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73 — 01
作为学者型的记者艾丰,极力提倡思考。他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记者称为笔杆子,认为笔杆子就是没头没脑的,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记。所以他把他的新闻作品集命名为《思考的笔》。希望大家要做一支“思考的笔”。记者有三个任务,第一个是报道,第二个是解释,第三个是预测。要完成这几个任务,哪一个也离不开思考。为此,就新闻写作中的思考谈些浅见。
一、思考新闻的定位
从记者思维定位来说,记者的思维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新闻思维。一位当过驻县的资深记者讲,过去老从县里的角度搞新闻报道,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而一旦走出既定的“环境半径”,天地骤然开阔,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均有所递增,“思维半径”也随之延伸、突破。
这里说的“思维半径”是指我们新闻记者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思维犹如魔方,开动脑筋把一个方位调整一下,常常会出现全新的整合。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常常想怎样从宏观的角度上驾驭题材,从一个好的制高点上提炼,做过一些努力,但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你在这一处奔忙,而上级报记者却已经站在一个更高更深刻的角度涵盖了你所的报道方向。
目前,大多数地方报以战线作为记者采访的范围,这种环境有时是对记者“思维半径”的制约。尽管记者们千方百计站高一点、宏观一点,却往往只能站在战线首脑人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非但不敢宏观一点,反而成为一条战线的“代言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线记者”。这不是否认战线记者也能出好稿,但凭心而论,在这种受了限制的“思维半径”里求突破、求创新,是比较难的。
“发散思维”是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前提下,由一点而扩展开去,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地赋予它们尽可能多的含义,而不是在被限定的思维定势中作一孔之见。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任何一种新闻现象,必然与其他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站到鸟瞰大系统的高点,才能将所采撷的新闻现象与表面上分离而实质上相关的各种事物整合起来,挖掘出发人深省的新闻主题。新闻机构内部完全可以不断地对战线记者的战线、记者与编辑之间做适当调整、组合、交融,使记者越“线”而思,或是由此线达彼线、由此角色变彼角色,使记者们不断地提高素质,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二、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如要懂得党的方针、政策,要熟悉社会,懂得各种人的心理,善于思考的记者还应该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发掘耳目等感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是从人的感官对客观物的感知开始,但却不能停留于感知上,因为感知只能告诉人们事物的现象,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既非眼睛所能看到,也非耳朵所能听到,只能用思维去把握。我们常说,要到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用什么去“捕捉”、“挖掘”?是用我们的心灵和头脑。然而,可以说观察力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能力。电影的观众,小说的读者,看一部电影、一部小说,可以是单纯的欣赏。作为一个电影评论家、文学评论家就不能这样,他必须边看边思考。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各种事情,都不能是旁观者,单纯的鉴赏者。他接触一个事物,既要看、听,也要对收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在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时,新华社记者《在被告席上》的特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十年内乱中诡计多端的张春桥,今天在法庭上一直歪着脑袋,不是歪到这边,就是歪到那里,一直没有摆正,他的两个嘴角向下撇着,两个眼睛左右斜视,还是群众形容的那副‘奸臣相’。记者这里所写的都是视觉所接触到的形象。记者通过这样的“形象”,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寥寥数笔就把这个“狗头军师”的狰狞邪恶的面目表现出来,这要依赖活跃的思维力。观察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有的记者经常深入基层,生活在火热的斗争中,那里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却没有发现,原因恐怕就是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而想得很少,那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意义,没有经过思考被理智所唤醒,还处于沉睡的状态之中。
一个人的观察力,和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外物的观察,并不都是有准备的。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对象和客体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闯进我们的头脑中来,需要我们对它做出判断。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理性思考,就无法理解它。
三、强化语言的理性思辩色彩
要强化理论思辩色彩,除要坚持做到前一题中提到的做法之外,当把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写作6要素当作一项重要措施。
1.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
2.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
3.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
4.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
5.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
6.宁愿打破上述规矩,也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这六条表面看是写作技巧问题,实际上是写作知识、技巧与理论素质的综合反映。一篇好的采访报道是要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的。
艾丰有一段话讲的就是理论与新闻的关系:“从时间的角度说,历史是新闻的对立面,从思维反映现实的角度讲,理论是新闻的对立面。理论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新闻追求的是对事实非常具体的写真。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更加明显,新闻的价值则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
