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我们将迎来第36个教师节,想由衷说声:“老师,谢谢默默奉献的你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曾有一篇文章《做一个好老师是时代的呼唤》被网络刷屏,文中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则是民族的希望。”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描绘出教师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的螺丝钉精神。再次回顾,这些年“感动海淀”文明人物中这三位教师的风采,他们用包容和大爱,激发和唤醒每一个并不完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不抛弃、不放弃地爱护每一个天使。他们只是众多中华民族“筑梦人”的缩影,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用言传身教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用高尚的品德开启学生幼小的心灵,为学生树立立世为人的典范。
杜佳楣,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创始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
2004年,杜佳楣的女儿煊煊被诊断为孤独症 。在带着煊煊做康复训练的十余年里,杜佳楣独创了MUST孤独症综合疗法,从动机M、理解力U、技能S、训练方法T等四大领域、18个维度、368个里程碑,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对家长们进行系统培训。
当妈妈遇上孤独
杜佳楣,硕士研究生,丈夫夏先生也是清华博士后。两位高知人士的结合,让这个家庭满怀信心地对他们的孩子有着无尽的憧憬。后来女儿煊煊如期而至,伴随两年后北京的一次健康抽查,让杜佳楣的人生经受一次暴风雨般的侵袭。
女儿看似平常的不配合行为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医生建议“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下孤独症方面的评估”。
一纸诊断书,让杜老师的世界瞬间崩塌,所有的自信也一扫而空。无助、失落、难以置信、逃避现实……被各种负面情绪痛苦折磨数月。
孤独症与自闭症同义,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近20多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估计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孤独症起病于患者的婴儿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等。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却也像星星一样冷漠。
绝望之后,杜佳楣像许多坚强的母亲一样站了起来,带着女儿煊煊走上了漫长又艰辛的康复之路。
和所有家长一样,没有接触过孤独症的孩子,杜佳楣对孤独症根本没有概念,而且16年前,孤独症的信息搜集并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和普及。摸不着康复方向的时候,杜佳楣只要听说可以治疗孩子的方法,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一下,按摩、针灸、药物等都没有可观变化,直到接触到行为引导技术,才算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每天大量的训练,终于让杜老师看到了曙光。煊煊有了很大的进步,会背诗、弹琴,逐步回归正常生活,并进入重点中学就读。这些触摸得到的进步,都源自于一位母亲十多年的坚持。
以己之力助他人之困
为帮助更多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交行为,融入正常的学校和社会,2011年1月,杜佳楣创办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给孤独症孩子提供更专业的康复训练,给家长们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心理支持。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明亮的教室,杜佳楣变卖了自己的房产,租下了一栋童话般的校舍,让孩子们在享受阳光的同时健康快乐成长。
一次偶然事件让杜佳楣开始思考创班开课这件事,让她从此走上了孤独症康复教育的道路。
一开始只是为了给女儿寻找训练方法、记录女儿的训练历程,杜佳楣开了自己的博客。然而,正是因为她在线上分享的煊煊的进步,让更多孤独症儿童家长看到希望,纷纷向她来“取经”。
在一个寒夜里,一对夫妇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从外地赶来,在家门口又等了杜老师整整一天,见面第一句话竟是“您帮帮我吧”。
看着拖家带口、满脸风霜的女人,杜佳楣既同情又感伤,想到自己也同样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人做点什么。于是,她下定决心找了一处房子,办起了简易的教室,开始给来自北京的家长们提供指导。随着到访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现有的老师和场地已经无法满足。要更换场地,又面临着资金紧缺的困难,周旋不下的杜佳楣只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卖房子。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孤独症家庭,杜佳楣带领星希望的全体教职工,在志愿者们帮助下,开始为孤独症孩子们筹备“首届关爱孤独症儿童及青少年公益音乐会”。2013年1月19日,音乐会成功举办,展示了孤独症孩子的音乐潜能,也汇集了社会对这些孩子的关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央视著名主持人阿果、著名青年歌唱家雷佳、零点乐队的主唱刘坤山等义务为音乐会出演。
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杜佳楣和家长们莫大的信心。于是,杜老师带领“星希望”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今,杜佳楣通过线下的学校和线上的课程、讲座、直播等,给上万个孤独症家庭传授自己在康复路上的心得,将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分享给越来越多的需要帮助的家庭。
杜佳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全社会对孤独症孩子的理解和包容。”
