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味”才是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充滿“语文味”的课堂,需要腹有诗书善于言语的老师作引导,需要热爱诵读热爱品味文字的学生作主体,才能让课堂洋溢着和谐、智慧的光芒,又不乏个性的张扬;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条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成长。语文教师需要在感悟品味中还“语文味”的课堂给学生和自己。
关键词:语文味 教师自身文学素养 诵读韵律 文字品味
还记得人生第一次正式登上三尺讲台,我热情洋溢给学生讲解自身对“语文”这个词的理解:“语”即“说”,也就是口头表达,“文”即“写”,也就是书面表达,虽片面,却充斥了我对自己语文教学的憧憬和向往。当时还信心满满地赋予学生希望,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语文,让自身更加善于言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更希望他们能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我的语文课,爱上有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几年时间过去,各方压力却让我渐渐迷失自己,盲目跟从繁冗讲解,毫无特色的多媒体展示,无法产生共鸣的情感说教,无止境的题海压得我的语文课堂变得乏味、苦闷。直至最近去听了魏锦婵老师的《答谢中书书》,当时的教学设计、魏老师的课堂艺术、学生乐于融入课堂的氛围都散发着香气四溢的“语文味”,这些都让我醍醐灌顶,如梦初醒——“语文味”才是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何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如何让你的课堂回归“语文味”? 在这个问题上,我极为赞同程少堂老师的观点“我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 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呢?我想结合自身浅薄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感悟。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心灵的一味鸡汤
一直很欣赏一句诗:“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阅览的书籍多了,他的身上自然而然会带着一股书卷之气,久而久之,举手投足言辞表达上自然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这点体现在老师身上亦然。最近听肖培东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课堂上,即使闭上眼睛,只是听着肖老师的讲课声音,温雅脱俗、典雅大方,一个见识深广、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学者形象浮现眼前。自然超群的语言引导,学生仿佛就成为文本中的主人公,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在肖老师的引导下享受着课堂。作为旁听老师的我们不也正是在享受这课堂吗?肖老师的言语就似一味鸡汤,醇香弥漫,让人陶醉。
想要让你的课堂弥漫“语文味”,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必须达到相应的高度,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富有艺术气息的高效的的语言艺术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并且不断优化这一素养,方能牢牢牵动学生的思绪,掌控整节课堂,使课堂高效率又不失韵味。
二、声声入耳读书声——诵读的韵律是学生嘴里的一颗蜜糖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写道:“‘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陶醉在诗词古文至美的意境里,往往不是你搞懂了那些字句的含义,而是通过诵读,甚至是吟读、唱读,真正感受到诗词古文的美,诗词的美原本就在韵律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我国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家,从古代的孔子到当代的陶行知,以及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把诵读摆在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大多的语文课堂却过于功利性地强调学生对诗词古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原文翻译的过关,反而忽略了朗读诵读这一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势,读出情感,在琅琅读书声中读出诗词古文的韵律美正如含在学生嘴里的蜜糖,可大部分老师却为了那所谓在考场上多拿几分硬生生地将学生口中的蜜糖夺走,转而让他们苦嚼含义翻译,久而久之,厌之怨之,语文课堂甜味尽失,弥漫着浓浓的苦药味。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的诵读吧,但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肆的乱读。首先,教师扎实自身诵读基本功,注重范读。其次,让学生读,需注意朗读的方式设计要做到技巧灵活多变化。朗读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PK读,甚至配乐读,唱读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不仅要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出情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读,原本只是纠结在翻译、字词含义的语文课堂,已渐渐找回了那沁人心脾的“语文味”。
三、心地芝兰有异香——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眼前的一方仙境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文字的韵味深远而丰富。教材中存在太多的美文,或描绘乡村美景,或歌颂祖国河山,或赞美腊梅傲雪,或沉醉月色撩人。身为老师,我们没有办法带学生游遍山川江河,却能够带领学生在文字的品味中畅游美景仙境。可事实上,我们却将对美文妙语的鉴赏停留在表面,过分地咬文嚼字让学生将对好词好句的赏析停留在答题的格式上,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深切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渐渐让书中的美景浮现在学生脑海、眼前。
总之,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需要腹有诗书善于言语的老师作引导,需要热爱诵读热爱品味文字的学生作主体,才能让课堂洋溢着和谐、智慧的光芒,又不乏个性的张扬;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条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成长;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一方滋养身心的沃土,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我教育生涯的生命港湾!
