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训练科学方法,指导科学探究;合理组织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评价探究结果,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教学; 科学探究;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49-0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既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获得发展。从我个人而言,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果学生在平时能细心观察、放开思维、举一反三地思考,那么就能刨根问底地提出问题,在科学课上就会自然地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理想状态下,课堂上的探究应该是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开始。而在现实的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到疑惑的事情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教室在一楼,他们都观察过一个现象,下过大雨后操场上会有很多蜗牛和蚯蚓,“下过雨后为什么蜗牛和蚯蚓会爬到操场上”是他们曾经的疑惑。当他们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进行探究活动时,我利用他们的疑惑来引导他们。当老师提到蚯蚓和蜗牛遇到水时将会怎样反应时,学生们立即会回忆起那下雨后的情景,学生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将会被迅速地调动起来。
有问题情境的故事情节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一般地说,外在动机的水平等级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又因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存在于学习者自身,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往往是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因素。一旦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被激发以后,他们会在自己的兴趣、好奇和探究欲望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问题情境的故事情节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特点时,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
师:同学们都知道,在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里,乌鸦为了喝到又细又高的瓶子中的水,它用了什么方法啊?
生:往瓶子中加了许多小石子,瓶中的水面不断上升,它就喝到水了。
师:那现在科学老师也有这样一个瓶子,我换一些材料,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让乌鸦也喝到水吗?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共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紧扣的问题,学生还能拓展思维,回答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提问并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会发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到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探究活动中。
二、训练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探究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想方设法地收集证据时,教师要给以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类比推理的探究方法来理解教材内容。学生们都知道,人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当学生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可以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具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共同特点。同时,水存在于江河湖海或容器中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三、四年级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基本的对比实验方法。在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中,继续用对比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并根据这些材料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留几个小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了蚯蚓下雨天会爬到操场上和喜欢生存在潮湿的泥土里的道理。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让学生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三、合理组织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共同明确任务、合作考虑问题、各自描述实验,分组获取数据,综合小组观点,然后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合作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每个学生各自都有特定的角色,大家都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其特征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公平竞赛,合作比较;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例如每个小组可以有一名组长、一名材料员、一名实验员和一名记录员。
组长负责小组的所有活动,对活动的组织实验、引导交流、汇总信息和集中汇报等过程负责。
材料员领取材料,并将材料发给小组同学。活动结束后,清点并归还材料。材料员是小组内唯一一个可以在教室走动的同学。
实验员是在活动中完成实验的同学。
记录员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整理数据,向全班口头汇报研究结果。
在一学年内,每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轮流担任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个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其它充足的支持条件。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永远留在脑中,不可磨灭。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放“活”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
2.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特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离题,教师要与他们共同商讨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提出建议。教师不要轻易干涉学生的活动,即使学生犯了一些错误,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急于纠正,因为失败和成功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经历。采取先自查自纠再总结提高的方法来共享合作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材料,合作并合理使用这些材料,组内相互帮助讨论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的支持,一起探究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有序的探究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评价探究成果,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成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每次探究活动结束以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情况进行评价。正确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继续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录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记录可以比较和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数据资料。学生最开始的记录以字少图多为主,对于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究,教师可以看哪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实验探究就表扬哪个小组,并对某些记录格式标准,书写规范的小组进行表扬,关注他们的小细节,多鼓励,让他们保持探究欲。
而高年级学生的记录除了包含观察到的现象、数量、计算的数据外,还包括对所做的、观察的和思考的现象作简单的描述。对于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关注学生是否能通过简单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否能进行合理的归纳。对那些能进行简单描述、归纳并给出结论的小组给予表扬,从而让大家能更积极地开动脑筋,使用的语言更科学规范,探究活动的欲望更为强烈。
在教材中,有些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研究种子发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需要学生一段时间持续的观察,鼓励学生每天写科学日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科学日记本加上封面和封底,在上面画好插图加以美化,让学生们相互交流他们的日记,并把一些优秀的日记展示在图书馆内。这样让学生当了一回小作家,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加高涨了。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把探究活动引入到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并学会科学知识。一旦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了探究的能力,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学生才能保持持久的探究热情,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婉珍.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J]教学研究,2010(6)
[3]徐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科学课,2007(4)
[4](美)阿瑟A.卡琳.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科学教学; 科学探究;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49-0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既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获得发展。从我个人而言,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果学生在平时能细心观察、放开思维、举一反三地思考,那么就能刨根问底地提出问题,在科学课上就会自然地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理想状态下,课堂上的探究应该是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开始。而在现实的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到疑惑的事情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教室在一楼,他们都观察过一个现象,下过大雨后操场上会有很多蜗牛和蚯蚓,“下过雨后为什么蜗牛和蚯蚓会爬到操场上”是他们曾经的疑惑。当他们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进行探究活动时,我利用他们的疑惑来引导他们。当老师提到蚯蚓和蜗牛遇到水时将会怎样反应时,学生们立即会回忆起那下雨后的情景,学生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将会被迅速地调动起来。
有问题情境的故事情节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一般地说,外在动机的水平等级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又因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存在于学习者自身,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往往是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因素。一旦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被激发以后,他们会在自己的兴趣、好奇和探究欲望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问题情境的故事情节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特点时,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
师:同学们都知道,在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里,乌鸦为了喝到又细又高的瓶子中的水,它用了什么方法啊?