在杜佳楣的带领下,一群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从绝望、封闭、伤心、委屈中走出来,走到为更多孤独症孩子服务的公益事业中来,那些愁苦的脸上渐渐散发出灿烂的光彩。
1987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筹建辖区内一所公办智障教育学校。低矮的平房,黄土的操场……因为校舍紧张,孩子们上课、住宿都在一间教室。于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特殊教育行列。
她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她喜欢把所有学生都称作“我的孩子”。她用超凡的爱守护着这群折翼的天使,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群孩子,为他们带去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初,于文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组织了北京市第一支智障学生鼓乐队。他们的鼓乐声打出了智障孩子振奋的心声,也打开了智障教育的新局面。
那一年,于文怀孕了,但当时学校人手少,于文承担了学校所有的活动。由于活动量过大,不足月份的孩子早产死亡,并自此留下了终生不育的遗憾。但从那时起,她却成了成百上千个特殊孩子的母亲。
她用专业创新改革特教课程,进入新世纪后,于文更多地开始思考智障学生的未来。当听到别人说傻子老师、傻子学生的时候,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下定决心要办好学校,让孩子们赢得做人的尊严。
“走路、说话,这些对普通孩子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脑瘫孩子来说,却像爬刀山火海那么艰难。你把蜡烛放他们眼前,他们都吹不灭。”于文惋惜道。
于文深深感到,现行的教育不适合智障孩子。她下定决心,改革势在必行。她带领教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为每个学生建立个别教育计划,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的教育。编写的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还在全国发行。
智障孩子舌头伸不出嘴唇,为了让他们练习吐舌,学校老师想了很多法子,比如在他们嘴唇上涂蜜,诱导他们来舔。为了教他们说话,老师要张开嘴,让孩子看口型,看舌头的位置,再教他们照着做。“很多时候,每个发音都是千百次的教,你知道吗?为了让孩子做好,老师都是跟孩子一起,跪着前进,后退。训练很单调,很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会唱着儿歌,拉孩子们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很多老师嗓子哑了。”
每逢新老师加入培智中心学校,于文都要求,“首先,要爱孩子,爱是前提;其次,要有专业技能,会动作训练和心理辅导。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发展。”二十多年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懈的努力,于文已成为国内智障教育骨干,参与中央教科所百名特教专家网上咨询等活动,给北京及外地教师或家长讲课。
穆彧飞,海淀工读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四有教师”,2016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2018年荣获北京市“师德榜样”“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称号。
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工读学校,是教育转化心理行为偏差、学习困难或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的专门学校。这里的学生来自各普通中学,情况复杂多样,逃学旷课、打架斗殴、对抗教育……班级管理难度与挑战性非常大。
22岁那年,穆彧飞来到这所学校,主动担起了班主任重任。从第一天起,便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白天上课、管理学生,晚上还要值班检查,一周在校73个小时以上。
学生小雷性格极度偏执,在校园里独来独往,还曾试图带刀伤害同学。担任小雷班主任期间,穆彧飞对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经常在学校和他谈心,还和小雷父母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经过两年半全心付出与陪伴,小雷和父母、同学关系逐渐融洽。如今,他已经毕业留学海外。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穆彧飞把无微不至的爱,转化成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心和陪伴。他希望以此来“补偿他们家庭的温暖,修复他们的自尊,让他们重新获得成长的力量”。这些年,一个又一个像小雷一样曾经受伤的心灵,在穆彧飞的安抚与关爱下变得鲜活起来。“这类孩子是缺少爱的,他们眼神中常常带着无助、冷漠和仇恨,如同浮尘蒙蔽了他们原本鲜活的灵魂,让温暖的心灵外生出一层厚厚的坚冰。”穆彧飞说,“擦拭蒙尘、打开坚冰的,唯有爱与陪伴方可。”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我国,横扫全球。疫情肆虐,穆彧飞给予在家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正值寒假,孩子们不在眼前所以不好掌控。他从早晨一睁眼就督促同学们检测体温,第一时间转达各种相关信息。每一天,他都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打卡情况,没有打卡的,他不断联系;打完卡的,他要多次提示,做到孩子们犹如在眼前一样。虽然忙碌,但每天得到孩子们平安的消息,他很欣慰。
