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日:“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日:“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日:“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兄,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絮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参考译文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能再见到楚王。他竭尽才智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虑混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于是前往拜见太卜官郑詹尹,说:“我有些疑惑的事,希望根据先生的占卜来决断。”詹尹于是把蓍草摆放整齐,把龟甲拂拭干净,说:“您有什么指教?”
屈原说:“我是宁愿老老实实,既朴质又忠诚呢,还是忙着迎来送往,周旋应酬,而使自己不会困厄呢?是宁愿铲除茅草,努力耕作呢,还是去游说王公贵人,来谋取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以致危害自身呢,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来苟且偷生呢?是宁愿超尘脱俗,远走高飞,来保全纯真的本性呢,还是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来献媚讨好贵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让自己清清白白呢,还是圆滑谄媚,像脂肪那样油滑、牛皮那样柔顺,来曲意逢迎呢?是宁愿高傲轩昂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平平庸庸如同一只水中的鸭子,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保全自我呢?是宁愿和骏马并驾齐驱呢,还是跟随劣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低头抢食呢?这些到底哪个吉祥,哪个凶险?什么该舍弃,什么该依从?世道浑浊不清:薄薄的蝉翼被认为是重的,千钧重物却被认为是轻的;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却被敲得响如雷鸣;谄谀的小人飞黄腾达,趾高气扬,贤能的人士默无声息,无人知晓。哎,可叹啊!有什么可说的呢,谁知道我的廉洁忠贞?”
詹尹听罢,便放下蓍草,推辞道:“所谓尺有尺的不足,寸有寸的长处;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数有它算不到的事情,神灵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按照您自己的本心,去做符合您心意的事吧。我的龟甲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我国古代有一个东食西宿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意思是说,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附近两家人向她求婚。东边那家的儿子长相丑陋,但家境富裕;西头那户的儿子相貌堂堂,可家境贫寒。做父母的左右为难,不好做决定,就把难题抛给女儿,由她选择:“你自己决定想嫁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一下相应那边的手臂来示意一下,也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两只手臂都露出来。父母惊奇了,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显然,这个姑娘在终身大事上遇到一个两难选择,东西两家各有优点,选择东家有好日子过,可与一个丑男人朝夕相处实在不乐意;选西家吧,有帅哥相伴可又得过苦日子,也心有不甘。殊不知老父老母那里的难题,在姑娘这里却不再是难题,她居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欲东家食,西家宿”!这下她父母恐怕要目瞪口呆了,岂有如此嫁人之理!有谁消受得了你这等“奇葩”!这个姑娘也真说得出口,她的这句话由此成为千古笑柄。“东食西宿”后来成为成语,用来比喻贪婪的人没有操守,唯利是图,企图兼有两利。
这当然只是一个讽刺笑话,或者说是寓言故事。但细读之下确实意味深长,耐人玩味。
人生中总会遇到进退两难,难以抉择的情况。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人又是可以讲理性、明是非、有原则、有操守的。有的选择也许无伤大雅,就好比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无可非议;有的却兹事体大,无异于一道严峻的人生考题,甚至是一块试金石,怎样取舍,何去何从,反映着你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你的人生道路,还可以检验出你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格的高下,品德的优劣,等等。故事中的那个姑娘之所以成为被讽刺的对象,就在于失去了做人的原则,没有了廉耻。相比之下,《聊斋志异》中的美丽能干的菊精黄英姑娘顿时光彩照人,她说:“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
然而,要做一个廉者,并非易事。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为我们面对人生那些紧要的两难选择时如何做出决断,提供了答案,树立了楷模。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卜居》,说说屈原吧。
“卜居”就是占卜自己该怎样处世,何去何从的意思。从标题看,作者当时内心正遭遇困惑迷茫,陷入到巨大的矛盾痛苦之中,以至于要通过占卜来询问吉凶,决定去从。从开头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可知,文童写于其被楚怀王流放汉北之际。屈原此番卜问,与他生平的个人遭际密切相关。屈原本与楚王同宗,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才华出众,忠心耿耿,担任左徒。尽心国事,深受楚怀王信任。在他的辅助之下,楚国出现了一派兴盛的景象。不料正直忠诚的他却遭到嫉贤妒能、争宠献媚的奸臣的谣诼攻击。以致被楚王先是疏远、去职,继而一而再地流放。从此小人当道,朝政混乱,楚国也从此江河目下,日益衰敝。心怀美政理想,始终心系国运的屈原。对此怎能不忧心如焚,痛苦愤懑?伟大的心灵也有苦闷彷徨的时候,而当个人的遭际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关联的时候,这种苦闷彷徨便带有了更深广的内涵、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回顾平生,“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眼下正贬黜江湖,报国无门,前途未卜,我做错了吗?