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丰大钱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剿灭太平天国庞大军费开支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造型厚重大气,钱文端庄,铸工精美,品类繁多。咸丰大钱共有数千个品种,且不断有新品种发现,是中国货币史极为重要的一大系列,也是今天收藏的热门品种。随着现今古钱作伪水平的不断提高,鉴定古钱的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方法。由于中国古代货币是严格执行官方统一标准生产铸造,因此在材质、文字、铸造工艺上都有其固定的模式,这也为作伪带来了便利,但是画虎画皮难画骨,鉴定者只需多从实践人手,结合理论基础,就能去伪存真。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收藏研究经验,浅述咸丰大钱的鉴定与鉴赏。
一、咸丰大钱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紧张,朝廷加重赋税,横征暴敛,激化阶级矛盾。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全国上下大小起义不断。咸丰初年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朝廷军费吃紧,战火阻断了云南等铜矿产地的铜料资源运往内地,导致铸币材料缺乏,全国多地出现钱荒局面。一时市面人心惶惶,为应对财政危机和解决币材的问题,经咸丰帝与众大臣讨论决定鼓铸大钱应对。咸丰三年由户部率先开铸大钱,全国各省钱局也纷纷效仿鼓铸大钱。所谓大钱,其实就是发行名不副实的高面值货币,如面值一文的标准制钱重约4克左右,一百文所耗币材应为400克重的铜。而无论是中央工部、户部还是其他各省所发行的面值一百文的当百大钱重量却100克都不到,甚至咸丰末期一枚当百大钱仅50多克重,一枚“当千”大钱也仅有100多克重。这样朝廷无形之中便可从一枚当千大钱中获取3800多克的铜料,以此来增加国家收入。一时通货膨胀,物价腾飞,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而朝廷只能靠不断鼓铸大钱来填补越来越大的经济缺口。咸丰大钱共发行有当四、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千等多种面值,通常把当四至当八十称重宝,当八十至当千称作元宝。全国各钱局所铸造的咸丰大钱多达数千个品种。
咸丰大钱虽为国力衰弱发行的虚值货币,但在铸造工艺上堪称精美。咸丰大钱由母钱翻砂法铸造,先由当朝书法名家书写钱文,再交宫廷专业的雕刻工匠取整块象牙或者精黄铜用手工雕刻成祖钱,供皇帝及法堂侍郎审阅,后由祖钱翻制成母钱颁发给各钱局用以翻铸。所铸钱币字口深峻,穿郭规整,厚重大气。咸丰大钱的材质有黄铜、白铜、红铜、青铜、铁等之分,可谓异彩纷呈。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宝福局的咸丰大钱,咸丰初年,福建省内有金钱会等帮会作乱,又是铜矿资源缺乏的地方,咸丰三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闽浙总督王懿德先斩后奏,未获朝廷批准开铸宝福局咸丰大钱,将红铜制的大炮熔化用以铸造大钱,由于未按中央颁发的样式发行,因此宝福局咸丰大钱在形制上标新立异,不单材质特殊,厚重程度也比其他省钱局铸钱多达一倍以上,且铸工精美,字郭深峻堪比样钱,颇具特色。