上千个日日夜夜,少了许多对自己孩子的陪伴,对学生却尽量不留遗憾。穆彧飞说,自己没有后悔过。“和更多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学生在一起,共同成长变化同样让我感到欣慰。”(内容综合人民网、千龙网等媒体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曾有一篇文章《做一个好老师是时代的呼唤》被网络刷屏,文中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则是民族的希望。”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描绘出教师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的螺丝钉精神。再次回顾,这些年“感动海淀”文明人物中这三位教师的风采,他们用包容和大爱,激发和唤醒每一个并不完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不抛弃、不放弃地爱护每一个天使。他们只是众多中华民族“筑梦人”的缩影,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用言传身教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用高尚的品德开启学生幼小的心灵,为学生树立立世为人的典范。
杜佳楣——呵护星星的孩子
杜佳楣,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创始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
2004年,杜佳楣的女儿煊煊被诊断为孤独症 。在带着煊煊做康复训练的十余年里,杜佳楣独创了MUST孤独症综合疗法,从动机M、理解力U、技能S、训练方法T等四大领域、18个维度、368个里程碑,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对家长们进行系统培训。
当妈妈遇上孤独
杜佳楣,硕士研究生,丈夫夏先生也是清华博士后。两位高知人士的结合,让这个家庭满怀信心地对他们的孩子有着无尽的憧憬。后来女儿煊煊如期而至,伴随两年后北京的一次健康抽查,让杜佳楣的人生经受一次暴风雨般的侵袭。
女儿看似平常的不配合行为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医生建议“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下孤独症方面的评估”。
一纸诊断书,让杜老师的世界瞬间崩塌,所有的自信也一扫而空。无助、失落、难以置信、逃避现实……被各种负面情绪痛苦折磨数月。
孤独症与自闭症同义,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近20多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估计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孤独症起病于患者的婴儿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等。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却也像星星一样冷漠。
绝望之后,杜佳楣像许多坚强的母亲一样站了起来,带着女儿煊煊走上了漫长又艰辛的康复之路。
和所有家长一样,没有接触过孤独症的孩子,杜佳楣对孤独症根本没有概念,而且16年前,孤独症的信息搜集并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和普及。摸不着康复方向的时候,杜佳楣只要听说可以治疗孩子的方法,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一下,按摩、针灸、药物等都没有可观变化,直到接触到行为引导技术,才算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每天大量的训练,终于让杜老师看到了曙光。煊煊有了很大的进步,会背诗、弹琴,逐步回归正常生活,并进入重点中学就读。这些触摸得到的进步,都源自于一位母亲十多年的坚持。
以己之力助他人之困
为帮助更多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交行为,融入正常的学校和社会,2011年1月,杜佳楣创办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给孤独症孩子提供更专业的康复训练,给家长们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心理支持。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明亮的教室,杜佳楣变卖了自己的房产,租下了一栋童话般的校舍,让孩子们在享受阳光的同时健康快乐成长。
一次偶然事件让杜佳楣开始思考创班开课这件事,让她从此走上了孤独症康复教育的道路。
一开始只是为了给女儿寻找训练方法、记录女儿的训练历程,杜佳楣开了自己的博客。然而,正是因为她在线上分享的煊煊的进步,让更多孤独症儿童家长看到希望,纷纷向她来“取经”。
在一个寒夜里,一对夫妇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从外地赶来,在家门口又等了杜老师整整一天,见面第一句话竟是“您帮帮我吧”。
看着拖家带口、满脸风霜的女人,杜佳楣既同情又感伤,想到自己也同样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人做点什么。于是,她下定决心找了一处房子,办起了简易的教室,开始给来自北京的家长们提供指导。随着到访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现有的老师和场地已经无法满足。要更换场地,又面临着资金紧缺的困难,周旋不下的杜佳楣只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卖房子。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孤独症家庭,杜佳楣带领星希望的全体教职工,在志愿者们帮助下,开始为孤独症孩子们筹备“首届关爱孤独症儿童及青少年公益音乐会”。2013年1月19日,音乐会成功举办,展示了孤独症孩子的音乐潜能,也汇集了社会对这些孩子的关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央视著名主持人阿果、著名青年歌唱家雷佳、零点乐队的主唱刘坤山等义务为音乐会出演。
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杜佳楣和家长们莫大的信心。于是,杜老师带领“星希望”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今,杜佳楣通过线下的学校和线上的课程、讲座、直播等,给上万个孤独症家庭传授自己在康复路上的心得,将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分享给越来越多的需要帮助的家庭。
杜佳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全社会对孤独症孩子的理解和包容。”
在杜佳楣的带领下,一群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从绝望、封闭、伤心、委屈中走出来,走到为更多孤独症孩子服务的公益事业中来,那些愁苦的脸上渐渐散发出灿烂的光彩。
于文——守护折翼的天使
