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出生,福建漳州人。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2000年结业于中国文化部第四届重彩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闽南工笔画院学术院长、厦门书画院画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汤琳南:现在的“70后”“80后”画家,大多数受过严谨的学院体系训练,基本功几乎都没什么问题,而且绘画是很个体的行为,谁也干涉不了,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负责就行了。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汤琳南:我个人倒是觉得没有什么“新水墨”或“旧水墨”之分。我们活在当下,所作皆是新水墨。我们回不去两宋、元、明、清时期。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个时代的审美趣味都不同,所有现在画家画的水墨画应该都叫“新水墨”。未来会怎样,不是我说了算。我只要能做好自己,画好自己的画,尽量享受绘画带来的愉悦感,就很满足了。现代社会的资讯太发达了,人们应接不暇、诱惑太多,可以挑选的余地也太多。所以水墨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如果不恪守中华传统文脉的审美要求,那就会失去中国绘画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汤琳南: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体系,它是以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如中国古哲学、中华民族文脉为依托的绘画,也可以这么说,西方绘画是科学性的,而中国绘画是哲学性的。西方绘画更多讲究光谱色彩学、透视等,而中国绘画更强调的是意境、格调等精神性的东西。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会经历临摹、写生、创作、循环反复的过程,它有特定民族语言,有自己的规范程式,如果不学习传统的绘画,不研究中国历代的传统绘画经典作品,不溯本求源,就无法谈什么传承。
创新是挺难的一件事。一个洋人和中国人结婚所生下的孩子,肯定不是正宗的洋人,也不是纯正的中国人,只能叫混血儿。中国画也是这样。前些年所谓的评论家提出“中西结合”,我觉得是个伪命题。一旦中西结合,那就不是正宗的中国画了,我不否认中西结合可以出现好的绘画作品,但也只能说是绘画作品,不能称为正宗的中国画。如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或称其为彩墨画),如果把它界定为中国画的话,那么按照中国画讲究的规范程式,肯定不符合标准,但作为绘画作品来看,它又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画的创新话题不好讨论,要说,也只能说推陈出新吧。
关于时代性,我觉得我们活在当下,画出来的画就具有当下时代的印迹。我们创作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构图法则、色彩应用和审美情趣,这些在当下都有异于古人,也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
《艺术沙龙》:老一代批评家和青年一代批评家谁对您的影响更大?
汤琳南:好像没有。我更多地是读历代的画理画论。画画应该是画家自己心性所为,如果我自己所画的诉求都不知道,批评家又怎会知道?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汤琳南:都在意。市场认可与学术认可并不矛盾,都是个人绘画创作之价值的认可。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汤琳南: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有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画价比老师高,也是合乎市场经济的。但是光靠炒作那就不正常了。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汤琳南:我觉得画得好的艺术家,我都会喜欢。近现代大师云集,我非常地敬仰。当代也有画得很好的,我也是从心底里尊重他们。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汤琳南:媒体宣传都很好,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创作成果与大家分享。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汤琳南:很少。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您认为在当下,这种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汤琳南:存在便是合理,就有它的价值。现代资讯发达,信息量太大,大到让人无法适从,所以无法去评价其存在与否是否有意义。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汤琳南:就是咫尺千里,可以最快知晓各种资讯。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汤琳南:有。偶尔有。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汤琳南:很少,只有会作些记述性的文字去记录一些个人认为有必要记下的东西。
《艺术沙龙》:您有拖延症吗?日常生活中您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汤琳南:日常生活中我除了画画就是写字、看书,随心所欲,不会刻意去安排时间。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汤琳南:我看的书很杂,正史、野史都看,但基本看完就忘。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汤琳南:未来一段时期主要是创作,我打算花一两个月时间出去写生,收集一些素材,安心创作,争取可以再出一本新作集。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汤琳南:现在的“70后”“80后”画家,大多数受过严谨的学院体系训练,基本功几乎都没什么问题,而且绘画是很个体的行为,谁也干涉不了,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负责就行了。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汤琳南:我个人倒是觉得没有什么“新水墨”或“旧水墨”之分。我们活在当下,所作皆是新水墨。我们回不去两宋、元、明、清时期。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个时代的审美趣味都不同,所有现在画家画的水墨画应该都叫“新水墨”。未来会怎样,不是我说了算。我只要能做好自己,画好自己的画,尽量享受绘画带来的愉悦感,就很满足了。现代社会的资讯太发达了,人们应接不暇、诱惑太多,可以挑选的余地也太多。所以水墨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如果不恪守中华传统文脉的审美要求,那就会失去中国绘画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汤琳南: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体系,它是以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如中国古哲学、中华民族文脉为依托的绘画,也可以这么说,西方绘画是科学性的,而中国绘画是哲学性的。西方绘画更多讲究光谱色彩学、透视等,而中国绘画更强调的是意境、格调等精神性的东西。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会经历临摹、写生、创作、循环反复的过程,它有特定民族语言,有自己的规范程式,如果不学习传统的绘画,不研究中国历代的传统绘画经典作品,不溯本求源,就无法谈什么传承。
创新是挺难的一件事。一个洋人和中国人结婚所生下的孩子,肯定不是正宗的洋人,也不是纯正的中国人,只能叫混血儿。中国画也是这样。前些年所谓的评论家提出“中西结合”,我觉得是个伪命题。一旦中西结合,那就不是正宗的中国画了,我不否认中西结合可以出现好的绘画作品,但也只能说是绘画作品,不能称为正宗的中国画。如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或称其为彩墨画),如果把它界定为中国画的话,那么按照中国画讲究的规范程式,肯定不符合标准,但作为绘画作品来看,它又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画的创新话题不好讨论,要说,也只能说推陈出新吧。
关于时代性,我觉得我们活在当下,画出来的画就具有当下时代的印迹。我们创作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构图法则、色彩应用和审美情趣,这些在当下都有异于古人,也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
《艺术沙龙》:老一代批评家和青年一代批评家谁对您的影响更大?
汤琳南:好像没有。我更多地是读历代的画理画论。画画应该是画家自己心性所为,如果我自己所画的诉求都不知道,批评家又怎会知道?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汤琳南:都在意。市场认可与学术认可并不矛盾,都是个人绘画创作之价值的认可。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汤琳南: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有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画价比老师高,也是合乎市场经济的。但是光靠炒作那就不正常了。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汤琳南:我觉得画得好的艺术家,我都会喜欢。近现代大师云集,我非常地敬仰。当代也有画得很好的,我也是从心底里尊重他们。
《艺术沙龙》:媒体宣传对您有意义吗?您觉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哪种媒体更适合展示您的作品?
汤琳南:媒体宣传都很好,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创作成果与大家分享。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汤琳南:很少。
《艺术沙龙》:您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您认为在当下,这种期刊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汤琳南:存在便是合理,就有它的价值。现代资讯发达,信息量太大,大到让人无法适从,所以无法去评价其存在与否是否有意义。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汤琳南:就是咫尺千里,可以最快知晓各种资讯。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汤琳南:有。偶尔有。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汤琳南:很少,只有会作些记述性的文字去记录一些个人认为有必要记下的东西。
《艺术沙龙》:您有拖延症吗?日常生活中您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汤琳南:日常生活中我除了画画就是写字、看书,随心所欲,不会刻意去安排时间。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汤琳南:我看的书很杂,正史、野史都看,但基本看完就忘。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汤琳南:未来一段时期主要是创作,我打算花一两个月时间出去写生,收集一些素材,安心创作,争取可以再出一本新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