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人格、行为、人际交往方式都受到网络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表现出“90后”特有的心理特征,具有鲜明时代烙印。信息时代要合理利用网络环境,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途径,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52-01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7.9%,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而仅2014年新增的网民中,学生群体就高达38.8%。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实时性、虚拟交互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网络环境无疑对“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冲击。
一、网络环境对“90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认知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书本和口传心授获取信息的方式,“90后”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轻易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其获取途径更加广泛,获取信息成本更加低廉。但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信息量大,更有虚假不实信息掺杂其中,对于理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无法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辨别,容易受到蛊惑,加之阅历不足,也使得他们对不健康的内容缺乏一定的抵制力,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性格特征:敢爱敢恨,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有很强的叛逆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赋予创新创造的能力。
(二)情感影响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90后”大学生可以更加张扬,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网络为大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很多在现实世界不能够或者不敢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这使得“90后”大学生的情感易于外显,情绪变化较大;网络的交互性也使“90后”大学生浓烈情感的传染性更强,网络上某种情绪的渲染使得“90后”大学生更容易沉浸其中,情感的稳定性较差;独立判断能力差,情感稳定性差就决定了“90后”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蛊惑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这更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三)人格影响
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网络时代追求个性、拒绝雷同的特点,使得“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在网络中,“90后”大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使得他们对权威不在盲从,只服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非常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平等和民主意识深入人心,但是也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漠,自我意识的膨胀。网络的开放性使得“90后”大学生思维更为成熟,习惯用成人的思维考虑问题,但是他们的依赖心理强,抗压能力差,导致了很多“90后”的“假性成熟”。
(四)行为影响
网络使得“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更加的独立和放纵,一方面,网络的虚拟让他们接触到了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人,做平时现实中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接触自己崇拜的明星等。另一方面,网络的隐匿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网上更加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行为不受控制,甚至会粗话连篇,比如在现实中内向文静大学生,可能在网络中的行为表现会判若两人。特别是沉溺于网络游戏的“90后”大学生,对游戏角色的扮演,有可能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或者行为的偏离。
(五)交际影响
网络的出现,直接改变了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渠道,现在QQ、微博、微信已成为“90后”大学生维护自己友情的阵地,“90后”大学生甚至会直接网络交友,扩展人际关系网络。然而,网络可能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但也可能成为交往的屏障,一味沉溺于网络中的“90后”大学生,可能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低下、人际沟通不畅,对网络依赖程度高的大学生甚至会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出现网络成瘾、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试能力
高校教育者要正确认识“90后”的新特点,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向“90后”大学生即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也可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辅导,促进“90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加强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中心建设
网络心理健康中心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一种新探索,是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补充。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中心可以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空间的限制,也适应“90后”大学生新的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90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征,网络新媒体时代也赋予了“90后”大学生新的特点,认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了解和解决“90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加成熟更加笃定的迈入社会,迎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111-114.
[2]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52-01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7.9%,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而仅2014年新增的网民中,学生群体就高达38.8%。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实时性、虚拟交互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网络环境无疑对“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冲击。
一、网络环境对“90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认知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书本和口传心授获取信息的方式,“90后”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轻易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其获取途径更加广泛,获取信息成本更加低廉。但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信息量大,更有虚假不实信息掺杂其中,对于理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无法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辨别,容易受到蛊惑,加之阅历不足,也使得他们对不健康的内容缺乏一定的抵制力,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性格特征:敢爱敢恨,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有很强的叛逆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赋予创新创造的能力。
(二)情感影响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90后”大学生可以更加张扬,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网络为大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很多在现实世界不能够或者不敢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这使得“90后”大学生的情感易于外显,情绪变化较大;网络的交互性也使“90后”大学生浓烈情感的传染性更强,网络上某种情绪的渲染使得“90后”大学生更容易沉浸其中,情感的稳定性较差;独立判断能力差,情感稳定性差就决定了“90后”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蛊惑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这更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三)人格影响
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网络时代追求个性、拒绝雷同的特点,使得“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在网络中,“90后”大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使得他们对权威不在盲从,只服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非常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平等和民主意识深入人心,但是也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漠,自我意识的膨胀。网络的开放性使得“90后”大学生思维更为成熟,习惯用成人的思维考虑问题,但是他们的依赖心理强,抗压能力差,导致了很多“90后”的“假性成熟”。
(四)行为影响
网络使得“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更加的独立和放纵,一方面,网络的虚拟让他们接触到了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人,做平时现实中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接触自己崇拜的明星等。另一方面,网络的隐匿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网上更加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行为不受控制,甚至会粗话连篇,比如在现实中内向文静大学生,可能在网络中的行为表现会判若两人。特别是沉溺于网络游戏的“90后”大学生,对游戏角色的扮演,有可能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或者行为的偏离。
(五)交际影响
网络的出现,直接改变了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渠道,现在QQ、微博、微信已成为“90后”大学生维护自己友情的阵地,“90后”大学生甚至会直接网络交友,扩展人际关系网络。然而,网络可能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但也可能成为交往的屏障,一味沉溺于网络中的“90后”大学生,可能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低下、人际沟通不畅,对网络依赖程度高的大学生甚至会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出现网络成瘾、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试能力
高校教育者要正确认识“90后”的新特点,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向“90后”大学生即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也可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辅导,促进“90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加强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中心建设
网络心理健康中心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一种新探索,是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补充。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中心可以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空间的限制,也适应“90后”大学生新的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90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征,网络新媒体时代也赋予了“90后”大学生新的特点,认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了解和解决“90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加成熟更加笃定的迈入社会,迎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111-114.
[2]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