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报业的未来既不能一味仿效美国,也不能简单践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
在世界新闻报道领域首屈一指的《纽约时报》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告别印刷时代。这条消息来源于纽约时报公司的董事长小阿瑟•苏兹伯格,他于今年9月上旬表示,该公司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
成本因素是该报做出如此艰难抉择的最大原因。业内估计,纽约时报公司新闻部目前每年的开支约为2亿美元,在线营收为1.5亿美元。这意味着,公司如果想健康持续地运营,削减成本将是无奈之举和必由之路。
纸媒困境
此前,著名音响设备制造商西德尼•哈曼曾于今年8月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新闻周刊》,前提是承担该周刊的所有债务。哈曼因此被新闻界评为名副其实的冤大头,因为《新闻周刊》过去三年亏损总额高达4400万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或将超过前三年亏损的总额。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两家全美著名的报刊都因经营困境而世界闻名。加之此前美国已经出现过停止印刷版的报纸与杂志业务而保留在线业务的事例,平面媒体的困境也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上一次声势浩大的纸质媒体的悲观论,还要回溯到上世纪中叶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在时效性、视听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当时很多专家预测纸质媒体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广播电视所取代。但事实上,这种悲观的预测并未变成现实。报刊在深度报道和移动阅读方面仍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移动阅读终端成本的日益低廉,印刷报刊的优势已经被挤压殆尽。
不仅是影响深远的《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去年彭博社从麦格劳•希尔手中接手并挽救已有80年历史的《商业周刊》,在业界引起过震动。《商业周刊》衰落的原因,和前面的两家报刊一样,皆是订数和广告的下滑使生存收到了挑战。
根据《纽约时报》公司在今年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其印刷广告销售额下滑了12%,尽管最终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主要是由于削减运营支出和数字广告业务增长推动的。
另一组数据也佐证了美国平面媒体的困境。北美发行公信会(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不足93万份,降幅为7.3%;《华尔街日报》印刷版的发行量为162万,下降了2.4%。
不仅如此,来自报业内部的竞争也让印刷版报刊困境重重。《纽约时报》就曾在今年上半年指责《华尔街日报》以降价的策略抢夺前者的广告份额。而行业的普遍降价,又有可能带来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挤压彼此的生存空间。
美报抉择
印刷版广告的下降和成本的居高不下,是美国报刊由以往的印刷网络并重向网络转移的客观因素。分析人士认为,《纽约时报》有可能成为纸媒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第一环。
随着报纸的发行量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因此多家报纸开始上调网络版广告的收费标准。《纽约时报》公司总裁斯科特希金•卡内迪亦表示,《纽约时报》计划最早从明年1月份开始向网络版读者收费。这被认为是该报的侧重点有印刷向网络转向的明显迹象。
如此看来,放弃印刷版的《纽约时报》,并不值得惊奇。某种程度上,这更是美国报业的一个可能趋势,并且早已有了这种苗头。
早在2007年6月14日,全美经济领域的著名报纸《华尔街日报》就曾宣布对高层编辑队伍进行大规模重组,以整合报纸印刷版和网络版的运营,简化其国际新闻的结构。这可以看成是削减成本的早期筹谋,以应对“新闻行业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巨变”。是时,这家历史悠久的媒体正在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虎视眈眈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发生了大部分编辑、记者拒绝上班来抗议默多克收购的爆炸性新闻。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印刷报纸的困境,并不是最早出现经营危机的平面媒体,只是因为其在报业领域的影响力,才让世界为之瞩目,并开始为报纸的未来担忧。
事实上,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即使未来网络版的《纽约时报》仍然在读者的视线之中,也弥补不了印刷版成为历史的空白。在新闻学词典里,报纸一直被认为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电子版的《纽约时报》如果没有印刷版作为依托,即使盈利状况好转、舆论监督影响日重,其与报纸的距离亦将渐行渐远。届时,或许称之为新闻网站更为合适。
国内报业路在何方?