于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专家,北京市健翔学校(原海淀培智中心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组专家(特教),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会第六届理事会智力与发展性障碍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智障教育。先后获得全国特教园丁奖、首都劳动奖章、2012年度“感動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等荣誉。1987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筹建辖区内一所公办智障教育学校。低矮的平房,黄土的操场……因为校舍紧张,孩子们上课、住宿都在一间教室。于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特殊教育行列。
她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她喜欢把所有学生都称作“我的孩子”。她用超凡的爱守护着这群折翼的天使,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群孩子,为他们带去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初,于文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组织了北京市第一支智障学生鼓乐队。他们的鼓乐声打出了智障孩子振奋的心声,也打开了智障教育的新局面。
那一年,于文怀孕了,但当时学校人手少,于文承担了学校所有的活动。由于活动量过大,不足月份的孩子早产死亡,并自此留下了终生不育的遗憾。但从那时起,她却成了成百上千个特殊孩子的母亲。
她用专业创新改革特教课程,进入新世纪后,于文更多地开始思考智障学生的未来。当听到别人说傻子老师、傻子学生的时候,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下定决心要办好学校,让孩子们赢得做人的尊严。
“走路、说话,这些对普通孩子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脑瘫孩子来说,却像爬刀山火海那么艰难。你把蜡烛放他们眼前,他们都吹不灭。”于文惋惜道。
于文深深感到,现行的教育不适合智障孩子。她下定决心,改革势在必行。她带领教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为每个学生建立个别教育计划,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的教育。编写的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还在全国发行。
智障孩子舌头伸不出嘴唇,为了让他们练习吐舌,学校老师想了很多法子,比如在他们嘴唇上涂蜜,诱导他们来舔。为了教他们说话,老师要张开嘴,让孩子看口型,看舌头的位置,再教他们照着做。“很多时候,每个发音都是千百次的教,你知道吗?为了让孩子做好,老师都是跟孩子一起,跪着前进,后退。训练很单调,很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会唱着儿歌,拉孩子们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很多老师嗓子哑了。”
每逢新老师加入培智中心学校,于文都要求,“首先,要爱孩子,爱是前提;其次,要有专业技能,会动作训练和心理辅导。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发展。”二十多年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懈的努力,于文已成为国内智障教育骨干,参与中央教科所百名特教专家网上咨询等活动,给北京及外地教师或家长讲课。
穆彧飞——用爱心拂拭蒙尘的心灵
穆彧飞,海淀工读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2015年被评为海淀区“四有教师”,2016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2018年荣获北京市“师德榜样”“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称号。
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工读学校,是教育转化心理行为偏差、学习困难或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的专门学校。这里的学生来自各普通中学,情况复杂多样,逃学旷课、打架斗殴、对抗教育……班级管理难度与挑战性非常大。
22岁那年,穆彧飞来到这所学校,主动担起了班主任重任。从第一天起,便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白天上课、管理学生,晚上还要值班检查,一周在校73个小时以上。
学生小雷性格极度偏执,在校园里独来独往,还曾试图带刀伤害同学。担任小雷班主任期间,穆彧飞对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经常在学校和他谈心,还和小雷父母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经过两年半全心付出与陪伴,小雷和父母、同学关系逐渐融洽。如今,他已经毕业留学海外。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穆彧飞把无微不至的爱,转化成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心和陪伴。他希望以此来“补偿他们家庭的温暖,修复他们的自尊,让他们重新获得成长的力量”。这些年,一个又一个像小雷一样曾经受伤的心灵,在穆彧飞的安抚与关爱下变得鲜活起来。“这类孩子是缺少爱的,他们眼神中常常带着无助、冷漠和仇恨,如同浮尘蒙蔽了他们原本鲜活的灵魂,让温暖的心灵外生出一层厚厚的坚冰。”穆彧飞说,“擦拭蒙尘、打开坚冰的,唯有爱与陪伴方可。”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我国,横扫全球。疫情肆虐,穆彧飞给予在家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正值寒假,孩子们不在眼前所以不好掌控。他从早晨一睁眼就督促同学们检测体温,第一时间转达各种相关信息。每一天,他都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打卡情况,没有打卡的,他不断联系;打完卡的,他要多次提示,做到孩子们犹如在眼前一样。虽然忙碌,但每天得到孩子们平安的消息,他很欣慰。
上千个日日夜夜,少了许多对自己孩子的陪伴,对学生却尽量不留遗憾。穆彧飞说,自己没有后悔过。“和更多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学生在一起,共同成长变化同样让我感到欣慰。”(内容综合人民网、千龙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