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人类社会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利用网络电磁空间发动的大规模攻击,将具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类似的破坏作用,从而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和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威胁。
近年来,网络电磁空间作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作战空间,已迅速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的战略制高点。正如坦克、舰船(航母)、飞机,以及卫星成为陆海空天等作战领域的主角并不断改变武器装备体系的构成要素一样,当网络电磁空间成为新的作战领域之后,也必然会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初步分析,这种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
促使战略威慑手段发生重要变化
基于人类社会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利用网络电磁空间发动的大规模攻击,将具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类似的破坏作用,从而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和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威胁。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威廉姆斯·林恩三世称,目前在网络电磁空间安全方面面临的紧迫形势,犹如当年核裂变技术发展催生美国率先制造出原子弹一样,也会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新时代。面对网络电磁威慑手段在信息社会表现出的巨大诱惑力,各大国将会把网络电磁空间武器作为一种战略威慑力量来看待。但是,这种战略威慑武器存在着攻击者难以被确定的特点,其威慑方式将更多地基于让被攻击者感到意外和防不胜防,而不是通过报复行动让攻击者难以承受巨大损失。传统的冷战核报复威慑模式不适用于处理网络电磁威慑问题。
武器装备设计理念将有新突破
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持续转变,夺取网络电磁空间优势将成为各国谋划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在信息化条件下,只要侵入,扰乱、控制武器装备中信息系统,就有可能改变武器装备的机械能、化学能的释放强度和适用目标。因此,网络电磁空间中的军事行动将改变以往硬杀伤、硬摧毁的方式,更多地以瘫痪敌方装备,甚至控制敌方装备“为我所用”等方式达到特定的威慑和作战目的。美国有媒体称,美空军的“舒特-2”系统可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接管敌方防空网并操纵雷达,目前“舒特”系统研发到了第五代。以综合集成电子对抗和网络对抗技术攻击敌方系统软硬件的“后门”,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超越干扰、压制等传统作战方式,全面控制敌方系统。特别是光学计算、纳米技术、认知无线电、高功率微波器件等新技术、新元器件的融合发展,有可能催生出真正的“接管”装备和技术,这类装备和技术会以“无线注入”的方式、以控制操纵敌方装备为目的,在保证拥有者唯一性的前提下,使敌方部署的装备“为我所用”。而一旦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技术研发能力掌握了“接管”装备和技术,就必然会对他国军事能力形成新的、更为悬殊的“代差”。
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电磁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将把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等功能要求推上一个新台阶,突出表现在:
一是网络电磁空间军事行动的瞬时性和匿名性特征,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实时的态势感知和线索溯源能力。为此,美军重点发展多手段协同侦察技术,力求通过综合掌握网络电磁空间的外部特征,达到迅速发现网络目标的能力。目前,基于该技术的“网络中心协同瞄准系统”已进入验证阶段;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着手组织实施网络电磁空间基因组计划,通过在网络电磁空间探索类似于指纹识别或DNA检测的技术,以实现对网上行为的追踪、溯源和取证。
二是网络电磁空间覆盖的广阔性,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覆盖全球的可靠联通能力,即网络电磁空间延伸到哪里,哪里的用户就能安全接入信息系统。基于这种认识,美国已把全球信息栅格(GIG)的运行和管理纳入网络电磁空间军事行动的范畴。
三是网络电磁空间军事行动的跨地域特征已使以地域为参照的传统指挥控制和任务分配方式过时。正如美军网络电磁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指出的,“计算机网络能同时在全球各地运行,接入网络电磁空间的设备即便是位于某个区域作战司令部的责任区,但其产生的效果却可能在处于远处的第二个战区司令部,也可能被位于第三个战区司令部的人员和设备所驱动。为此,出现了作战任务领导权归谁、军事行动支撑哪个司令部等诸多指挥控制方面的新问题”。
不仅如此,在指挥控制具体实施的反应时间上,美国空军网络电磁与空间作战主任小爱德华·博尔顿准将也指出,“过去冷战防御方案中美国拥有的响应时间以分来计算,而现在则以秒来计算”。这无疑对指挥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装备发展从实体化向虚拟化拓展
