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O2O社区云班车平台。“接我”自2014年12月推出O2O班车服务“接我云班车”产品以来掀起了国内拼车领域的新热潮
班车拼进社区
随着打车软件行业的兴起,市民出行领域开始成为各个企业争相发展的焦点。而拼车作为市民日常出行方式之一,也逐渐显露出迅速发展的苗头。
“接我拼车”进入行业相对来说比较晚,在经过市场一段时间的检验之后将方向转为“拼大巴”的企业+社区班车业务。联合创始人兼COO孙磊表示:“拼车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排放及负担油费的问题,共享班车概念集中定时出行,将有限的大巴车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让更多人享受到社区班车服务,同时也解决了排放、拥堵的问题。”
“接我”通过与租赁公司合作提供由社区到公司的长距离(10公里以上)的上下班通勤服务,目前接我社区班车已突破 100个班次,覆盖北京主要的社区和商业区的通勤线路。
“接我”模式新特点
据介绍,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O2O社区云班车平台,“接我”自2014年12月推出O2O班车服务“接我云班车”产品以来掀起了国内拼车领域的新热潮,而社区班车和企业班车共享模式,更是一改此前私家车拼车市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的混乱景象,通勤班车、微循环班车、商务班车、机场巴士等社区班车的灵活机动性深得广大白领上班族的支持和推崇。短短几个月,“接我”云班车的首都运营圈版图一扩再扩,近百个班次的豪华大巴发展仍远远未能满足帝都白领的工作需要。
目前,“接我”亦庄区共提供14条班车线路,连通亦庄与回龙观、天通苑、望京等14个市内交通枢纽地区,这些线路均是在众多定制路线的客户需求下应运而生,极大地解决了亦庄区广大挤车族的燃眉之急,也缓解了亦庄部分上班族的“双城生活”之苦。同时,“接我”今后也会在不断增长的乘客定制需求下开辟出灵活多样的线路,并更加关注到众多小企业在拼班车方面的需求。
新线路再拓“接我”版图
相比起传统的拼车产品,“接我”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合作的大巴车都拥有运营资质,在行驶过程中安全系数相对高一些, ‘接我’平台上的所有车辆都经过严格的审核,也为每辆大巴车投入了千万级别的保险;其次大巴车的运载人数较多,通常在 50人,费用会比私家车更便宜一些;同时接我社区班车的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能做到准时准点。”
“接我”的产品定位于对出行有一定要求的中端白领人群,“社区班车还是个非常垂直的市场,但对于每天上下班的白领却是一个高频次的需求,他们追求出行性价比,而社区班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品质相对较好的服务,同时又比出租车的价格低很多。”
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大巴效率,是“接我”初创时期的宗旨,也将在未来继续专注发展的方向。未来,科技将会颠覆信息严重不对称、资源效率极低的传统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人们对出行品质的要求持续提升也将推动市场的不断进步。而接我,也将会执着于探索一个按需运行、高效率的动态智能交通网络。更多双城生活中忙碌奔波的上班族,将在这里,找到惬意的出行方式,体验享受“在路上”的悠闲与快乐。
在产品设计上,用户必须提前在接我平台上买票,然后扫码上车,类似于动车票,接我的客单价在8—14元左右。此外,如果用户有需要也可以提前四小时申请退票。接我目前只提供早晚班拼车服务,后期可能会加入活动拼车、会议拼车等。用户可以买日票、半月票、月票等。如果C端用户的路线和系统的不匹配,用户可以在App中提出需求,统计后会再开通班车。
未来如何突破
坦率的说,中国拼车市场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行业性的难题还有待破局。 比如,拼车用户匹配难度大,响应时间过长,顺路程度因人而异,多走一公里都会打击到用户使用感受,一些既有的拼车公司也开始针对此进行改版。 此外,用户黏性也一直是各家公司担忧的一点。一旦固定线路上的租乘双方私下达成协议,第三方平台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多拼车App都在强调社区化的概念,租乘双方之间利益的弱关系通过社交来强化,也不失为解决方案之一。
其实,营销概念并不能解决未来根本的问题,现有用户的拓展模式也不足以支撑下一步全面扩张,未来怎么走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据联合创始人兼COO孙磊透露,接我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因此在盈利模式上,接我后期可能通过车内广告和提供增值服务 (如早餐、买菜等)获得收益。接我之后也会在APP端切入社交模式,“我们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微信群了,社交属性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接我团队希望将大巴车做成头等舱的概念。
接我的团队成员来自神州租车、联想集团、清华同方等企业,创始人兼CEO刘辉曾任神州租车副总裁,去年获得策源创投和真格基金的数百万美金天使轮融资。
传统的打车市场切合了人们的使用习惯,拼车市场相对于打车人群来讲初期时需要一个培养用户的过程。然而相比起拼车市场的同质化,拼大巴车的概念算是拼车领域更加垂直细分的市场,但是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得到更多的用户,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许是包括接我在内的创业企业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班车拼进社区
