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往往在解决争端、调解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些人过分相信“关系”“圈子”,以至于为人处世都以“关系”为原则、导向,陷入“关系依赖症”的状态。
遇到问题先“找人”。有“关系依赖症”的人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能找到人帮忙询问、解决的,绝不自己按着流程走。在中小城市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孩子大学毕业回家找工作,不少父母首先想到“托关系”、找谁打听打听、走后门……他们认为好的工作机会都是熟人介绍的。另外,不少人身体出现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谁的朋友、亲戚是医生,层层找人问,就是不愿到医院按正规程序、在规范的医患模式下就医,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遗漏很多信息,让医生做出错误判断。
热衷于各种饭局。由于深信关系能带来各种好处,有“关系依赖症”的人对聚会、饭局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他们希望通过在非正式场合接触更多的人,更多“有利可图”的人。所以即便朋友不方便带他们出席,他们也要千方百计厚脸皮进去“混个脸熟”。
对人对事较为势利。因为沉浸在“关系”的逻辑里,重关系的人深谙“阶级”之道。进入某个新圈子,他们会“敏锐”地先问清楚组织成员的上下级关系、权力大小等,然后选择结交、“投靠”的对象。
无心增进个人能力。这是耽于搞关系而失去精力提升个人能力的后果。花大量的时间想怎么接近谁、如何维持关系、进入“上层”圈子……让关系依赖者忽视了自身的实力。确实,在关系中“混”太久,就会习惯于耍嘴皮子,而忘记自己能凭实力解决问题。
太依赖于“关系”的人也许是社会、家庭原因造成的,大人们“以身作则”,孩子“有样学样”;也可能是成长过程中靠一己之力的尝试失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发现“搞关系”能更快地取得成效;还有些人是因为害怕孤独,觉得在“关系”中更安全。
强烈依赖于关系的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但有这种倾向且愿意改变的人依然可以从下面几点来慢慢纠正自己。首先要意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足够优秀,“关系”就会不请自来;其次,把“关系”良性化、积极化,从中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搞小团体、争利益;最后,不论什么圈子,里面的人形形色色,要记得保持底线、人品和修养。
遇到问题先“找人”。有“关系依赖症”的人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能找到人帮忙询问、解决的,绝不自己按着流程走。在中小城市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孩子大学毕业回家找工作,不少父母首先想到“托关系”、找谁打听打听、走后门……他们认为好的工作机会都是熟人介绍的。另外,不少人身体出现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谁的朋友、亲戚是医生,层层找人问,就是不愿到医院按正规程序、在规范的医患模式下就医,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遗漏很多信息,让医生做出错误判断。
热衷于各种饭局。由于深信关系能带来各种好处,有“关系依赖症”的人对聚会、饭局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他们希望通过在非正式场合接触更多的人,更多“有利可图”的人。所以即便朋友不方便带他们出席,他们也要千方百计厚脸皮进去“混个脸熟”。
对人对事较为势利。因为沉浸在“关系”的逻辑里,重关系的人深谙“阶级”之道。进入某个新圈子,他们会“敏锐”地先问清楚组织成员的上下级关系、权力大小等,然后选择结交、“投靠”的对象。
无心增进个人能力。这是耽于搞关系而失去精力提升个人能力的后果。花大量的时间想怎么接近谁、如何维持关系、进入“上层”圈子……让关系依赖者忽视了自身的实力。确实,在关系中“混”太久,就会习惯于耍嘴皮子,而忘记自己能凭实力解决问题。
太依赖于“关系”的人也许是社会、家庭原因造成的,大人们“以身作则”,孩子“有样学样”;也可能是成长过程中靠一己之力的尝试失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发现“搞关系”能更快地取得成效;还有些人是因为害怕孤独,觉得在“关系”中更安全。
强烈依赖于关系的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但有这种倾向且愿意改变的人依然可以从下面几点来慢慢纠正自己。首先要意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足够优秀,“关系”就会不请自来;其次,把“关系”良性化、积极化,从中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搞小团体、争利益;最后,不论什么圈子,里面的人形形色色,要记得保持底线、人品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