网络电磁空间作战的本质是争夺对数字化信息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争夺所采取的“装备”,已超出飞机、坦克等传统装备的范畴,主要是网络嗅探器、计算机病毒、防火墙、数据链标准等基于软件代码的“虚拟化”,即“非实体”的软装备。这类战场上的“不速之客”,将改变以往靠能量打击目标的模式,转而依靠组成指令、程序代码等实施“软杀伤”,达到破坏敌人的网络、系统和装备实体的目的。相对于飞机、大炮等实体装备,它们具有无体积、无质量的无形化特征。硬件作为武器装备体系的主干和躯体固然仍十分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才是整个装备体系的灵魂。软件对美军作战飞机性能的贡献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8%,提高到目前的80%。
美空军于2005年曾提出“网络电磁飞行器”的创新技术概念,设想通过一段与“固定”基础代码不同的应用代码,使之具备动态“搭载”各种应用信息的能力,使作战平台概念从有形实体扩展到无形数据。这类无形化武器装备的出现也预示着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将走向硅片带动钢铁、软件牵动硬件的发展之路。
重要基础设施防护成为重大课题
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关键行业,如工厂、发电站、铁路、金融领域等诸多部门,需要利用网络和各种自动处理控制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可以说,嵌入到国家重要行业中的处理器和控制器,成了网络电磁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且极易成为对手实施网络电磁攻击的目标。这些设施或部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经济利益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一旦受到破坏,后果极为严重。2010年9月,名为“震网”的超级蠕虫病毒袭击伊朗核设施的行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目前,对于世界多数国家来说,在网络电磁空间已经存在着现实的安全风险,对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攻击和防护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和装备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网络电磁空间的军事应用需求,为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当前,计算机病毒的肆虐、黑客的横行,以及网络电磁空间攻防手段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对该领域军备问题的关注。2009年12月,美俄两国曾就互联网安全与限制网络电磁空间的军事化问题展开对话;2010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也就制定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网络电磁空间行为准则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可以认为,讨论网络电磁空间对武器装备发展影响的问题还刚刚开始,以后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近年来,网络电磁空间作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作战空间,已迅速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的战略制高点。正如坦克、舰船(航母)、飞机,以及卫星成为陆海空天等作战领域的主角并不断改变武器装备体系的构成要素一样,当网络电磁空间成为新的作战领域之后,也必然会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初步分析,这种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点。
促使战略威慑手段发生重要变化
基于人类社会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利用网络电磁空间发动的大规模攻击,将具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类似的破坏作用,从而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和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威胁。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威廉姆斯·林恩三世称,目前在网络电磁空间安全方面面临的紧迫形势,犹如当年核裂变技术发展催生美国率先制造出原子弹一样,也会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新时代。面对网络电磁威慑手段在信息社会表现出的巨大诱惑力,各大国将会把网络电磁空间武器作为一种战略威慑力量来看待。但是,这种战略威慑武器存在着攻击者难以被确定的特点,其威慑方式将更多地基于让被攻击者感到意外和防不胜防,而不是通过报复行动让攻击者难以承受巨大损失。传统的冷战核报复威慑模式不适用于处理网络电磁威慑问题。
武器装备设计理念将有新突破
随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持续转变,夺取网络电磁空间优势将成为各国谋划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在信息化条件下,只要侵入,扰乱、控制武器装备中信息系统,就有可能改变武器装备的机械能、化学能的释放强度和适用目标。因此,网络电磁空间中的军事行动将改变以往硬杀伤、硬摧毁的方式,更多地以瘫痪敌方装备,甚至控制敌方装备“为我所用”等方式达到特定的威慑和作战目的。美国有媒体称,美空军的“舒特-2”系统可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接管敌方防空网并操纵雷达,目前“舒特”系统研发到了第五代。以综合集成电子对抗和网络对抗技术攻击敌方系统软硬件的“后门”,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超越干扰、压制等传统作战方式,全面控制敌方系统。特别是光学计算、纳米技术、认知无线电、高功率微波器件等新技术、新元器件的融合发展,有可能催生出真正的“接管”装备和技术,这类装备和技术会以“无线注入”的方式、以控制操纵敌方装备为目的,在保证拥有者唯一性的前提下,使敌方部署的装备“为我所用”。而一旦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技术研发能力掌握了“接管”装备和技术,就必然会对他国军事能力形成新的、更为悬殊的“代差”。
