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偏重字、词、句的操练,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赏析,缺了品位,因而在教学中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对其意象特征作出准确判断,并依此展开想象,以体会其“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关键词:古诗;教学;想像力;培养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努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因此,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总是浮想联翩,感情活动特别强烈,想象特别丰富。这就要求读者在读诗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诗中所表现的丰富的内容,再现诗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我们在教学古典诗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通过想象,迈进作者在作品中用心境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便与作品亲近了,同作者交流了,产生了如沐春风、如饮甘泉的美感效应,对诗歌的学习也就产生了兴趣。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更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欣赏主要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
一、以詩作画
许多优秀的诗歌,本身就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像王维的作品就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因此,教学古诗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朗读领悟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复制再创诗句描绘的画面,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绘中,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笔者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根据诗中描写的意象画一幅画,有许多学生画得栩栩如生:在远处的地平线只露出半轮红日,一条扬着黄尘的古道,路边是一株光秃秃的老树,枝上有几只鸟正栖息着,不远处有一茅屋,屋顶上炊烟袅袅。近处有一名落魄潦倒的男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正有气无力地赶着路。这画面完全吻合诗的意境,把天涯游子在外奔波、思念家乡之情渲染了出来。以诗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兴趣,有热情,也很投入。这样的教学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强化了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二、改写古诗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入有我之境;或景中含情,得无我之境。诗歌的语言要求必须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要求诗人用极少的文字去表现非常丰富的内容,用最恰当的词句去表现出思想感情。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要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中丰富的内容,就必须引导他们根据词句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心中的意象。
笔者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引导学生用散文描述法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学生描述道:这天春光明媚,我信步来到西湖边欣赏着旖旎的春光,从孤山寺的北面、贾亭的西面一路走来,只见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抬头看,路边的树枝上莺儿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婉转的歌喉;燕儿从南方飞来了,正忙着啄泥衔草,在人家屋檐下营建新巢,真是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西湖边很快就会姹紫嫣红,绿草如茵。人们漫步在这绿杨垂拂的白沙堤上,欣赏这湖东美妙的春色,一个个流连忘返。
三、音乐烘托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诗歌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音乐能用它特有的感人的语言展现诗歌的内容,渲染深远的意境,更容易激起学生与诗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是无以代替的。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写寺院的悠闲雅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教学这首诗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如,《山居秋暝》一诗主要烘托秋晚清新爽朗,空明澄净的氛围,刻画了月照松间、泉流石上,翠竹中传出浣女的笑语,荷花中摇出缓缓的渔舟这样一幅轻松恬静的画面,暗寓诗人愿归隐山林之意。教学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让学生借助音乐,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四、角色表演
学生学习了古诗,运用丰富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课本剧,再通过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可把送别部分改编成课本剧后,让学生扮演岑参、武判官二人,通过雪地送别这一情景的表演,再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境。
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如果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就能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
关键词:古诗;教学;想像力;培养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努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因此,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总是浮想联翩,感情活动特别强烈,想象特别丰富。这就要求读者在读诗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诗中所表现的丰富的内容,再现诗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我们在教学古典诗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通过想象,迈进作者在作品中用心境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便与作品亲近了,同作者交流了,产生了如沐春风、如饮甘泉的美感效应,对诗歌的学习也就产生了兴趣。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更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欣赏主要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
一、以詩作画
许多优秀的诗歌,本身就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像王维的作品就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因此,教学古诗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朗读领悟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复制再创诗句描绘的画面,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绘中,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笔者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根据诗中描写的意象画一幅画,有许多学生画得栩栩如生:在远处的地平线只露出半轮红日,一条扬着黄尘的古道,路边是一株光秃秃的老树,枝上有几只鸟正栖息着,不远处有一茅屋,屋顶上炊烟袅袅。近处有一名落魄潦倒的男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正有气无力地赶着路。这画面完全吻合诗的意境,把天涯游子在外奔波、思念家乡之情渲染了出来。以诗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兴趣,有热情,也很投入。这样的教学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强化了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二、改写古诗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入有我之境;或景中含情,得无我之境。诗歌的语言要求必须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要求诗人用极少的文字去表现非常丰富的内容,用最恰当的词句去表现出思想感情。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要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中丰富的内容,就必须引导他们根据词句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心中的意象。
笔者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引导学生用散文描述法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学生描述道:这天春光明媚,我信步来到西湖边欣赏着旖旎的春光,从孤山寺的北面、贾亭的西面一路走来,只见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抬头看,路边的树枝上莺儿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婉转的歌喉;燕儿从南方飞来了,正忙着啄泥衔草,在人家屋檐下营建新巢,真是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西湖边很快就会姹紫嫣红,绿草如茵。人们漫步在这绿杨垂拂的白沙堤上,欣赏这湖东美妙的春色,一个个流连忘返。
三、音乐烘托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诗歌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音乐能用它特有的感人的语言展现诗歌的内容,渲染深远的意境,更容易激起学生与诗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是无以代替的。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写寺院的悠闲雅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教学这首诗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如,《山居秋暝》一诗主要烘托秋晚清新爽朗,空明澄净的氛围,刻画了月照松间、泉流石上,翠竹中传出浣女的笑语,荷花中摇出缓缓的渔舟这样一幅轻松恬静的画面,暗寓诗人愿归隐山林之意。教学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让学生借助音乐,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四、角色表演
学生学习了古诗,运用丰富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课本剧,再通过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可把送别部分改编成课本剧后,让学生扮演岑参、武判官二人,通过雪地送别这一情景的表演,再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境。
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如果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就能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