生:往瓶子中加了许多小石子,瓶中的水面不断上升,它就喝到水了。
师:那现在科学老师也有这样一个瓶子,我换一些材料,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让乌鸦也喝到水吗?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共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紧扣的问题,学生还能拓展思维,回答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提问并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会发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到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探究活动中。
二、训练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探究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想方设法地收集证据时,教师要给以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类比推理的探究方法来理解教材内容。学生们都知道,人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当学生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可以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具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共同特点。同时,水存在于江河湖海或容器中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三、四年级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基本的对比实验方法。在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中,继续用对比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并根据这些材料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留几个小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了蚯蚓下雨天会爬到操场上和喜欢生存在潮湿的泥土里的道理。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让学生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三、合理组织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共同明确任务、合作考虑问题、各自描述实验,分组获取数据,综合小组观点,然后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合作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每个学生各自都有特定的角色,大家都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其特征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公平竞赛,合作比较;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例如每个小组可以有一名组长、一名材料员、一名实验员和一名记录员。
组长负责小组的所有活动,对活动的组织实验、引导交流、汇总信息和集中汇报等过程负责。
材料员领取材料,并将材料发给小组同学。活动结束后,清点并归还材料。材料员是小组内唯一一个可以在教室走动的同学。
实验员是在活动中完成实验的同学。
记录员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整理数据,向全班口头汇报研究结果。
在一学年内,每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轮流担任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个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其它充足的支持条件。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永远留在脑中,不可磨灭。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放“活”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
2.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特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离题,教师要与他们共同商讨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提出建议。教师不要轻易干涉学生的活动,即使学生犯了一些错误,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急于纠正,因为失败和成功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经历。采取先自查自纠再总结提高的方法来共享合作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材料,合作并合理使用这些材料,组内相互帮助讨论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的支持,一起探究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有序的探究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评价探究成果,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成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每次探究活动结束以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情况进行评价。正确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继续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录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记录可以比较和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数据资料。学生最开始的记录以字少图多为主,对于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究,教师可以看哪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实验探究就表扬哪个小组,并对某些记录格式标准,书写规范的小组进行表扬,关注他们的小细节,多鼓励,让他们保持探究欲。
而高年级学生的记录除了包含观察到的现象、数量、计算的数据外,还包括对所做的、观察的和思考的现象作简单的描述。对于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关注学生是否能通过简单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否能进行合理的归纳。对那些能进行简单描述、归纳并给出结论的小组给予表扬,从而让大家能更积极地开动脑筋,使用的语言更科学规范,探究活动的欲望更为强烈。
在教材中,有些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研究种子发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需要学生一段时间持续的观察,鼓励学生每天写科学日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科学日记本加上封面和封底,在上面画好插图加以美化,让学生们相互交流他们的日记,并把一些优秀的日记展示在图书馆内。这样让学生当了一回小作家,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加高涨了。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把探究活动引入到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并学会科学知识。一旦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了探究的能力,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学生才能保持持久的探究热情,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婉珍.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J]教学研究,2010(6)
[3]徐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科学课,2007(4)
[4](美)阿瑟A.卡琳.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