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电磁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将把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等功能要求推上一个新台阶,突出表现在:
一是网络电磁空间军事行动的瞬时性和匿名性特征,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实时的态势感知和线索溯源能力。为此,美军重点发展多手段协同侦察技术,力求通过综合掌握网络电磁空间的外部特征,达到迅速发现网络目标的能力。目前,基于该技术的“网络中心协同瞄准系统”已进入验证阶段;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着手组织实施网络电磁空间基因组计划,通过在网络电磁空间探索类似于指纹识别或DNA检测的技术,以实现对网上行为的追踪、溯源和取证。
二是网络电磁空间覆盖的广阔性,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覆盖全球的可靠联通能力,即网络电磁空间延伸到哪里,哪里的用户就能安全接入信息系统。基于这种认识,美国已把全球信息栅格(GIG)的运行和管理纳入网络电磁空间军事行动的范畴。
三是网络电磁空间军事行动的跨地域特征已使以地域为参照的传统指挥控制和任务分配方式过时。正如美军网络电磁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指出的,“计算机网络能同时在全球各地运行,接入网络电磁空间的设备即便是位于某个区域作战司令部的责任区,但其产生的效果却可能在处于远处的第二个战区司令部,也可能被位于第三个战区司令部的人员和设备所驱动。为此,出现了作战任务领导权归谁、军事行动支撑哪个司令部等诸多指挥控制方面的新问题”。
不仅如此,在指挥控制具体实施的反应时间上,美国空军网络电磁与空间作战主任小爱德华·博尔顿准将也指出,“过去冷战防御方案中美国拥有的响应时间以分来计算,而现在则以秒来计算”。这无疑对指挥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装备发展从实体化向虚拟化拓展
网络电磁空间作战的本质是争夺对数字化信息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争夺所采取的“装备”,已超出飞机、坦克等传统装备的范畴,主要是网络嗅探器、计算机病毒、防火墙、数据链标准等基于软件代码的“虚拟化”,即“非实体”的软装备。这类战场上的“不速之客”,将改变以往靠能量打击目标的模式,转而依靠组成指令、程序代码等实施“软杀伤”,达到破坏敌人的网络、系统和装备实体的目的。相对于飞机、大炮等实体装备,它们具有无体积、无质量的无形化特征。硬件作为武器装备体系的主干和躯体固然仍十分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才是整个装备体系的灵魂。软件对美军作战飞机性能的贡献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8%,提高到目前的80%。
美空军于2005年曾提出“网络电磁飞行器”的创新技术概念,设想通过一段与“固定”基础代码不同的应用代码,使之具备动态“搭载”各种应用信息的能力,使作战平台概念从有形实体扩展到无形数据。这类无形化武器装备的出现也预示着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将走向硅片带动钢铁、软件牵动硬件的发展之路。
重要基础设施防护成为重大课题
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关键行业,如工厂、发电站、铁路、金融领域等诸多部门,需要利用网络和各种自动处理控制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可以说,嵌入到国家重要行业中的处理器和控制器,成了网络电磁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且极易成为对手实施网络电磁攻击的目标。这些设施或部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经济利益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一旦受到破坏,后果极为严重。2010年9月,名为“震网”的超级蠕虫病毒袭击伊朗核设施的行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目前,对于世界多数国家来说,在网络电磁空间已经存在着现实的安全风险,对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攻击和防护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和装备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网络电磁空间的军事应用需求,为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当前,计算机病毒的肆虐、黑客的横行,以及网络电磁空间攻防手段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对该领域军备问题的关注。2009年12月,美俄两国曾就互联网安全与限制网络电磁空间的军事化问题展开对话;2010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也就制定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网络电磁空间行为准则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可以认为,讨论网络电磁空间对武器装备发展影响的问题还刚刚开始,以后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