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国家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财务赤字问题。作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具有规模大、扩散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仅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 发展 影响
在爆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并且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已经明显放慢,甚至在部分国家出现了对外贸易量锐减的现象。虽然金融危机对于国际经济走势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其对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则将长期存在,并且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市场问题,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必须重点防范的问题之一。
1、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态势下,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渠道主要表现为:资本项目渠道、市场预期与信心渠道、产业联动效应渠道、经常项目渠道、国际负债渠道等五个方面。如果任何一个渠道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对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现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经常项目渠道、市场预期与信心渠道和产业联动效应渠道进行传导,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缩水,股市暴跌
由于我国尚未完全进入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尚未形成开放的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
1.2出口贸易下滑明显,经济增长放缓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锐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显著放缓。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际贸易规模急剧缩水。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全球贸易正在经历8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我国近几年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发达国家市场消费需求的严重萎缩使得我国出口额下行的压力增大。
1.3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难度增大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投资率居高不下,与消费率均长期偏离正常经济发展水平,这使得国内很多行业如钢铁、纺织、化工电力等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造成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增加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妨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顺利进行,导致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但最主要的威胁是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
2、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策略的转变
从根本原因而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引发具有其必然性,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过快,明显超出了部分国家所能承担的国家债务负担能力,必然会导致相对生产过剩的社会问题,这也客观显示了资本主义当前面临的基本矛盾,也是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本次危机也是资本逐利性以及市场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对于中国来讲,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将明显放慢,但是这个问题只是暂时性的,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我们只有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同时,我国还要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这种长期高储蓄、低消费、出口主导的增长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也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别国影响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我国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影响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发展决策的重要阻碍因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嚴重挫伤了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使中国意识到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再继续,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把低成本、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型经济。按照市场化、股份化、现代化要求,整合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制。
在2010年l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这也标志着实施了两年的反危机政策将结束历史使命。2011年既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的一年,而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无疑是“十二五”期间的核心任务。而在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发展战略中,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指导相关经济工作开展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在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破坏时,我国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化解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靳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模式特点及存在主要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8,(5):62-70.
[2]林毅夫,李永军.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与后危机时代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03,(7):28-35.
[3]潘士远,林毅夫.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主要发展模式的变革与调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3.■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 发展 影响
在爆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并且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已经明显放慢,甚至在部分国家出现了对外贸易量锐减的现象。虽然金融危机对于国际经济走势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其对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则将长期存在,并且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市场问题,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必须重点防范的问题之一。
1、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态势下,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渠道主要表现为:资本项目渠道、市场预期与信心渠道、产业联动效应渠道、经常项目渠道、国际负债渠道等五个方面。如果任何一个渠道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对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现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经常项目渠道、市场预期与信心渠道和产业联动效应渠道进行传导,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缩水,股市暴跌
由于我国尚未完全进入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尚未形成开放的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
1.2出口贸易下滑明显,经济增长放缓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锐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显著放缓。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际贸易规模急剧缩水。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全球贸易正在经历8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我国近几年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发达国家市场消费需求的严重萎缩使得我国出口额下行的压力增大。
1.3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难度增大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投资率居高不下,与消费率均长期偏离正常经济发展水平,这使得国内很多行业如钢铁、纺织、化工电力等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造成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增加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妨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顺利进行,导致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但最主要的威胁是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
2、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策略的转变
从根本原因而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引发具有其必然性,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过快,明显超出了部分国家所能承担的国家债务负担能力,必然会导致相对生产过剩的社会问题,这也客观显示了资本主义当前面临的基本矛盾,也是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本次危机也是资本逐利性以及市场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对于中国来讲,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将明显放慢,但是这个问题只是暂时性的,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我们只有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同时,我国还要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这种长期高储蓄、低消费、出口主导的增长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也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别国影响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我国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影响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发展决策的重要阻碍因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嚴重挫伤了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使中国意识到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再继续,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把低成本、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型经济。按照市场化、股份化、现代化要求,整合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制。
在2010年l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这也标志着实施了两年的反危机政策将结束历史使命。2011年既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的一年,而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无疑是“十二五”期间的核心任务。而在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发展战略中,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指导相关经济工作开展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在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破坏时,我国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化解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靳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模式特点及存在主要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8,(5):62-70.
[2]林毅夫,李永军.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与后危机时代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03,(7):28-35.
[3]潘士远,林毅夫.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主要发展模式的变革与调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