这世道是怎么了?“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多么令人痛苦不堪!多么令人茫然失措!前路漫漫,该往何方?他于是找到太卜郑詹尹,希望一解心中之惑。 第二段是文章主体,全系作者的卜问之辞。集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作者内心似乎被一些问题纠缠折磨很久了。郁积于胸,于是难以抑制地一连用了八个“宁……将……”这种表示两疑的选择句式,列举了八组正反相对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将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是忠贞爱国还是超然世外?是坚持理想还是贪图富贵?是廉洁正直还是奴颜婢膝?是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直言不讳还是苟且偷生?是抗争到底还是随波逐流?是坚守本心还是放弃操守?总而言之,作者在对立铺排中反复追问的就是如何在两种截然对立的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之间做出选择:要么选择高尚要么选择卑鄙,要么选择正义要么选择邪恶,要么选择刚直清正要么选择卑污猥琐;选择前者意味着继续遭受打击,承受苦难甚至危及生命,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富贵安逸,生活无忧。作者似乎陷入了矛盾困惑之中,感到迷茫犹疑,左右为难。“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行文至此,给人一种不知所从,真要借助神明指点迷津的感觉。但是,屈原真的迷惑了吗?
如果说“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之前的八组选择句式确乎是卜问之辞的话,那么其后的几句却无关卜问,不再彷徨,而是一变而为愤怒的质问和声讨了。“世溷浊而不清”,是作者对这个社会一针见血的评语,“蝉翼为重,干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两组意象鲜明、对比强烈的比喻,则揭示了这个浑浊不清的社会阴阳易位、黑白混淆的症结之所在。“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无怪乎“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了。“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如何立身处世,只可叹世道黑暗,价值观错乱颠倒,没有人在乎你的清廉忠贞。有些人读了《离骚》《九歌》等,总以为屈原是个迂腐的书杲子,异想天开,不懂人情世故,像个任性的孩子似的不管不顾,其实他懂,他比许多人更懂,他不但懂,简直看透了,洞若观火!你看,“哫訾栗斯,喔咿儒兑,以事妇人”“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他对那些软骨奴、贱骨头们投机钻营、舐痈吮痔的无耻行径,可谓发奸讁伏,穷形尽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他只是无力回天罢了!懂世故,但不世故,这正是屈原最可宝贵的品格。因此,当我们回看前面那八句看似两疑的卜问之辞时,就会发现:那些两两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判然有别,泾渭分明;那些鲜廉寡耻、卖身求荣却自鸣得意的苟且者,在他的笔下原形毕露,丑态百出;而作者在措辞上,褒贬又是何等强烈,爱憎是多么分明。卜问之中,何弃何取,何去何从,答案已然分晓,昭然若揭。这哪里是什么卜问,分明就是对宵小之徒的无情讽刺,对黑暗世道的愤怒抨击,对坚守正道的自己的有力鞭策。表面上他是问卜于太卜郑詹尹,其实是在问自己,问自己的本心;越是追问,美丑毕现,内心越是澄澈;越是追问,迷雾驱尽,信念越是坚定。因此,作者早已暗设伏笔。寓答于问,结尾太卜郑詹尹“释策而谢”,卜问无果而终已是文势之必然了。“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就是屈原给自己的答案。而太卜郑詹尹只是个“托”而已。
荆楚之地虽有浓厚的巫觋传统,占卜吉凶也是古人的日常习俗,但如前所述,本文中逆势而行的孤独者屈原不是真的要通过占卜确定前程,而只是借用占卜问答的形式展开行文,借此宣泄心中郁积的痛苦忧愤,以表现内心的矛盾冲突罢了(这就是后来的赋作如《赤壁赋》“设为问答,以显己意”的写法)。他是有疑惑,他疑惑的是楚王怎会变得如此昏聩;他也有苦闷,他苦闷的是他所热爱的祖国怎么会让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举步维艰,穷途末路;他是有愤懑,他愤懑的是那些嚣张得意的奸佞之辈怎可把世道搅得如此污浊不堪;他也有迷茫,他迷茫的是楚国的前途命运究竟是吉是凶。至于个人呢,则怀瑾握瑜,顺乎本心,我行我素,决不苟且。这种思想感情和后来《涉江》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以及《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清代刘熙载说:“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所谓“有路可走”,就是朝秦暮楚,东食西宿,就是选择妥协和苟且,而这恰是他深恶痛绝的,他的原则操守怎会容许他这么做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决心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高尚情操斗争到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屈原最后自沉汩罗江,为理想殉道了,他始终以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贵、悲壮的形象,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人生多歧,君往何方?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日:“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日:“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日:“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兄,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絮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参考译文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能再见到楚王。他竭尽才智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虑混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于是前往拜见太卜官郑詹尹,说:“我有些疑惑的事,希望根据先生的占卜来决断。”詹尹于是把蓍草摆放整齐,把龟甲拂拭干净,说:“您有什么指教?”
