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材的编写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变学生的“让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自主学习;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对小学生来说,单纯地传授知识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在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指个体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局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存品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需注意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导入方法。小学生一旦对某种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我以《聪聪的星期天》为题,通过学生讲故事,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时刻的认识这一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小学生好奇心特强,因而他们遇到问题时,会使大脑产生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来获得心理的满足,这就促使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3)引导猜测,激起好胜心。“猜测”包括推测和猜想两层含义。通过猜测,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出现质的飞跃。“伟大的发明,都是由猜测得来的。”——物理学家福克说。猜测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开端,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联系实际,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导入,一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例如:在《面积单位》教学中,联系学生家中铺地板砖的事,帮助家人计算块数,学生感到可以在父母面前显示自己的价值,自然乐意去学了。
所有这些,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尚未开始,学生早已迫不急待,跃跃欲试了,也就随之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1)关注学生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孩子们不乏创造力,跟着学生走,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创造奇迹。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变学生围着教师转为教师围着学生转,往往学生的这些独特的一面和不同凡响的闪光点隐含着许多重要的问题。
(2)“忘记”课堂设计,欣赏学生的标新立异。虽不可否认完整的课堂结构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在教学实践中,既然为了一切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问题,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把学生的思维火花浇灭了,岂不是削足适履吗?我们当然说不,必要时就要忘记课堂设计,为学生的标新立异创造一个非常开放的思维空间。
(3)讲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在课堂,如果教师大讲特讲,讲得再好,受学生注意力的限制,他们也不可能从头听到尾,因此课堂上,教师最好是对一个问题精讲点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仅供一人这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在动手中感悟。“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听教师讲授,只能记住10%-20%,如果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很显然,含有动手做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学生尝到了动手的甜头,自然以后面对问题时,就能自发地动手去做,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在猜测中体验。“观察——猜测——验证——结论”是许多伟大发明创造的基本流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全过程,精心创造一些对智慧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感,教师只要适当指导总结即可,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将会越来越活跃,学生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知识的方法。例如:在《三角形面积》教学中,学生先观察,再猜测,最后动手去驗证,整个过程学生思维没有停止,而且随着结论的得出,学生有的不只是成功的喜悦,而且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实施自主学习方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过分追求学习形式,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有了重新的定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也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有些教师往往一味追求新,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于是把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当作法宝,认为只要运用了,就是好课。例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节,如果百分数的书写、意义不理解透彻,学生怎样去探究,怎样去合作交流呢?所以时刻不能忘记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要位置。我们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丰富其内涵,决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视基础的传授。
(2)过分重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合作的实效。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而小组合作形式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方式。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气氛的确活跃起来了,但它所呈现的问题也更明显起来。有时问题的知识含量小,不必讨论,有时问题不具体,学生无从下手,生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达不到互补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人才标准,不再是只拥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为此,教育学生怎样学习比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这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论学习方式的变革》
[2]《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3]《教育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自主学习;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对小学生来说,单纯地传授知识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在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指个体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局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存品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需注意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导入方法。小学生一旦对某种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我以《聪聪的星期天》为题,通过学生讲故事,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时刻的认识这一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小学生好奇心特强,因而他们遇到问题时,会使大脑产生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来获得心理的满足,这就促使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3)引导猜测,激起好胜心。“猜测”包括推测和猜想两层含义。通过猜测,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出现质的飞跃。“伟大的发明,都是由猜测得来的。”——物理学家福克说。猜测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开端,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联系实际,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导入,一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例如:在《面积单位》教学中,联系学生家中铺地板砖的事,帮助家人计算块数,学生感到可以在父母面前显示自己的价值,自然乐意去学了。
所有这些,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尚未开始,学生早已迫不急待,跃跃欲试了,也就随之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1)关注学生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孩子们不乏创造力,跟着学生走,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创造奇迹。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变学生围着教师转为教师围着学生转,往往学生的这些独特的一面和不同凡响的闪光点隐含着许多重要的问题。
(2)“忘记”课堂设计,欣赏学生的标新立异。虽不可否认完整的课堂结构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在教学实践中,既然为了一切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问题,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把学生的思维火花浇灭了,岂不是削足适履吗?我们当然说不,必要时就要忘记课堂设计,为学生的标新立异创造一个非常开放的思维空间。
(3)讲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在课堂,如果教师大讲特讲,讲得再好,受学生注意力的限制,他们也不可能从头听到尾,因此课堂上,教师最好是对一个问题精讲点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仅供一人这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在动手中感悟。“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听教师讲授,只能记住10%-20%,如果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很显然,含有动手做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学生尝到了动手的甜头,自然以后面对问题时,就能自发地动手去做,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在猜测中体验。“观察——猜测——验证——结论”是许多伟大发明创造的基本流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全过程,精心创造一些对智慧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感,教师只要适当指导总结即可,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将会越来越活跃,学生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知识的方法。例如:在《三角形面积》教学中,学生先观察,再猜测,最后动手去驗证,整个过程学生思维没有停止,而且随着结论的得出,学生有的不只是成功的喜悦,而且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实施自主学习方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过分追求学习形式,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有了重新的定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也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有些教师往往一味追求新,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于是把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当作法宝,认为只要运用了,就是好课。例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节,如果百分数的书写、意义不理解透彻,学生怎样去探究,怎样去合作交流呢?所以时刻不能忘记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要位置。我们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丰富其内涵,决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视基础的传授。
(2)过分重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合作的实效。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而小组合作形式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方式。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气氛的确活跃起来了,但它所呈现的问题也更明显起来。有时问题的知识含量小,不必讨论,有时问题不具体,学生无从下手,生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达不到互补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人才标准,不再是只拥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为此,教育学生怎样学习比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这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论学习方式的变革》
[2]《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3]《教育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