍”    2006年4月20日,朝中社朝鲜语报道援引朝鲜人民保安省一位发言人19日的话称,他们逮捕了数名。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外国机构工作的外国间谍,这些“外国间谍”试图在朝鲜边境小镇拍摄一家“根本不存在的毒品加工厂”时,被朝鲜国家安全人员发现,悉数落网。不过,人民保安省的发言人没有透露这些“外国间谍”的国籍、具体人数和落网具体时间。  此后,韩国联合通讯社、法新社
期刊
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他敢于向大国叫板,不畏惧大国的威胁;他决心改革,要将委内瑞拉建设成另一种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喜欢中国,尤其崇拜毛泽东,甚至还苦读《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常挂嘴上。日前有媒体专访他时,他向记者讲述了其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中国人民的朋友    在委内瑞拉,大部分媒体掌握在私人手中,政府基本上难以对他们施加影响。因此,查韦斯十分看重外国记者
期刊
香港电影《门徒》中劉德华所扮演的大毒枭(昆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纵观整个毒品历史,比昆哥更凶悍、更有手段的大毒枭不乏其人。与埃斯科瓦尔,卡里略等超级大毒枭相比,昆哥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刀疤脸阿尔”空前绝后的“酒精毒枭”    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政府曾宣布酒精是“毒品”禁止买卖。这一空前绝后的禁令催生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毒枭”——卡彭。  调戏少女遭刀砍    阿方斯
期刊
当一位年近五十、头发花白、凌乱的男子在妻子的带领下,低着头、皱着眉、一言不发地坐在西安协和医院医生的面前时,谁能想到他曾经是叱咤官场的人物,曾经是几经沉浮的干部,曾经是在社交中八面玲珑的领袖?  “一次割腕自杀,一次喝农药,险些把家里人吓死。有一天傍晚,我在做晚饭,儿女也都不在家。家里异常安静,我像平日一样走进房间里喊他吃饭。眼前的一幕吓得我差点瘫倒在地上:房间里昏暗死寂,洁白的床单上流下几道殷红
期刊
周末夜,北京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友人约了网友,在西三环咖啡馆碰面,夜色点缀下的雪丝沾满了窗台,让深夜的咖啡馆更增几分浪漫。友人说,第一次见面的女子,在结束这场“浪漫之约”后脱口而出,“你愿意和我共度这雪夜吗?”记者不知后来结局如何,但和友人反应相同,是不是太性开放了!  从北京、上海或南京不时出现的“性文化展”就可看出,“性自主”开启了令人目瞪口呆的一页。也难怪不少人士说,这究竟是教育还是唆
期刊
汤姆跟妻子在家闹矛盾,两人互相不说话。  这样过了几星期,一天,汤姆要赶飞往悉尼的早航班,他感到需要妻子早上5点叫醒自己。  他不想首先打破沉默,于是写了张字条:“请早上5点叫醒我。”  第二天早上,汤姆醒来发现竟然是上午9点了,他错过了公务飞行。  汤姆满腔怒火,要去问问妻子为何不叫醒他,这时,他发现床边有一张字条。  上面用大大的黑色粗体写着:  “现在是早上5点,起床!!!”    生意头脑
期刊
“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1983年,随着马季先生的一声吆喝,我们更直接的感受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一个划时代的娱乐人物来了,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尽的快乐和无穷的惊喜。今天,马季先生离我们而去,他走的是那么突然,甚至人们还没来得及悲伤,就已经被带到沉重的追忆中了,追忆他的相声,追忆他的为人,追忆他给我们带来笑声的那个时代……  “……你贵姓?”“姓马”“没‘四’!”“有‘四’三横一
期刊
小时候曾有先生为我看过手相,说我是断巴掌,将来必有血光之灾,还要克自己的亲人。那先生给我出了个破解之法,叫逮只小鸡让我握死,就算见了血了。母亲便逮了一只出壳不久的小鸡来。那毛绒绒的小鸡仔握在手中,温温的,绵绵的,啾啾唧唧地叫着,煞是可怜可爱。我的小手颤抖着,怎么也握不紧去,最终还是把它放掉了。  我生性怯懦,长大后一直瘦筋筋的,一阵大风都能吹倒,真可谓手无缚鸡之力,胆子更是小得连只老鼠也不敢打。以
期刊
那是件关乎杨小凯命运的事。我保存了于光远先生写在1980年6月30日的一封信,是给我父亲李锐和我的。英年的杨小凯是以知名经济学家于2004年辞世的,而1980年的他,还是被困在湖南邵阳新华印刷二厂的一名校对工。  杨小凯的大妹杨晖在纪念她的哥哥去世一周年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新印二厂时,哥哥准备参加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考试。谁知仍不发给准考证。这时在父亲挚友李锐的帮助下,请于光远过问了小凯的处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