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巨
两个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中国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弘扬者。他所提出的“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请这样爱我》《养心书》等。
我的孩子4岁了,可作为妈妈的我,总觉得自己找不到方向,又如何去教孩子?我需要了解自己的心……
追问失落的自己
从“无分别的爱”成长课回来的那个晚上,一直想着林老师对我选择工作的一个提醒:不要让外在的价值观干扰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谓的价值大小也是一种分别心。
我问自己,是真的喜欢治学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那为什么它带给我那么多的烦恼甚至伤害?为什么我一直搁浅于此,迟迟不肯重新启程?
我问自己,是真的看淡了那些人世间的风生水起,荣华富贵吗?当林老师提到“大众传播”时,我心里马上有个声音说:“这不适合我,我不会去做的。”长久以来,我固执地认为自己适合“单打独干”,我不喜欢热闹,我总觉得和别人打交道浪费时间,我想追求一些更深更精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那么地善解人意,我喜欢成长课这种心和心的交流,就像以前的读书会一样。我的本能告诉我,我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切磋、探讨,而不是一个人独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我继续追问。
——如果当初留你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北大讲堂,而是像中国对外演出总公司这样的大单位呢?
——也许我会考虑,毕竟听起来很体面。
——为什么不是欣然同意呢,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情愿?
——是的。我不喜欢那种和很多人搅在一起乱哄哄的生活。
——为什么?
——因为,因为我害怕。
——你怕什么?
——我害怕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
多少年了,我已经习惯了独处,自己干自己的事,自己和自己说话。习惯成自然,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生性就是这样的。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过着一种近似“清教徒”的生活。对外界的“冠盖满京华”,我不是经历过,超脱了,而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逃避。
被冷落的婴孩时期
听妈妈讲,我出生十几天就被送到奶妈家,一岁多时被接回姥姥家。当时的姥姥家就像个幼儿园,有大大小小四五个孩子。我最小,又是女孩,最不受姥姥重视,好在姥爷最疼我。据妈妈说,晚上我就睡在他脚底下,早晨起来他跪在炕上给我穿好衣服。这些我都不记得了,但可以想象,姥爷一个不善言辞,终日在地里劳作的大男人,所能给一个小姑娘的爱抚是非常有限的。
记得,一年暑假,我和大舅家长我两岁的小表姐在姥姥家相遇。短短几十天,我竟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以至于她走时我大哭不止,一向听话的我闹着要跟着去她家。我记得我当时哭得伤心极了,可谓撕心裂肺。不要说旁人,就连我自己也暗暗讶异,为什么会对一位普通的亲戚产生这么超乎寻常的情感。现在想想,大舅也家教极严,老来独对小女宠爱有加。正是表姐身上那种爱的甜蜜气息深深吸引了我,对于很少感受到爱的我,那真是太具感染力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是我从小到大唯一一次对人与人之间亲密情意的深刻体验。我哭得那么伤心,是因为我觉得表姐走了,我再也感受不到那般浓情蜜意的温暖了。
可怜的小孩,你是多么渴望爱啊!让我紧紧地抱着你,温暖你。让我抚摸你的头发,亲吻你的小脸,说一声:“我爱你。”让我尽情地宠你,倾听并尽量满足你每一个小小的愿望。让我告诉你:“你不会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因为无论你走多远,我都会这里望着你,守候你。”
寻回本真的自己
我喜欢清淡的饮食,不喜欢奢华的生活;觉得生活中重要的是干净的水和空气;房间里从来不要多余的摆设;从不化妆;虽然喜欢漂亮的衣服,但试来试去似乎还是简洁的风格更适合自己。我对时尚很不敏感,不爱看电影,不会打游戏,不知微博、微信为何物,甚至连QQ都不会上。前一段注意到伙伴们的成长心得能把一瞬间的感受描述得很具体,而我按说也是个蛮感性的人,却写不出来。难道是我还不够静心,以致忽略了它们?
这个喜欢独处,喜欢简单生活的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天性使然。看到了真实的我,是看到除了天性之外,我是那么地压抑自己,不爱自己,以及这些对自身的否定是怎样经年累月地铸成了今天的我。
我不愿与人深交,并不是我真的想离群索居,而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我不追求感官和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我真的不需要它们,更不是我已经超越它们,而是因为小时候没被充分满足,不被允许享乐,以至于我感官的触角已经麻木,甚至退化了。现在的我是如此木讷,如此不会享受生活。
这么看来,我追求治学之路,无非是为自己寻求一条逃路罢了。我以为那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一个人埋头读书,那样我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摒弃感官、物质的享受。那样我就可以终生置内心遥远的伤痛于不闻不问。原来是这样啊,逃避,终是逃避!我还一直认为我是在追求真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当窥到这个真实的我,真是始料未及。不过那一刻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就像经年在海上漂流的人一只脚踏上了陆地(借用《红与黑》中于连的感受)。不管怎么样,她是真的,虽然有时我分不清其间哪些是本性,哪些是后生。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但我愿意慢慢去认识她,和她在一起,好好珍爱她。
林巨老师心语
在我们看似当下的决定和选择的背后,有多少东西在影响着我们?这其中,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所占的比重,又有多少?
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对他今后的生活和事业等方方面面具有深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