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睡觉时间,父母想半天,编啊编啊编啊,编得自己都快睡着了,孩子依旧一脸不尽兴。父母最后难免抱怨,真难对付!
你总想着对付,故事当然讲不好;你要真把它当一门学问,里面的讲究可多了去了。
什么才叫睡前故事
很多妈妈会犯的错误是:把睡前故事等同于睡前阅读。
真正的睡前故事,要有妈妈的温暖怀抱相拥,有妈妈的平稳呼吸、心跳相伴,有悦耳的声音出自妈妈口中,动听的故事、儿歌来自妈妈的心底,让故事伴着孩子安然入睡,甚至让孩子在梦里还幻想着和故事中人物游戏的情景。
这些才是睡前故事应该起到的作用,也是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睡前礼物。
为什么要讲睡前故事
加强亲子交流 尽管已经讲了很多遍,这里还是再强调一下:睡前故事的强大作用,绝不是让孩子增加知识量,也不是让孩子复述某个情节,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交流——让故事经由父母讲述,慢慢传递到孩子内心。
孩子的想象力、情绪乃至道德感的发展,都可从故事里得来;它们不像识几个字、懂得多少知识那样可以量化、容易看到成果,它的养分是潜移默化的,虽不易看到,却受用一生。
建立内心图景 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脑里有23个区域在积极活动,神经元之间会建立新的链接,将听觉接收的信号转化为画面,这被称为“内心图景”,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式。
由于很难找到其他活动能如此有效地调动孩子的脑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听故事时光里,孩子的大脑正在高效地成长和发展。
睡前故事怎样讲
黑暗中进行 仅仅给孩子浅表地看看图、识识字,孩子肯定不耐烦,更别说有睡意。所以,聪明的妈妈会关上灯,或只开一盏小台灯,把自己熟识于心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才会听得更入神,也更容易进入梦乡。
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如果妈妈在幽暗的环境中讲故事,孩子会本能地根据妈妈讲的每一个细节,再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体验,在脑海中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
比起识字或去欣赏一幅别人创作好的图画,这会显得更重要、更有意义。
每天只讲一个 通常妈妈会把睡前故事列入孩子的阅读计划,认为既然读书越多越好,听故事也是越多越好,于是每晚给孩子讲2~3个故事甚至更多。这样其实会导致孩子不容易满足,永远期待有新故事,可故事讲得越多,能对孩子起到影响的就越少。
重要的不是量,而是质。如果意义只在于辅助孩子安然入睡,最佳手段就是重复性故事,一个故事重复5~6遍,甚至一周都讲同一个故事。重复的频率要根据孩子年龄做出调整,孩子越小重复率越高。
不要说穿故事的意义 很多时候,故事的意义无法一眼看出,尤其像《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是几千年古老智慧的积累,人物和情节都具有隐藏的象征意义。成人由于受社会阅历的影响,有时理解会有偏差,以致误导孩子。
所以,不要添油加醋地告诉孩子故事在讲什么道理,也不要弄巧成拙地挖掘什么意义给孩子看,把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理解就好了。
如何编睡前故事
根据孩子的睡觉习惯和入睡难易程度,父母可以自己编睡前故事,总的原则有5个:
不宜过于复杂,情节越简单越好,但是要叠加,要重复;
基调相对要温馨,内容要美好、友善、温暖;
语言要舒缓,可以穿插有韵律感的诗歌、儿歌;
不需要法则和意义,不强调科学依据;
不要求与真实生活一样,鼓励适当夸张。
而具体的做法则包括以下4个方面:
本土加原创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绘本,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过来的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其他语言的创作。虽然经典故事是人类共通的财富,但是如果你能编些本土的原创故事,其内容精髓更易被孩子吸收。
鼓励孩子点题 女儿小时候,每天睡觉前都会给我出一个主题,她总要求故事中有三只动物,于是我就给她讲过《三只小羊的故事》,后来又有了《三只小兔子》、《三朵小花》、《三只小狐狸》、《三只小鸭子》,她爸爸则讲过《三只海豚》、《三只小鸟》。这些故事大都是临场发挥,简单却很有趣,加上是她自己点的,总能听得津津有味。
有治疗性意义 有时孩子淘气,父母也可以编一个“治疗性故事”。但是一定不要太露骨,让孩子一听就知道是在说他,那他就不爱听了,故事也就没有意义了。
比如我编的《淘气的小熊》,说一只小熊特有主意,老爱自己出去玩,还总不跟妈妈说,结果一次又一次地受伤。我编这个故事,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们不出去玩,而是去哪里、做什么都要告诉我,别让我担心着急。而且,根据我两个孩子的情况,我专门留了个开放性的结局,让他俩自己往下编。这样一来不会令教育目的太露骨,二来让他们参与编这样的重要部分,他们会很兴奋,更愿意动脑筋思考,过程中就会被潜移默化。
果然,两个孩子不但很投入、很认真地给故事编了个大团圆结局,之后再去哪里,都会主动通知我一声。
与孩子一起编 我们家给孩子编故事,很多时候孩子会点题、提要求,有时甚至设计剧情,比如决定故事有哪些主人公,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颜色的。所以,常常会有些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物种出现,例如绿色的小狗,紫色的小兔。
不过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参与,所以才会感觉故事特别亲切,听起来更加投入。《三朵小花》就是我跟孩子一起编的,孩子们出的主题,然后大家来挑选颜色,妹妹挑的粉色,哥哥挑的紫色,我挑了红色。
“有三朵小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粉花……红花,粉花,紫花,都在晒太阳。”这是个叠加故事,情节不断叠加,语言不断重复,虽然编得非常简单,但非常美好,孩子们都很喜欢。
