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腊月廿三,小年,要吃送灶饼。但我差不多有三十年没有吃过送灶饼了,心里着实想得慌。
小时候,就盼着过年。一是,总能添点新东西。年成好,能添上一件花洋布褂子;年成不好,母亲就用积攒下来的鸡毛、一两个鸡肫皮,换一两尺红头绳给我,也是件十分高兴的事;二是,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比如,送灶饼。那可是一年只有一次啊,平时是绝对吃不到的。
吃了送灶饼也就意味着开始过年了。记得,每年的腊月廿三,那天的中午饭就吃得比平时早一些。等一切家务都收拾好之后,就开始着手做送灶饼了。
母亲和嫂子们分工协助。这边,嫂子们要将米粉烀熟、搋熟。搋米粉是个力气活,所以一般由我的嫂子来做。那边,母亲准备着饼馅。
饼馅,其实就是平常的咸菜。菜籽油炒咸萝卜菜(萝卜秧子,家乡人称之为萝卜菜,用盐腌着吃),或是菜籽油炒酸白菜。若再加上一点腌制的红辣椒屑,那便是美味的饼馅了。好一点的人家,也会称一点肥肉,买一点干子,剁碎,撒一点葱蒜,炒熟。于是,四邻八舍就都能闻到那香味了,很馋人。可惜的是,那时我们家人口众多——大哥一房六口,二哥一房三口,还有小哥、我、母亲。吃饭的多,干事的少,离“好人家”还差得远,就只有咽口水的份了。尽管如此,那咸菜馅的送灶饼对我来说仍是很有诱惑力的,母亲和嫂子们也做得很认真。
那天晚上是不吃晚饭的,只吃送灶饼。母亲和嫂子们把炕得金黄油亮的送灶饼一碗一碗地端上桌子,然后,一家之主——因为父亲早逝,大哥就是当然的一家之主了——在大门口点燃一挂鞭炮,噼里啪啦地炸起来。我便和与我一般大小的侄子侄女们捂住耳朵躲在大门后面张望着。很快,红衣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药硝味。送走灶神,我们便开始吃送灶饼了。
送灶饼,很大、很瓷实。一般只能吃一两个。说实话,刚出锅的送灶饼并不好吃,我们只喜欢吃那炕得焦黄或焦煳的硬壳。每当此时,母亲就对我说:“光吃硬壳是长不大的,年年都那么大。只有把一个送灶饼全部吃掉,才长一岁。吃一个长一岁,吃两个长两岁,吃几个就长几岁。”于是,我便使劲地吃,想着多长几岁。我那时单想着快快长大,不仅仅因为我是个孩子,更是因为我是个没有父亲,要靠哥嫂养活的孩子。母亲生我时已四十四岁了。今天想来,当年母亲的那番话,不仅仅是说给我听的,也是说给她自己听的;不仅仅是想让我高兴地把那不好吃的饼馅和饼帮子吃掉,也寄托着她老人家希望我快快长大成人的迫切愿望。
剩下来的送灶饼,用篮子装着吊在屋梁上,留着慢慢吃。一般能吃上十天半个月的。
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嫂子就早早地起来,忙活着一家老小十多口人的早饭。早饭烧好之后,母亲总是拿几个送灶饼放在火钳上,架在柴火的余烬上烤。喊醒我的时候,母亲总是塞给我一个热乎乎的送灶饼。于是,我披着棉袄,坐在床上,睁着朦胧的眼,吃着带着柴火味的送灶饼。母亲一边用抹布擦着我手上、嘴上的黑灰,一边说:“饱了吧?念书。”如今想来,那是老母亲对我的一份特别的怜爱,而那时的我却因为年幼而不曾觉察。
如今,离家已三十载,母亲辞世也十一年了。母亲在时,每到小年做送灶饼、吃送灶饼的时候,总是想着在外地工作的我,总是对家人念叨着我在外面吃不到送灶饼。去年,六十多岁的老姐,从安徽老家来广东过年,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背着几斤做送灶饼的米粉给我。老姐说:“你在外面,什么都有,就这个没有。妈妈在时总是说你吃不到这个。做好的送灶饼不敢带,怕坏了。就带了米粉,明天,我做给你吃。”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而今,我已年过半百,可是每到小年,仍禁不住会想起那送灶饼,想起母亲说的话,想起母亲塞给我的那带着柴火味的送灶饼。老舍先生说,“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而我痛失慈母已十又一年了。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