历史证明,记者不仅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职业要求我们要多用头脑思考、探索。我们出色的工作,会对社会的良好秩序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学者型的记者艾丰,极力提倡思考。他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记者称为笔杆子,认为笔杆子就是没头没脑的,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记。所以他把他的新闻作品集命名为《思考的笔》。希望大家要做一支“思考的笔”。记者有三个任务,第一个是报道,第二个是解释,第三个是预测。要完成这几个任务,哪一个也离不开思考。为此,就新闻写作中的思考谈些浅见。
一、思考新闻的定位
从记者思维定位来说,记者的思维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新闻思维。一位当过驻县的资深记者讲,过去老从县里的角度搞新闻报道,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而一旦走出既定的“环境半径”,天地骤然开阔,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均有所递增,“思维半径”也随之延伸、突破。
这里说的“思维半径”是指我们新闻记者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思维犹如魔方,开动脑筋把一个方位调整一下,常常会出现全新的整合。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常常想怎样从宏观的角度上驾驭题材,从一个好的制高点上提炼,做过一些努力,但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你在这一处奔忙,而上级报记者却已经站在一个更高更深刻的角度涵盖了你所的报道方向。
目前,大多数地方报以战线作为记者采访的范围,这种环境有时是对记者“思维半径”的制约。尽管记者们千方百计站高一点、宏观一点,却往往只能站在战线首脑人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非但不敢宏观一点,反而成为一条战线的“代言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线记者”。这不是否认战线记者也能出好稿,但凭心而论,在这种受了限制的“思维半径”里求突破、求创新,是比较难的。
“发散思维”是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前提下,由一点而扩展开去,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式地赋予它们尽可能多的含义,而不是在被限定的思维定势中作一孔之见。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任何一种新闻现象,必然与其他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站到鸟瞰大系统的高点,才能将所采撷的新闻现象与表面上分离而实质上相关的各种事物整合起来,挖掘出发人深省的新闻主题。新闻机构内部完全可以不断地对战线记者的战线、记者与编辑之间做适当调整、组合、交融,使记者越“线”而思,或是由此线达彼线、由此角色变彼角色,使记者们不断地提高素质,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二、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如要懂得党的方针、政策,要熟悉社会,懂得各种人的心理,善于思考的记者还应该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发掘耳目等感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是从人的感官对客观物的感知开始,但却不能停留于感知上,因为感知只能告诉人们事物的现象,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既非眼睛所能看到,也非耳朵所能听到,只能用思维去把握。我们常说,要到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用什么去“捕捉”、“挖掘”?是用我们的心灵和头脑。然而,可以说观察力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能力。电影的观众,小说的读者,看一部电影、一部小说,可以是单纯的欣赏。作为一个电影评论家、文学评论家就不能这样,他必须边看边思考。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各种事情,都不能是旁观者,单纯的鉴赏者。他接触一个事物,既要看、听,也要对收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在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时,新华社记者《在被告席上》的特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十年内乱中诡计多端的张春桥,今天在法庭上一直歪着脑袋,不是歪到这边,就是歪到那里,一直没有摆正,他的两个嘴角向下撇着,两个眼睛左右斜视,还是群众形容的那副‘奸臣相’。记者这里所写的都是视觉所接触到的形象。记者通过这样的“形象”,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寥寥数笔就把这个“狗头军师”的狰狞邪恶的面目表现出来,这要依赖活跃的思维力。观察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有的记者经常深入基层,生活在火热的斗争中,那里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却没有发现,原因恐怕就是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而想得很少,那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意义,没有经过思考被理智所唤醒,还处于沉睡的状态之中。
一个人的观察力,和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外物的观察,并不都是有准备的。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对象和客体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闯进我们的头脑中来,需要我们对它做出判断。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理性思考,就无法理解它。
三、强化语言的理性思辩色彩
要强化理论思辩色彩,除要坚持做到前一题中提到的做法之外,当把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写作6要素当作一项重要措施。
1.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
2.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
3.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
4.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
5.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
6.宁愿打破上述规矩,也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这六条表面看是写作技巧问题,实际上是写作知识、技巧与理论素质的综合反映。一篇好的采访报道是要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的。
艾丰有一段话讲的就是理论与新闻的关系:“从时间的角度说,历史是新闻的对立面,从思维反映现实的角度讲,理论是新闻的对立面。理论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新闻追求的是对事实非常具体的写真。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更加明显,新闻的价值则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
历史证明,记者不仅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职业要求我们要多用头脑思考、探索。我们出色的工作,会对社会的良好秩序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