随着清朝国力不断衰弱,咸丰大钱在重量上也逐渐下降,直径和厚度也在不断减小,如咸丰初年一枚宝泉局当十钱直径可达39毫米,到咸丰中后期一枚当十大钱仅为31毫米,可以说咸丰大钱是见证清朝逐渐走向衰败的缩影。
二、咸丰大钱常见的作伪方法与鉴定
1.刻模翻铸法
作伪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臆造制模用以翻铸,这样所制作出的伪品往往与真品的文字风格相去甚远,甚至出现张冠李戴将不同钱局的文字铸在同一枚钱的正反面上。这要求鉴定者必须多看钱谱,熟悉不同钱局咸丰大钱的文字特征。例如,早期的咸丰大钱钱文主要以官方标准“馆阁体”为主,文字工整,横平竖直;中后期文字变化更为丰富,书法的味道更浓厚;而比较特殊的福建宝福局所铸大钱钱文用的是“山谷体”,文字端庄秀美;新疆地区的咸丰大钱文字粗放拙朴。还有作伪者根据钱谱上图案描摹而刻,这样所铸出的钱虽与真品有几分形似,但由于是作伪者一笔一划描摹而刻,因此所铸出的文字略显呆板生硬,缺乏真品钱文的流畅自然。特别是咸丰大钱上的满文部分,由于许多作伪者不熟悉满文的写法,因此容易从此处露出破绽。
2.翻砂法
作伪者取真钱用以翻砂铸造,这样铸出的钱与真品相比,无论是文字还是形制都完全相符,但由于铜液冷却收缩的原理,用翻砂法所铸伪钱比真品略小一圈。另外新铸的钱币火气较重,且伴有铜臭味,真品经过长时间流通火气已退却。还可通过辨声法来鉴定,把新铸的咸丰大钱往地下轻轻一丢,发出的声音尖利嘈杂,而真品由于内部结构氧化,声音厚重、深沉。
3.作包浆法
包浆是钱币经过千百年生成的“外衣”,是鉴定的关键要素。作包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烟熏法,作伪者用烟熏将伪钱熏黑做出黑色的传世包浆,此法做出的包浆往往颜色死板,没有真品传世包浆的自然、油润、透气之感。有作伪者为做出出土的效果而将含腐蚀性的化学物质涂抹于伪品之上,然后埋入地下数月取出,做出伪钱锈迹斑斑,但是用化学物质催生的伪锈由于生成时间短暂,因此仅浮于钱体表面,用指甲轻抠即会脱落,且闻之有残留化学药剂的味道。还有的作伪者用胶水将伪锈粘于表面或用油漆涂抹,这些方法所做出的伪锈往往锈层单薄,缺乏真品的自然过渡之感。
4.改刻、挖补法
咸丰大钱由于品种版式较多,因此有一些作伪者便取咸丰大钱中较常见版式的真币进行修改,如将当五十改刻成当二十,将宝泉局的满文挖去填补上宝福局的满文,在修补处做些假的包浆用以遮掩。细心辨认便可发现其字口下的修补的焊接痕和刀痕。
一、咸丰大钱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财政紧张,朝廷加重赋税,横征暴敛,激化阶级矛盾。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全国上下大小起义不断。咸丰初年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朝廷军费吃紧,战火阻断了云南等铜矿产地的铜料资源运往内地,导致铸币材料缺乏,全国多地出现钱荒局面。一时市面人心惶惶,为应对财政危机和解决币材的问题,经咸丰帝与众大臣讨论决定鼓铸大钱应对。咸丰三年由户部率先开铸大钱,全国各省钱局也纷纷效仿鼓铸大钱。所谓大钱,其实就是发行名不副实的高面值货币,如面值一文的标准制钱重约4克左右,一百文所耗币材应为400克重的铜。而无论是中央工部、户部还是其他各省所发行的面值一百文的当百大钱重量却100克都不到,甚至咸丰末期一枚当百大钱仅50多克重,一枚“当千”大钱也仅有100多克重。这样朝廷无形之中便可从一枚当千大钱中获取3800多克的铜料,以此来增加国家收入。一时通货膨胀,物价腾飞,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而朝廷只能靠不断鼓铸大钱来填补越来越大的经济缺口。咸丰大钱共发行有当四、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千等多种面值,通常把当四至当八十称重宝,当八十至当千称作元宝。全国各钱局所铸造的咸丰大钱多达数千个品种。