随着打车软件行业的兴起,市民出行领域开始成为各个企业争相发展的焦点。而拼车作为市民日常出行方式之一,也逐渐显露出迅速发展的苗头。
“接我拼车”进入行业相对来说比较晚,在经过市场一段时间的检验之后将方向转为“拼大巴”的企业+社区班车业务。联合创始人兼COO孙磊表示:“拼车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排放及负担油费的问题,共享班车概念集中定时出行,将有限的大巴车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让更多人享受到社区班车服务,同时也解决了排放、拥堵的问题。”
“接我”通过与租赁公司合作提供由社区到公司的长距离(10公里以上)的上下班通勤服务,目前接我社区班车已突破 100个班次,覆盖北京主要的社区和商业区的通勤线路。
“接我”模式新特点
据介绍,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O2O社区云班车平台,“接我”自2014年12月推出O2O班车服务“接我云班车”产品以来掀起了国内拼车领域的新热潮,而社区班车和企业班车共享模式,更是一改此前私家车拼车市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的混乱景象,通勤班车、微循环班车、商务班车、机场巴士等社区班车的灵活机动性深得广大白领上班族的支持和推崇。短短几个月,“接我”云班车的首都运营圈版图一扩再扩,近百个班次的豪华大巴发展仍远远未能满足帝都白领的工作需要。
目前,“接我”亦庄区共提供14条班车线路,连通亦庄与回龙观、天通苑、望京等14个市内交通枢纽地区,这些线路均是在众多定制路线的客户需求下应运而生,极大地解决了亦庄区广大挤车族的燃眉之急,也缓解了亦庄部分上班族的“双城生活”之苦。同时,“接我”今后也会在不断增长的乘客定制需求下开辟出灵活多样的线路,并更加关注到众多小企业在拼班车方面的需求。
新线路再拓“接我”版图
相比起传统的拼车产品,“接我”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合作的大巴车都拥有运营资质,在行驶过程中安全系数相对高一些, ‘接我’平台上的所有车辆都经过严格的审核,也为每辆大巴车投入了千万级别的保险;其次大巴车的运载人数较多,通常在 50人,费用会比私家车更便宜一些;同时接我社区班车的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能做到准时准点。”
“接我”的产品定位于对出行有一定要求的中端白领人群,“社区班车还是个非常垂直的市场,但对于每天上下班的白领却是一个高频次的需求,他们追求出行性价比,而社区班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品质相对较好的服务,同时又比出租车的价格低很多。”
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大巴效率,是“接我”初创时期的宗旨,也将在未来继续专注发展的方向。未来,科技将会颠覆信息严重不对称、资源效率极低的传统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人们对出行品质的要求持续提升也将推动市场的不断进步。而接我,也将会执着于探索一个按需运行、高效率的动态智能交通网络。更多双城生活中忙碌奔波的上班族,将在这里,找到惬意的出行方式,体验享受“在路上”的悠闲与快乐。
在产品设计上,用户必须提前在接我平台上买票,然后扫码上车,类似于动车票,接我的客单价在8—14元左右。此外,如果用户有需要也可以提前四小时申请退票。接我目前只提供早晚班拼车服务,后期可能会加入活动拼车、会议拼车等。用户可以买日票、半月票、月票等。如果C端用户的路线和系统的不匹配,用户可以在App中提出需求,统计后会再开通班车。
未来如何突破
坦率的说,中国拼车市场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行业性的难题还有待破局。 比如,拼车用户匹配难度大,响应时间过长,顺路程度因人而异,多走一公里都会打击到用户使用感受,一些既有的拼车公司也开始针对此进行改版。 此外,用户黏性也一直是各家公司担忧的一点。一旦固定线路上的租乘双方私下达成协议,第三方平台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多拼车App都在强调社区化的概念,租乘双方之间利益的弱关系通过社交来强化,也不失为解决方案之一。
其实,营销概念并不能解决未来根本的问题,现有用户的拓展模式也不足以支撑下一步全面扩张,未来怎么走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据联合创始人兼COO孙磊透露,接我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因此在盈利模式上,接我后期可能通过车内广告和提供增值服务 (如早餐、买菜等)获得收益。接我之后也会在APP端切入社交模式,“我们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微信群了,社交属性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接我团队希望将大巴车做成头等舱的概念。
接我的团队成员来自神州租车、联想集团、清华同方等企业,创始人兼CEO刘辉曾任神州租车副总裁,去年获得策源创投和真格基金的数百万美金天使轮融资。
传统的打车市场切合了人们的使用习惯,拼车市场相对于打车人群来讲初期时需要一个培养用户的过程。然而相比起拼车市场的同质化,拼大巴车的概念算是拼车领域更加垂直细分的市场,但是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得到更多的用户,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许是包括接我在内的创业企业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