关键词:语文味 教师自身文学素养 诵读韵律 文字品味
还记得人生第一次正式登上三尺讲台,我热情洋溢给学生讲解自身对“语文”这个词的理解:“语”即“说”,也就是口头表达,“文”即“写”,也就是书面表达,虽片面,却充斥了我对自己语文教学的憧憬和向往。当时还信心满满地赋予学生希望,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语文,让自身更加善于言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更希望他们能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我的语文课,爱上有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几年时间过去,各方压力却让我渐渐迷失自己,盲目跟从繁冗讲解,毫无特色的多媒体展示,无法产生共鸣的情感说教,无止境的题海压得我的语文课堂变得乏味、苦闷。直至最近去听了魏锦婵老师的《答谢中书书》,当时的教学设计、魏老师的课堂艺术、学生乐于融入课堂的氛围都散发着香气四溢的“语文味”,这些都让我醍醐灌顶,如梦初醒——“语文味”才是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何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如何让你的课堂回归“语文味”? 在这个问题上,我极为赞同程少堂老师的观点“我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 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呢?我想结合自身浅薄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感悟。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心灵的一味鸡汤
一直很欣赏一句诗:“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阅览的书籍多了,他的身上自然而然会带着一股书卷之气,久而久之,举手投足言辞表达上自然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这点体现在老师身上亦然。最近听肖培东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课堂上,即使闭上眼睛,只是听着肖老师的讲课声音,温雅脱俗、典雅大方,一个见识深广、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学者形象浮现眼前。自然超群的语言引导,学生仿佛就成为文本中的主人公,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在肖老师的引导下享受着课堂。作为旁听老师的我们不也正是在享受这课堂吗?肖老师的言语就似一味鸡汤,醇香弥漫,让人陶醉。
想要让你的课堂弥漫“语文味”,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必须达到相应的高度,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富有艺术气息的高效的的语言艺术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并且不断优化这一素养,方能牢牢牵动学生的思绪,掌控整节课堂,使课堂高效率又不失韵味。
二、声声入耳读书声——诵读的韵律是学生嘴里的一颗蜜糖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写道:“‘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陶醉在诗词古文至美的意境里,往往不是你搞懂了那些字句的含义,而是通过诵读,甚至是吟读、唱读,真正感受到诗词古文的美,诗词的美原本就在韵律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我国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家,从古代的孔子到当代的陶行知,以及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把诵读摆在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大多的语文课堂却过于功利性地强调学生对诗词古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原文翻译的过关,反而忽略了朗读诵读这一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势,读出情感,在琅琅读书声中读出诗词古文的韵律美正如含在学生嘴里的蜜糖,可大部分老师却为了那所谓在考场上多拿几分硬生生地将学生口中的蜜糖夺走,转而让他们苦嚼含义翻译,久而久之,厌之怨之,语文课堂甜味尽失,弥漫着浓浓的苦药味。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的诵读吧,但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肆的乱读。首先,教师扎实自身诵读基本功,注重范读。其次,让学生读,需注意朗读的方式设计要做到技巧灵活多变化。朗读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PK读,甚至配乐读,唱读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不仅要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出情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读,原本只是纠结在翻译、字词含义的语文课堂,已渐渐找回了那沁人心脾的“语文味”。
三、心地芝兰有异香——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眼前的一方仙境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文字的韵味深远而丰富。教材中存在太多的美文,或描绘乡村美景,或歌颂祖国河山,或赞美腊梅傲雪,或沉醉月色撩人。身为老师,我们没有办法带学生游遍山川江河,却能够带领学生在文字的品味中畅游美景仙境。可事实上,我们却将对美文妙语的鉴赏停留在表面,过分地咬文嚼字让学生将对好词好句的赏析停留在答题的格式上,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深切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渐渐让书中的美景浮现在学生脑海、眼前。
总之,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需要腹有诗书善于言语的老师作引导,需要热爱诵读热爱品味文字的学生作主体,才能让课堂洋溢着和谐、智慧的光芒,又不乏个性的张扬;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条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成长;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一方滋养身心的沃土,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我教育生涯的生命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