相比之下,国内的平面媒体与网络报纸之间似乎仍处在蜜月期,还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可能趋势。今年上半年,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长超过10%,这是金融危机之后难得的好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告收入的增长,是源于广告总额的增加。
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252.7亿人民币,比去年的193.3亿增长近60亿元,占中国广告总体市场的比例也首次突破10%,达到11.1%。预计在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的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市场规模预计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国内报业何去何从?如果说《纽约时报》面临印刷广告下滑时还能向互联网延伸和转移,并将未来盈利点寄托在网络版上的话,那么国内在同样的挑战下有可能举步维艰,毫无出路。根据国内的相关政策,商业网站没有合法采访和首发新闻的资质,不能称之为新闻单位,与此同时,很多报纸的官方网站,仅仅是报纸的简单复制,不存在来源于报纸而高于报纸的状况。通过平面媒体的官方网站而使盈利水平更进一步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
与国际新闻网站相比,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为数不多。去年9月,国新办曾下发《关于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称已对十家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改制试点进行部署。今年5月14日,国新办召集十家重点新闻网站相关负责人重申改制事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规划,最快在今年年底前,或有一至两家完成改制的网站率先发行A股。
其中,三家中央网站皆是依托于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进行转制以期顺利完成上市。尽管如此,并不能断定中国平面媒体未来的网络化与资本并重的趋势。三家中央级网站之所以被认为能够尽快完成专制并登陆股市,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政策的推动,其本身并不具备规模推广的可鉴模式。
国内的平面媒体还处在交叉路口。转制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的客观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空间的萎缩,使其未来充满了不定因素。毫无疑问,单凭印刷广告生存的纸媒,在未来将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变。如今流行的手机报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实现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的结果。
一种跨域的合作模式,有可能成为纸媒的发展新思路。单一地依靠传统报纸或杂志的盈利模式,将使平面媒体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信息技术的进步进而带来的阅读方式的变革,是平面媒体向互联网的拓展提供了推动因素。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诠释的一样: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应该是媒体数字化的一个注脚,这种对技术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半预测、半推论式的解读,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遗憾的是,我国的报业的未来还受制于政策、技术与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既不能一味仿效美国,也不能简单践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
在世界新闻报道领域首屈一指的《纽约时报》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告别印刷时代。这条消息来源于纽约时报公司的董事长小阿瑟•苏兹伯格,他于今年9月上旬表示,该公司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
成本因素是该报做出如此艰难抉择的最大原因。业内估计,纽约时报公司新闻部目前每年的开支约为2亿美元,在线营收为1.5亿美元。这意味着,公司如果想健康持续地运营,削减成本将是无奈之举和必由之路。
纸媒困境
此前,著名音响设备制造商西德尼•哈曼曾于今年8月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新闻周刊》,前提是承担该周刊的所有债务。哈曼因此被新闻界评为名副其实的冤大头,因为《新闻周刊》过去三年亏损总额高达4400万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或将超过前三年亏损的总额。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两家全美著名的报刊都因经营困境而世界闻名。加之此前美国已经出现过停止印刷版的报纸与杂志业务而保留在线业务的事例,平面媒体的困境也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上一次声势浩大的纸质媒体的悲观论,还要回溯到上世纪中叶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在时效性、视听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当时很多专家预测纸质媒体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广播电视所取代。但事实上,这种悲观的预测并未变成现实。报刊在深度报道和移动阅读方面仍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移动阅读终端成本的日益低廉,印刷报刊的优势已经被挤压殆尽。
不仅是影响深远的《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去年彭博社从麦格劳•希尔手中接手并挽救已有80年历史的《商业周刊》,在业界引起过震动。《商业周刊》衰落的原因,和前面的两家报刊一样,皆是订数和广告的下滑使生存收到了挑战。
根据《纽约时报》公司在今年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其印刷广告销售额下滑了12%,尽管最终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主要是由于削减运营支出和数字广告业务增长推动的。
