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多渠道多角度深入研究“陈望道精神”在本地的传承与弘扬,利用新媒体、政校研究中心、教育教学手段、家庭文化熏陶等多种形式多种思路多种宣传载体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的渗透,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体系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陈望道精神;红色基因;传承路径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时反复强调要发扬和传承好红色精神,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等,要让红色精神在反射出新時代的光芒。其中“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水当红糖”的故事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情讲述,“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经典语句被人们广为流传。
2020年6月27日,习总书记在给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远行,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拼搏,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矢志不渝的奋斗。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弘扬红色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陈望道精神作为金华地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其精神的内涵,结合金华的发展,传承好红色基因,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学习和传承氛围,助力金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2“陈望道精神”的内涵
1920年8月,作为《共产党宣言》的忠实的传承者,陈望道先生怀揣追求真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把标示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作品变成了中国文字,将“共产主义”的思想带到了东方。在当时黑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到来,犹如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他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同时也点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灯,为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希望。陈望道精神的诞生地—义乌提炼出了“陈望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勤奋、好学、求真、创新、博爱”,当地政府在区域发展和社会制度建立等工作钟,充分将陈望道精神与义乌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植于本土文化基因。在教育界,一些教育者将陈望道精神的内涵总结为“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陈望道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用自己的一生生动的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绽放出了“坚定信仰、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于学问、诚于教育”的精神光芒。
3“陈望道精神”传承的路径
3.1营造良好的家风家教,创新“陈望道精神”传承的新路径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一个单元,只有每一个家庭的小单元经营好,国家才能变得更好。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家庭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融入陈望道精神优秀文化基因,用优秀的红色精神文化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家庭成员,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具体实施层面,首先家长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土精神资源,发挥其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家长要深入理解和领会陈望道精神的内涵,并将这种精神的内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身体力行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家风家教的培养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重视和参与,不仅在理念上重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将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用讲经典故事、游红色基地、看红色影视剧等言传和身教,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为一种家庭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育人方式,为新时代传承好陈望道精神提供新范式。
3.2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拓展“陈望道精神”传承的思路
陈望道精神作为地方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其鲜活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中,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融入他们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实践育人中发挥更好的价值和功能,提升育人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陈望道先生作为一代教育家,其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师风堪称师德的典范,是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因此在本地教育系统中,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要将陈望道精神的思想本职纳入到教师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教师要坚守师德底线,担当起陈望道精神弘扬和传承的表率。
不断完善和创新本地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陈望道精神融入教材,走进课堂,沁润学生的心灵。陈望道精神是金华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规律,通过编写本土化德育教材、组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形式,将红色教育和党史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红色教育,将红色基因融入他们的血液。同时,在做好校内的统筹计划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校外红色教育的资源,聚焦重点,晚上机制体制建设,以陈望道精神为核心整合资源,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校内外红色教育体系,切实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首先是在实践活动中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陈望道精神育人途径。加强校园文化载体的功能,采用图书角、社会调查、劳动教育、艺术作品、交流研讨、辩论等多种教育形式,以及风景、楼宇、宣传栏等视觉系统为载体,健全系统的文化传承体系,打造一批优秀的活动品牌、红色宣讲团、优秀文化作品等,增强陈望道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全范围和立体化的育人效果。
3.3增强社会典型引领,创新“陈望道精神”传承的载体
用典型的有时代特色的事例为引领,不断强化典型示范作用。传承陈望道精神需要在充分挖掘陈望道精神教育资源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吸收金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将与陈望道精神一脉相承的新时代先进人物事迹纳入紫红,例如东阳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等,用身边典型的人物教育人,用先进的精神感染人。不断的与时俱进、挖掘新典型,构建起更为强大的精神资源体系,探索出一条接地气的宣传路径,营造出“挖掘典型、宣传事迹、社会共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断扩大典型示范的覆盖面,构建起立体化的示范引领体系。对于金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要充分挖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精神内涵,同时结合陈望到精神,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宣讲团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让典型的示范效应渗透到各个角落,内化为人民内心的榜样,外化成为大家的行动导向。
