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偏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自然条件等多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西部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应创新思路,多面发展。
首先,要选准产业切入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模式。西部山区应从当地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求,选准产业发展切入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服务和保护。加大交通建设投入,解决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增强土地产出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条件;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投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加大生态环境投入,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荒山开发、庭园绿化、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防止产业发展的盲目性;提供政策服务,通过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做到支柱产业调优、调大、调强,主导产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提供人才服务,引进优秀人才来西部山区创业,同时开展劳动力培训,引导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支持保护,改革农业补贴方式,加大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机制。
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积极创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由市场调节,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构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消除行业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行政壁垒,延伸“绿色通道”,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此外,要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依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围绕农产品良种培育以及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攻关,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积极发挥科研单位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技推广培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最后,要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应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西部山区农业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放宽准入,鼓励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三型”农村金融机构,即以农行、农商行、农发行为主体的大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以及资金互助组等微型金融组织。形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综合利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贷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探索发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首先,要选准产业切入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模式。西部山区应从当地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求,选准产业发展切入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服务和保护。加大交通建设投入,解决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增强土地产出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条件;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投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加大生态环境投入,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荒山开发、庭园绿化、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防止产业发展的盲目性;提供政策服务,通过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做到支柱产业调优、调大、调强,主导产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提供人才服务,引进优秀人才来西部山区创业,同时开展劳动力培训,引导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支持保护,改革农业补贴方式,加大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机制。
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积极创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由市场调节,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构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消除行业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行政壁垒,延伸“绿色通道”,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此外,要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依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围绕农产品良种培育以及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攻关,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积极发挥科研单位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技推广培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最后,要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应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西部山区农业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放宽准入,鼓励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三型”农村金融机构,即以农行、农商行、农发行为主体的大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以及资金互助组等微型金融组织。形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综合利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贷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探索发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