咸丰大钱虽为国力衰弱发行的虚值货币,但在铸造工艺上堪称精美。咸丰大钱由母钱翻砂法铸造,先由当朝书法名家书写钱文,再交宫廷专业的雕刻工匠取整块象牙或者精黄铜用手工雕刻成祖钱,供皇帝及法堂侍郎审阅,后由祖钱翻制成母钱颁发给各钱局用以翻铸。所铸钱币字口深峻,穿郭规整,厚重大气。咸丰大钱的材质有黄铜、白铜、红铜、青铜、铁等之分,可谓异彩纷呈。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宝福局的咸丰大钱,咸丰初年,福建省内有金钱会等帮会作乱,又是铜矿资源缺乏的地方,咸丰三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闽浙总督王懿德先斩后奏,未获朝廷批准开铸宝福局咸丰大钱,将红铜制的大炮熔化用以铸造大钱,由于未按中央颁发的样式发行,因此宝福局咸丰大钱在形制上标新立异,不单材质特殊,厚重程度也比其他省钱局铸钱多达一倍以上,且铸工精美,字郭深峻堪比样钱,颇具特色。
随着清朝国力不断衰弱,咸丰大钱在重量上也逐渐下降,直径和厚度也在不断减小,如咸丰初年一枚宝泉局当十钱直径可达39毫米,到咸丰中后期一枚当十大钱仅为31毫米,可以说咸丰大钱是见证清朝逐渐走向衰败的缩影。
二、咸丰大钱常见的作伪方法与鉴定
1.刻模翻铸法
作伪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臆造制模用以翻铸,这样所制作出的伪品往往与真品的文字风格相去甚远,甚至出现张冠李戴将不同钱局的文字铸在同一枚钱的正反面上。这要求鉴定者必须多看钱谱,熟悉不同钱局咸丰大钱的文字特征。例如,早期的咸丰大钱钱文主要以官方标准“馆阁体”为主,文字工整,横平竖直;中后期文字变化更为丰富,书法的味道更浓厚;而比较特殊的福建宝福局所铸大钱钱文用的是“山谷体”,文字端庄秀美;新疆地区的咸丰大钱文字粗放拙朴。还有作伪者根据钱谱上图案描摹而刻,这样所铸出的钱虽与真品有几分形似,但由于是作伪者一笔一划描摹而刻,因此所铸出的文字略显呆板生硬,缺乏真品钱文的流畅自然。特别是咸丰大钱上的满文部分,由于许多作伪者不熟悉满文的写法,因此容易从此处露出破绽。
2.翻砂法
作伪者取真钱用以翻砂铸造,这样铸出的钱与真品相比,无论是文字还是形制都完全相符,但由于铜液冷却收缩的原理,用翻砂法所铸伪钱比真品略小一圈。另外新铸的钱币火气较重,且伴有铜臭味,真品经过长时间流通火气已退却。还可通过辨声法来鉴定,把新铸的咸丰大钱往地下轻轻一丢,发出的声音尖利嘈杂,而真品由于内部结构氧化,声音厚重、深沉。
3.作包浆法
包浆是钱币经过千百年生成的“外衣”,是鉴定的关键要素。作包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烟熏法,作伪者用烟熏将伪钱熏黑做出黑色的传世包浆,此法做出的包浆往往颜色死板,没有真品传世包浆的自然、油润、透气之感。有作伪者为做出出土的效果而将含腐蚀性的化学物质涂抹于伪品之上,然后埋入地下数月取出,做出伪钱锈迹斑斑,但是用化学物质催生的伪锈由于生成时间短暂,因此仅浮于钱体表面,用指甲轻抠即会脱落,且闻之有残留化学药剂的味道。还有的作伪者用胶水将伪锈粘于表面或用油漆涂抹,这些方法所做出的伪锈往往锈层单薄,缺乏真品的自然过渡之感。
4.改刻、挖补法
咸丰大钱由于品种版式较多,因此有一些作伪者便取咸丰大钱中较常见版式的真币进行修改,如将当五十改刻成当二十,将宝泉局的满文挖去填补上宝福局的满文,在修补处做些假的包浆用以遮掩。细心辨认便可发现其字口下的修补的焊接痕和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