另一组数据也佐证了美国平面媒体的困境。北美发行公信会(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不足93万份,降幅为7.3%;《华尔街日报》印刷版的发行量为162万,下降了2.4%。
不仅如此,来自报业内部的竞争也让印刷版报刊困境重重。《纽约时报》就曾在今年上半年指责《华尔街日报》以降价的策略抢夺前者的广告份额。而行业的普遍降价,又有可能带来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挤压彼此的生存空间。
美报抉择
印刷版广告的下降和成本的居高不下,是美国报刊由以往的印刷网络并重向网络转移的客观因素。分析人士认为,《纽约时报》有可能成为纸媒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第一环。
随着报纸的发行量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因此多家报纸开始上调网络版广告的收费标准。《纽约时报》公司总裁斯科特希金•卡内迪亦表示,《纽约时报》计划最早从明年1月份开始向网络版读者收费。这被认为是该报的侧重点有印刷向网络转向的明显迹象。
如此看来,放弃印刷版的《纽约时报》,并不值得惊奇。某种程度上,这更是美国报业的一个可能趋势,并且早已有了这种苗头。
早在2007年6月14日,全美经济领域的著名报纸《华尔街日报》就曾宣布对高层编辑队伍进行大规模重组,以整合报纸印刷版和网络版的运营,简化其国际新闻的结构。这可以看成是削减成本的早期筹谋,以应对“新闻行业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巨变”。是时,这家历史悠久的媒体正在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虎视眈眈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发生了大部分编辑、记者拒绝上班来抗议默多克收购的爆炸性新闻。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印刷报纸的困境,并不是最早出现经营危机的平面媒体,只是因为其在报业领域的影响力,才让世界为之瞩目,并开始为报纸的未来担忧。
事实上,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即使未来网络版的《纽约时报》仍然在读者的视线之中,也弥补不了印刷版成为历史的空白。在新闻学词典里,报纸一直被认为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电子版的《纽约时报》如果没有印刷版作为依托,即使盈利状况好转、舆论监督影响日重,其与报纸的距离亦将渐行渐远。届时,或许称之为新闻网站更为合适。
国内报业路在何方?
相比之下,国内的平面媒体与网络报纸之间似乎仍处在蜜月期,还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可能趋势。今年上半年,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长超过10%,这是金融危机之后难得的好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告收入的增长,是源于广告总额的增加。
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252.7亿人民币,比去年的193.3亿增长近60亿元,占中国广告总体市场的比例也首次突破10%,达到11.1%。预计在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的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市场规模预计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国内报业何去何从?如果说《纽约时报》面临印刷广告下滑时还能向互联网延伸和转移,并将未来盈利点寄托在网络版上的话,那么国内在同样的挑战下有可能举步维艰,毫无出路。根据国内的相关政策,商业网站没有合法采访和首发新闻的资质,不能称之为新闻单位,与此同时,很多报纸的官方网站,仅仅是报纸的简单复制,不存在来源于报纸而高于报纸的状况。通过平面媒体的官方网站而使盈利水平更进一步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
与国际新闻网站相比,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为数不多。去年9月,国新办曾下发《关于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称已对十家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改制试点进行部署。今年5月14日,国新办召集十家重点新闻网站相关负责人重申改制事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规划,最快在今年年底前,或有一至两家完成改制的网站率先发行A股。
其中,三家中央网站皆是依托于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进行转制以期顺利完成上市。尽管如此,并不能断定中国平面媒体未来的网络化与资本并重的趋势。三家中央级网站之所以被认为能够尽快完成专制并登陆股市,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政策的推动,其本身并不具备规模推广的可鉴模式。
国内的平面媒体还处在交叉路口。转制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的客观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空间的萎缩,使其未来充满了不定因素。毫无疑问,单凭印刷广告生存的纸媒,在未来将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变。如今流行的手机报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实现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的结果。
一种跨域的合作模式,有可能成为纸媒的发展新思路。单一地依靠传统报纸或杂志的盈利模式,将使平面媒体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信息技术的进步进而带来的阅读方式的变革,是平面媒体向互联网的拓展提供了推动因素。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诠释的一样: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应该是媒体数字化的一个注脚,这种对技术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半预测、半推论式的解读,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遗憾的是,我国的报业的未来还受制于政策、技术与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既不能一味仿效美国,也不能简单践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