你总想着对付,故事当然讲不好;你要真把它当一门学问,里面的讲究可多了去了。
什么才叫睡前故事
很多妈妈会犯的错误是:把睡前故事等同于睡前阅读。
真正的睡前故事,要有妈妈的温暖怀抱相拥,有妈妈的平稳呼吸、心跳相伴,有悦耳的声音出自妈妈口中,动听的故事、儿歌来自妈妈的心底,让故事伴着孩子安然入睡,甚至让孩子在梦里还幻想着和故事中人物游戏的情景。
这些才是睡前故事应该起到的作用,也是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睡前礼物。
为什么要讲睡前故事
加强亲子交流 尽管已经讲了很多遍,这里还是再强调一下:睡前故事的强大作用,绝不是让孩子增加知识量,也不是让孩子复述某个情节,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交流——让故事经由父母讲述,慢慢传递到孩子内心。
孩子的想象力、情绪乃至道德感的发展,都可从故事里得来;它们不像识几个字、懂得多少知识那样可以量化、容易看到成果,它的养分是潜移默化的,虽不易看到,却受用一生。
建立内心图景 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脑里有23个区域在积极活动,神经元之间会建立新的链接,将听觉接收的信号转化为画面,这被称为“内心图景”,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式。
由于很难找到其他活动能如此有效地调动孩子的脑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听故事时光里,孩子的大脑正在高效地成长和发展。
睡前故事怎样讲
黑暗中进行 仅仅给孩子浅表地看看图、识识字,孩子肯定不耐烦,更别说有睡意。所以,聪明的妈妈会关上灯,或只开一盏小台灯,把自己熟识于心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才会听得更入神,也更容易进入梦乡。
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如果妈妈在幽暗的环境中讲故事,孩子会本能地根据妈妈讲的每一个细节,再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体验,在脑海中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
比起识字或去欣赏一幅别人创作好的图画,这会显得更重要、更有意义。
每天只讲一个 通常妈妈会把睡前故事列入孩子的阅读计划,认为既然读书越多越好,听故事也是越多越好,于是每晚给孩子讲2~3个故事甚至更多。这样其实会导致孩子不容易满足,永远期待有新故事,可故事讲得越多,能对孩子起到影响的就越少。
重要的不是量,而是质。如果意义只在于辅助孩子安然入睡,最佳手段就是重复性故事,一个故事重复5~6遍,甚至一周都讲同一个故事。重复的频率要根据孩子年龄做出调整,孩子越小重复率越高。
不要说穿故事的意义 很多时候,故事的意义无法一眼看出,尤其像《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是几千年古老智慧的积累,人物和情节都具有隐藏的象征意义。成人由于受社会阅历的影响,有时理解会有偏差,以致误导孩子。
所以,不要添油加醋地告诉孩子故事在讲什么道理,也不要弄巧成拙地挖掘什么意义给孩子看,把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理解就好了。
如何编睡前故事
根据孩子的睡觉习惯和入睡难易程度,父母可以自己编睡前故事,总的原则有5个:
不宜过于复杂,情节越简单越好,但是要叠加,要重复;
基调相对要温馨,内容要美好、友善、温暖;
语言要舒缓,可以穿插有韵律感的诗歌、儿歌;
不需要法则和意义,不强调科学依据;
不要求与真实生活一样,鼓励适当夸张。
而具体的做法则包括以下4个方面:
本土加原创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绘本,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过来的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其他语言的创作。虽然经典故事是人类共通的财富,但是如果你能编些本土的原创故事,其内容精髓更易被孩子吸收。
鼓励孩子点题 女儿小时候,每天睡觉前都会给我出一个主题,她总要求故事中有三只动物,于是我就给她讲过《三只小羊的故事》,后来又有了《三只小兔子》、《三朵小花》、《三只小狐狸》、《三只小鸭子》,她爸爸则讲过《三只海豚》、《三只小鸟》。这些故事大都是临场发挥,简单却很有趣,加上是她自己点的,总能听得津津有味。
有治疗性意义 有时孩子淘气,父母也可以编一个“治疗性故事”。但是一定不要太露骨,让孩子一听就知道是在说他,那他就不爱听了,故事也就没有意义了。
比如我编的《淘气的小熊》,说一只小熊特有主意,老爱自己出去玩,还总不跟妈妈说,结果一次又一次地受伤。我编这个故事,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们不出去玩,而是去哪里、做什么都要告诉我,别让我担心着急。而且,根据我两个孩子的情况,我专门留了个开放性的结局,让他俩自己往下编。这样一来不会令教育目的太露骨,二来让他们参与编这样的重要部分,他们会很兴奋,更愿意动脑筋思考,过程中就会被潜移默化。
果然,两个孩子不但很投入、很认真地给故事编了个大团圆结局,之后再去哪里,都会主动通知我一声。
与孩子一起编 我们家给孩子编故事,很多时候孩子会点题、提要求,有时甚至设计剧情,比如决定故事有哪些主人公,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颜色的。所以,常常会有些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物种出现,例如绿色的小狗,紫色的小兔。
不过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参与,所以才会感觉故事特别亲切,听起来更加投入。《三朵小花》就是我跟孩子一起编的,孩子们出的主题,然后大家来挑选颜色,妹妹挑的粉色,哥哥挑的紫色,我挑了红色。
“有三朵小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粉花……红花,粉花,紫花,都在晒太阳。”这是个叠加故事,情节不断叠加,语言不断重复,虽然编得非常简单,但非常美好,孩子们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