3.4搭建政校研究平台,推动红色基因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陈望道精神是金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要传承和发扬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构建其由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平台,不断推动红色基因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要重视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将其充分融入到当地文化体系建设中,建立完善的红色教育资源库,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做好宣传,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将优秀的红色基因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当地各大中小学学校要充分利用好陈望道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在陈望道故居建立红色研学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真实感受真理的味道,积极宣传红色精神,打造校外思政教育主阵地。同时,要从校内加强建设,从思政教育校内外统筹规划、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搭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思政育人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使得陈望道精神深入校园、深入课堂、深入人心,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红色育人品牌项目。通过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红色宣讲团、建立陈望道故居思政课紧密型实践基地、创作有关陈望道精神的文艺作品等方式,不断打造新的育人模式,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学生思政教育品牌。
3.5抓好网络宣传阵地,扩大“陈望道精神”传承的方法
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推动陈望道精神线上线下传播的联动与融合,不断适应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迎合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结合网络传播力快的特点,要扩大陈望道精神的影响和传承,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宣传的载体,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和渠道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
要大力推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創作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用艺术作品去塑造典型感人的形象,使其宣传达到立体、形象、感人的效果,创作出适合新媒体传播、内容健康向上的网络艺术和网络文化作品,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社会中,使更多的人及时的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充分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在原有的宣传模式上,继续融入新的宣传模式和宣传载体,真正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网络。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出一批优秀的线上资源,及时上传到相关平台,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的通过手机了解红色精神的宣传活动和作品,也可以将通过户外宣传设施、墙绘等宣传陈望道精神,使陈望道精神的传播动静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满足不同人群的体验需要,扩大宣传的影响力。
4结论
地方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好红色传统文化,用优秀的精神去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陈望道作为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传承好。从家庭层面,用身边典型的事例去教育和引导下一代;学校要将陈望道精神充分融入当地红色精神体系,并将其作为本地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和政府要积极参与,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构建起传承和研究 “陈望道精神”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吕强,王昕.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研究综述(2014—2020) [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
【2】强卫.激活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4.
【3】刘元顿,饶美娇.井冈山红色基因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度假旅游,2018.
【4】杨棵瑞,左勇超,唐小琴.发挥高职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建构传承红色基因育人发展模式研究——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
基金项目:
2021年金华市社科联课题《新时代"陈望道精神"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B2021125)
作者简介:
康鲜菜(1981年),女,陕西省乾县人,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技术、党建理论等。
关键词:新时代;陈望道精神;红色基因;传承路径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时反复强调要发扬和传承好红色精神,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等,要让红色精神在反射出新時代的光芒。其中“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水当红糖”的故事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情讲述,“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经典语句被人们广为流传。
2020年6月27日,习总书记在给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远行,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拼搏,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矢志不渝的奋斗。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弘扬红色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陈望道精神作为金华地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其精神的内涵,结合金华的发展,传承好红色基因,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学习和传承氛围,助力金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2“陈望道精神”的内涵
1920年8月,作为《共产党宣言》的忠实的传承者,陈望道先生怀揣追求真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把标示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作品变成了中国文字,将“共产主义”的思想带到了东方。在当时黑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到来,犹如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他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同时也点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灯,为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希望。陈望道精神的诞生地—义乌提炼出了“陈望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勤奋、好学、求真、创新、博爱”,当地政府在区域发展和社会制度建立等工作钟,充分将陈望道精神与义乌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植于本土文化基因。在教育界,一些教育者将陈望道精神的内涵总结为“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陈望道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用自己的一生生动的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绽放出了“坚定信仰、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于学问、诚于教育”的精神光芒。
3“陈望道精神”传承的路径
3.1营造良好的家风家教,创新“陈望道精神”传承的新路径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一个单元,只有每一个家庭的小单元经营好,国家才能变得更好。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家庭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融入陈望道精神优秀文化基因,用优秀的红色精神文化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家庭成员,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具体实施层面,首先家长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土精神资源,发挥其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家长要深入理解和领会陈望道精神的内涵,并将这种精神的内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身体力行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家风家教的培养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重视和参与,不仅在理念上重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将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用讲经典故事、游红色基地、看红色影视剧等言传和身教,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为一种家庭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育人方式,为新时代传承好陈望道精神提供新范式。
