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哲不是一个城市的孩子,七年前到北京的某个办公室打杂,但这样的身份在工作几年后已经变得模糊,这些年他从办公室的一个角落做到经理的职位,谁还能想到这是一个出身不好的人?如果当初他不来这个城市闯荡,从读书到工作事事奋力争取,就会延续种田喂猪的命运。
工作第一年,小哲就被同事嘲笑,他们在背后偷偷摸摸谈论一个女同事的新恋情,却敢当面讽刺小哲的贫穷,“现在你怎么还敢穿这样的衣服呀?这么土气!”小哲保持尴尬的微笑,把早餐里省下的半个包子藏在了身后。
小哲没有背景,不够聪慧,像一张白纸,常常感觉到自己资源的匮乏。大多时候,同事说笑着,谈娱乐时尚聊日新月异的电子设备,什么话题都越过那个埋头苦干的他,只有在“你替我加班吧”的时候,眼神在小哲那里停顿一秒钟。
小哲在那一年养成拼命的习惯,他早上五点钟起床,边绕着老小区跑步,边想好一天的计划。小哲的公司养懒了一些本该奋斗的年轻人,然而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业务他全部都热心接手,渐渐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于是睁大眼睛打开耳朵,看别人做事说话联络业务,从中汲取知识和经验。
有一种努力来得发狠,不靠烟酒,全靠意志支撑。他习惯在晚上加班,睡觉不再是必需品,常常三四个小时就足够。为省些交通费,他走路下班,不甘心把路上的时间白白浪费,那每日的一个小时路程,耳机里充满新闻或是名著朗读,他说他记得北京每一种夜的样子。
有多少次,他加班到疲惫,看到对面写字楼那个不肯暗下去的房间,心里又燃起希望,“北京那么大,总有一天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感谢那样的日子,让我可以随时准备只睡三个小时,可以走很远很远的路,可以吃很少很少的饭,可以让我在别人倒下去的时候还坚定地站着……”这是小哲在微信上和我说的话,现在听起来还有点伤感,但此时的他已经实现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北京有一席地,可以每个月给父母寄钱,生活不再充满不安,工作上有持续的发展。
我并没有面对面地见过他,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些在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的缩影。
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看似都在重复小哲当初的生活,抱怨如他这般在大城市闯荡几年便获得名利并不是每个人的运气,然而这些真的是运气吗?为什么不断有人用比你更差的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成就?
在一次分享会中,我“修正”了一个很多人都坚信的道理:每七年我们就成为一个全新的人。
我感慨道,“有一天整理自己的过去,计算了我实现梦想的时间,发觉从一无所有到移民、出书、诗和远方,我只花费了四年的时间。我去请教身边那些人生有很大改观的朋友,发现七年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如果发狠努力,每隔四年一个人就变成新的模样。”
命运中有万般不公,但在这件事上尤为公平:人靠多大的努力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就,梦想何时实现和你的努力程度大有关系。
犹记得,曾经有一年我躲在异国中餐馆后厨洗碗洗到手指粗糙,我在床上数薄薄的钞票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在下班的深夜走夜路心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我在超市里拿起想吃的东西却又放回了货架上……是那一年,我看见身边的富二代可以用三秒钟刷掉我一个月的工资,我听见身边有数个姑娘骂我蠢,为什么不挎上有钱人的胳膊,说这是人生的捷径。
也就是那一年,我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拿去打工,我一分一分攒起来在异国读书的学费,我在中餐馆后厨用一切零碎时间构思故事,我用无数个深夜和凌晨疯狂地读书……是那一年,我是别人眼中那个拼着命的怪物女生,别人吃不下的苦我一口一口地咽下去,别人不想走的路我光着脚也拼死闯過去。
而努力真好,它让一切不公变得公平。
我经过那些一掷千金的富二代们不再心觉自卑,我也可以经过那些骂我蠢的姑娘,用眼神告诉她,“那样的捷径不叫梦想。”
后来开始写字,出版自己的书籍,有幸认识厉害至极的人,我发现那些被我视其为偶像的人,竟然大部分都在用这样的成功模式:普通的天资加上十倍于常人的勤奋。
不久前,看到李尚龙写道,“今年出了一本书,主编了一本合集,拍了一部短片《你所谓的稳定》,排了一部音乐剧《回不去的流年》,今年写了一首歌,注册了‘龙影部落’,夜猫子学英语上够了50个晚上,读书会第一季圆满结束,跟十多万的学生共同准备了四六级、考研的考试,今年跑了62场签售,去了40多个城市去见你们,获了几个奖,变成了所谓的‘文化大V’,变成了所谓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今年看了100多本书,看了200多部电影……”
我心里感慨自己真的还不够用力,原来总有人在你睡懒觉的时候读了很多书,总有人在你逛街买买买的时候又接了一个工作,总有人在你抱怨生活辛苦的时候又死磕似的前进了一大步……
最讨厌那些谈论什么这辈子工作太辛苦下辈子要好好投胎的人。梦想并不需要你等到下辈子,这世界很少有人单单靠天生的资源去实现,我们都需要主动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普通人的成功之道,没有那么艰难也没有那么容易:用十倍的努力,且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