小时候,就盼着过年。一是,总能添点新东西。年成好,能添上一件花洋布褂子;年成不好,母亲就用积攒下来的鸡毛、一两个鸡肫皮,换一两尺红头绳给我,也是件十分高兴的事;二是,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比如,送灶饼。那可是一年只有一次啊,平时是绝对吃不到的。
吃了送灶饼也就意味着开始过年了。记得,每年的腊月廿三,那天的中午饭就吃得比平时早一些。等一切家务都收拾好之后,就开始着手做送灶饼了。
母亲和嫂子们分工协助。这边,嫂子们要将米粉烀熟、搋熟。搋米粉是个力气活,所以一般由我的嫂子来做。那边,母亲准备着饼馅。
饼馅,其实就是平常的咸菜。菜籽油炒咸萝卜菜(萝卜秧子,家乡人称之为萝卜菜,用盐腌着吃),或是菜籽油炒酸白菜。若再加上一点腌制的红辣椒屑,那便是美味的饼馅了。好一点的人家,也会称一点肥肉,买一点干子,剁碎,撒一点葱蒜,炒熟。于是,四邻八舍就都能闻到那香味了,很馋人。可惜的是,那时我们家人口众多——大哥一房六口,二哥一房三口,还有小哥、我、母亲。吃饭的多,干事的少,离“好人家”还差得远,就只有咽口水的份了。尽管如此,那咸菜馅的送灶饼对我来说仍是很有诱惑力的,母亲和嫂子们也做得很认真。
那天晚上是不吃晚饭的,只吃送灶饼。母亲和嫂子们把炕得金黄油亮的送灶饼一碗一碗地端上桌子,然后,一家之主——因为父亲早逝,大哥就是当然的一家之主了——在大门口点燃一挂鞭炮,噼里啪啦地炸起来。我便和与我一般大小的侄子侄女们捂住耳朵躲在大门后面张望着。很快,红衣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药硝味。送走灶神,我们便开始吃送灶饼了。
送灶饼,很大、很瓷实。一般只能吃一两个。说实话,刚出锅的送灶饼并不好吃,我们只喜欢吃那炕得焦黄或焦煳的硬壳。每当此时,母亲就对我说:“光吃硬壳是长不大的,年年都那么大。只有把一个送灶饼全部吃掉,才长一岁。吃一个长一岁,吃两个长两岁,吃几个就长几岁。”于是,我便使劲地吃,想着多长几岁。我那时单想着快快长大,不仅仅因为我是个孩子,更是因为我是个没有父亲,要靠哥嫂养活的孩子。母亲生我时已四十四岁了。今天想来,当年母亲的那番话,不仅仅是说给我听的,也是说给她自己听的;不仅仅是想让我高兴地把那不好吃的饼馅和饼帮子吃掉,也寄托着她老人家希望我快快长大成人的迫切愿望。
剩下来的送灶饼,用篮子装着吊在屋梁上,留着慢慢吃。一般能吃上十天半个月的。
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嫂子就早早地起来,忙活着一家老小十多口人的早饭。早饭烧好之后,母亲总是拿几个送灶饼放在火钳上,架在柴火的余烬上烤。喊醒我的时候,母亲总是塞给我一个热乎乎的送灶饼。于是,我披着棉袄,坐在床上,睁着朦胧的眼,吃着带着柴火味的送灶饼。母亲一边用抹布擦着我手上、嘴上的黑灰,一边说:“饱了吧?念书。”如今想来,那是老母亲对我的一份特别的怜爱,而那时的我却因为年幼而不曾觉察。
如今,离家已三十载,母亲辞世也十一年了。母亲在时,每到小年做送灶饼、吃送灶饼的时候,总是想着在外地工作的我,总是对家人念叨着我在外面吃不到送灶饼。去年,六十多岁的老姐,从安徽老家来广东过年,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背着几斤做送灶饼的米粉给我。老姐说:“你在外面,什么都有,就这个没有。妈妈在时总是说你吃不到这个。做好的送灶饼不敢带,怕坏了。就带了米粉,明天,我做给你吃。”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而今,我已年过半百,可是每到小年,仍禁不住会想起那送灶饼,想起母亲说的话,想起母亲塞给我的那带着柴火味的送灶饼。老舍先生说,“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而我痛失慈母已十又一年了。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