3.2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拓展“陈望道精神”传承的思路
陈望道精神作为地方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其鲜活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中,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融入他们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实践育人中发挥更好的价值和功能,提升育人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陈望道先生作为一代教育家,其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师风堪称师德的典范,是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因此在本地教育系统中,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要将陈望道精神的思想本职纳入到教师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教师要坚守师德底线,担当起陈望道精神弘扬和传承的表率。
不断完善和创新本地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陈望道精神融入教材,走进课堂,沁润学生的心灵。陈望道精神是金华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规律,通过编写本土化德育教材、组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形式,将红色教育和党史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红色教育,将红色基因融入他们的血液。同时,在做好校内的统筹计划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校外红色教育的资源,聚焦重点,晚上机制体制建设,以陈望道精神为核心整合资源,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校内外红色教育体系,切实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首先是在实践活动中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陈望道精神育人途径。加强校园文化载体的功能,采用图书角、社会调查、劳动教育、艺术作品、交流研讨、辩论等多种教育形式,以及风景、楼宇、宣传栏等视觉系统为载体,健全系统的文化传承体系,打造一批优秀的活动品牌、红色宣讲团、优秀文化作品等,增强陈望道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全范围和立体化的育人效果。
3.3增强社会典型引领,创新“陈望道精神”传承的载体
用典型的有时代特色的事例为引领,不断强化典型示范作用。传承陈望道精神需要在充分挖掘陈望道精神教育资源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吸收金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将与陈望道精神一脉相承的新时代先进人物事迹纳入紫红,例如东阳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等,用身边典型的人物教育人,用先进的精神感染人。不断的与时俱进、挖掘新典型,构建起更为强大的精神资源体系,探索出一条接地气的宣传路径,营造出“挖掘典型、宣传事迹、社会共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断扩大典型示范的覆盖面,构建起立体化的示范引领体系。对于金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要充分挖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精神内涵,同时结合陈望到精神,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宣讲团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让典型的示范效应渗透到各个角落,内化为人民内心的榜样,外化成为大家的行动导向。
3.4搭建政校研究平台,推动红色基因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陈望道精神是金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要传承和发扬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构建其由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平台,不断推动红色基因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要重视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将其充分融入到当地文化体系建设中,建立完善的红色教育资源库,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做好宣传,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将优秀的红色基因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当地各大中小学学校要充分利用好陈望道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在陈望道故居建立红色研学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真实感受真理的味道,积极宣传红色精神,打造校外思政教育主阵地。同时,要从校内加强建设,从思政教育校内外统筹规划、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搭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思政育人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使得陈望道精神深入校园、深入课堂、深入人心,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红色育人品牌项目。通过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红色宣讲团、建立陈望道故居思政课紧密型实践基地、创作有关陈望道精神的文艺作品等方式,不断打造新的育人模式,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学生思政教育品牌。
3.5抓好网络宣传阵地,扩大“陈望道精神”传承的方法
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推动陈望道精神线上线下传播的联动与融合,不断适应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迎合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结合网络传播力快的特点,要扩大陈望道精神的影响和传承,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宣传的载体,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和渠道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
要大力推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創作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用艺术作品去塑造典型感人的形象,使其宣传达到立体、形象、感人的效果,创作出适合新媒体传播、内容健康向上的网络艺术和网络文化作品,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社会中,使更多的人及时的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充分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在原有的宣传模式上,继续融入新的宣传模式和宣传载体,真正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网络。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出一批优秀的线上资源,及时上传到相关平台,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的通过手机了解红色精神的宣传活动和作品,也可以将通过户外宣传设施、墙绘等宣传陈望道精神,使陈望道精神的传播动静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满足不同人群的体验需要,扩大宣传的影响力。
4结论
地方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好红色传统文化,用优秀的精神去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陈望道作为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传承好。从家庭层面,用身边典型的事例去教育和引导下一代;学校要将陈望道精神充分融入当地红色精神体系,并将其作为本地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和政府要积极参与,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构建起传承和研究 “陈望道精神”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吕强,王昕.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研究综述(2014—2020) [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
【2】强卫.激活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4.
【3】刘元顿,饶美娇.井冈山红色基因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度假旅游,2018.
【4】杨棵瑞,左勇超,唐小琴.发挥高职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建构传承红色基因育人发展模式研究——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
基金项目:
2021年金华市社科联课题《新时代"陈望道精神"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B2021125)
作者简介:
康鲜菜(1981年),女,陕西省乾县人,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技术、党建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