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光远
经济学者
北京市政协委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acfe80102etud.html?tj=fina
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在2013年12月14日发布之后,很多人都记住了公报中的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出现在以冷峻风格著称的党的会议公报中,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但中央城镇工作会议的亮点却远不止此。事实上,这是一次纠偏的会议,这是一次对中国以前很多城镇化误区的总清算,对城镇化错误道路的总梳理,其价值和意义,使得很多地方准备跑马圈地、大干一场的肯定要犯错误的城镇化的热潮暂时得以降温和纠偏。
可以说,这样的提醒和纠偏,在会议公报里随处可见。比如,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无疑是针对过去几年,一些地方急于人为提高城镇化比率,人为推动城镇化而言;对于城镇化的速度,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很显然,这是对过去一些地方逼农民上楼、进城,同时,通过粗放的方式大造新城等“大跃进”行为的直接否定;在城镇化的价值取向上,针对这两年把城镇化简单视为卖地建房的房地产化,而不是真正让农民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错误观念,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在城镇化的具体路径上,更是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合理路径,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使得中国未来的城镇化主要围绕城市群的建设来进行制度设计,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形成所谓的乌托邦式的大、中、小合理发展的城市化格局;在城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上,强调“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毋庸讳言,正如会议所强调,城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任务,如果顺利推动和完成,必将对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的改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然而,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之前,绝大多数人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解读城镇化的作用。比如,城镇化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历史机遇,城镇化对中国内需的极大提升,等等。但事实上,如果将城镇化仅仅作为一个“经济事件”,只思考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不仅矮化了城镇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纯经济的思维很可能误导中国城镇化的政策选择,使得中国的城镇化又走上一条只追求“看得见”的、只追求速度的物理运动的邪路,甚至成为不顾产业现实、缺失身份平等观念的盲目“造城”运动,最终使得中国的城镇化要么成为“夹生”的城镇化,要么走上拉美当年失败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的城镇化无疑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城镇化的完成,意味着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正式落幕,中华文明正式与国际城市文明接轨。如果这样的城市文明,有山有水有乡愁,则无疑会成为人类城市进程历史上最浪漫,最成功的范例。
经济学者
北京市政协委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acfe80102etud.html?tj=fina
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在2013年12月14日发布之后,很多人都记住了公报中的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出现在以冷峻风格著称的党的会议公报中,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但中央城镇工作会议的亮点却远不止此。事实上,这是一次纠偏的会议,这是一次对中国以前很多城镇化误区的总清算,对城镇化错误道路的总梳理,其价值和意义,使得很多地方准备跑马圈地、大干一场的肯定要犯错误的城镇化的热潮暂时得以降温和纠偏。
可以说,这样的提醒和纠偏,在会议公报里随处可见。比如,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无疑是针对过去几年,一些地方急于人为提高城镇化比率,人为推动城镇化而言;对于城镇化的速度,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很显然,这是对过去一些地方逼农民上楼、进城,同时,通过粗放的方式大造新城等“大跃进”行为的直接否定;在城镇化的价值取向上,针对这两年把城镇化简单视为卖地建房的房地产化,而不是真正让农民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错误观念,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在城镇化的具体路径上,更是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合理路径,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使得中国未来的城镇化主要围绕城市群的建设来进行制度设计,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形成所谓的乌托邦式的大、中、小合理发展的城市化格局;在城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上,强调“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毋庸讳言,正如会议所强调,城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任务,如果顺利推动和完成,必将对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的改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然而,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之前,绝大多数人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解读城镇化的作用。比如,城镇化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历史机遇,城镇化对中国内需的极大提升,等等。但事实上,如果将城镇化仅仅作为一个“经济事件”,只思考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不仅矮化了城镇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纯经济的思维很可能误导中国城镇化的政策选择,使得中国的城镇化又走上一条只追求“看得见”的、只追求速度的物理运动的邪路,甚至成为不顾产业现实、缺失身份平等观念的盲目“造城”运动,最终使得中国的城镇化要么成为“夹生”的城镇化,要么走上拉美当年失败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的城镇化无疑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城镇化的完成,意味着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正式落幕,中华文明正式与国际城市文明接轨。如果这样的城市文明,有山有水有乡愁,则无疑会成为人类城市进程历史上最浪漫,最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