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骅坳陷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在盆地内正向构造带寻找构造油气藏的难度日益加大,斜坡区岩性油气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黄骅坳陷斜坡区实际勘探实践,在斜坡区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斜坡区油源条件、砂体发育机制、砂体与断层耦合关系等,明确了斜坡区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斜坡不同部位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不同斜坡高部位源-砂耦合控藏,优势砂体高产;斜坡中部位断砂耦合控藏,优势储层高产;斜坡低部位优势组构控藏,地质工程甜点高产。进而提出了斜坡区常、非连续成藏和差异富集高产模式,即油气藏在富油凹陷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是塔里木油田近年来开发的重要区块,区域内目的层之上发育了一套巨厚膏盐岩层,准确卡取膏盐岩层底界面(盐底卡层)是确保该区域安全快速钻井和实现地质钻探目的的关键。但该套膏盐岩层岩性复杂、岩性组合模式多样,导致卡层中存在诸多困难。为此,基于已钻井资料,厘清了库车坳陷盐底岩性组合特征,确定了盐底岩性组合模式可分为6类,提出盐底卡层的关键在于岩性识别,进而以碳酸盐岩分析和元素录井分析为主,并结合常规地质卡层、测井、地震以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对区域内多井次开展盐底卡层综合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库车坳陷的
GT 1井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四棵树凹陷,四棵树凹陷处于北天山构造带与西准噶尔构造带交会处,挤压性、走滑性断裂发育,活动频繁,具有多期活动、断达层位高的特点,导致钻井施工难度大,阻卡、井漏等工程复杂频发,处理耗时较长。为保障钻井施工安全,分别介绍了综合运用工程录井策划、地层压力钻前预测及随钻监测、工程地质预警、工程参数异常监测及预报、掉块实时跟踪及阻卡目视化分析等工程地质一体化技术,通过充分发挥工程录井作用,保障和助力GT 1井的优质高效钻探施工,同时形成一套适应该区超深超高压复杂深井的工程辅助一
基于苏里格气田气井分类标准,对苏10区块3类气井中的部分重点气井进行生产现状分析,运用经典的递减分析方法对选取的重点井进行产量递减规律分析,掌握气藏生产动态规律。分析表明苏10区块Ⅰ、Ⅱ类井产量占区块总产量的近80%,是区块的生产主力,气井递减率主要分布在10%~18%之间,平均递减率为14.51%。现阶段处于明显的低压开采状态,在产井日产气量小于0.5×10
4m
3的气井有267口,占全部在产井的70%;日产气量大于1.0×10
4m
将富电子的并二噻吩单元作为吡咯单体的桥联基团,得到具有四臂活性位点的吡咯单体;再利用液液界面的氧化聚合反应,直接制备得到连续、大面积的超薄聚吡咯膜。通过直接激光刻蚀的方法,制备了微型超级电容器,并研究了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阻抗测试、相位角测试等表征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基于该薄膜的微型超级电容器的面积比电容可达1.10 mF/cm2,体积比电容可达68.4 F/cm3,等效串联电阻为4.2Ω,最大能量密度为9.50 mW·h/cm3
利用上转换粒子(UCP)能够将长波长的近红外光转换成短波长的紫外-可见光的特性,以UCP为内部光源、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BAPO)为引发剂,溴化铜(CuBr2)/N,N,N′,N″,N″-五甲基二乙三胺(PMDETA)为催化剂,在980 nm近红外光的辐照下,实现了近红外波段下的光诱导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通过调节聚合条件,对聚合过程及聚合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UCP辅助近红外光诱导反向ATRP适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
为了解决Kumada催化剂转移缩聚(Kumada catalyst transfer polycondensation,KCTP)反应构建的聚噻吩材料结构单一、能级较高等问题,通过KCTP法成功实现了含有4个噻吩单元与硫醚侧链单体的聚合,构建了含有硫代烷基侧链的新型聚噻吩材料(PtTSBO),并通过控制氧化剂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的用量和反应温度,将侧链上的硫醚选择性地氧化为亚砜或砜基,制备了含有亚砜或砜基的PtTSBO(PtTSOBO或PtTSOOBO)。通过核磁共振氢(1H-NMR)谱、元素分
以1,3,6,8-四(对胺基苯基)芘为构筑单元,通过席夫碱缩合反应,利用表面活性剂单分子层辅助的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芘基二维聚合物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考察了薄膜形貌、结构、结晶性和荧光强度等。结果表明:薄膜厚度约70 nm,可通过单体浓度进行调控;表面活性剂单分子层的限域作用促进了薄膜的结晶性,而分子内氢键使其具有荧光双发射效应。
报道了一种新型导电聚合物聚薁胺,并制备了基于聚薁胺作为电极材料,磷酸/聚乙烯醇作为电解液的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研究了聚薁胺电容器的的基本性质。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器件在工作电压窗口−0.2~0.8 V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容性能,可实现最大体积电容83 F/cm3和最大的面积比电容0.54 mF/cm2,最大能量密度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11.6 mW·h/cm3和3304 W/cm3。此外,该器件循环测试1000圈后仍保存初
以传统具有聚集诱导猝灭(ACQ)效应的荧光素作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将荧光素引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中,制得荧光素位于链中央的荧光素基PGMA(Flu-PGMA)。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等对Flu-PGMA的热学性能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利用PR655光谱仪对白光发光二极管(LEDs)的器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GMA克服了小分子荧光素的ACQ效应,Flu-PGMA的数均分子量为2.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