屈原说:“我是宁愿老老实实,既朴质又忠诚呢,还是忙着迎来送往,周旋应酬,而使自己不会困厄呢?是宁愿铲除茅草,努力耕作呢,还是去游说王公贵人,来谋取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以致危害自身呢,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来苟且偷生呢?是宁愿超尘脱俗,远走高飞,来保全纯真的本性呢,还是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来献媚讨好贵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让自己清清白白呢,还是圆滑谄媚,像脂肪那样油滑、牛皮那样柔顺,来曲意逢迎呢?是宁愿高傲轩昂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平平庸庸如同一只水中的鸭子,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保全自我呢?是宁愿和骏马并驾齐驱呢,还是跟随劣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低头抢食呢?这些到底哪个吉祥,哪个凶险?什么该舍弃,什么该依从?世道浑浊不清:薄薄的蝉翼被认为是重的,千钧重物却被认为是轻的;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却被敲得响如雷鸣;谄谀的小人飞黄腾达,趾高气扬,贤能的人士默无声息,无人知晓。哎,可叹啊!有什么可说的呢,谁知道我的廉洁忠贞?”
詹尹听罢,便放下蓍草,推辞道:“所谓尺有尺的不足,寸有寸的长处;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数有它算不到的事情,神灵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按照您自己的本心,去做符合您心意的事吧。我的龟甲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我国古代有一个东食西宿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意思是说,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附近两家人向她求婚。东边那家的儿子长相丑陋,但家境富裕;西头那户的儿子相貌堂堂,可家境贫寒。做父母的左右为难,不好做决定,就把难题抛给女儿,由她选择:“你自己决定想嫁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一下相应那边的手臂来示意一下,也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两只手臂都露出来。父母惊奇了,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显然,这个姑娘在终身大事上遇到一个两难选择,东西两家各有优点,选择东家有好日子过,可与一个丑男人朝夕相处实在不乐意;选西家吧,有帅哥相伴可又得过苦日子,也心有不甘。殊不知老父老母那里的难题,在姑娘这里却不再是难题,她居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欲东家食,西家宿”!这下她父母恐怕要目瞪口呆了,岂有如此嫁人之理!有谁消受得了你这等“奇葩”!这个姑娘也真说得出口,她的这句话由此成为千古笑柄。“东食西宿”后来成为成语,用来比喻贪婪的人没有操守,唯利是图,企图兼有两利。
这当然只是一个讽刺笑话,或者说是寓言故事。但细读之下确实意味深长,耐人玩味。
人生中总会遇到进退两难,难以抉择的情况。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人又是可以讲理性、明是非、有原则、有操守的。有的选择也许无伤大雅,就好比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无可非议;有的却兹事体大,无异于一道严峻的人生考题,甚至是一块试金石,怎样取舍,何去何从,反映着你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你的人生道路,还可以检验出你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格的高下,品德的优劣,等等。故事中的那个姑娘之所以成为被讽刺的对象,就在于失去了做人的原则,没有了廉耻。相比之下,《聊斋志异》中的美丽能干的菊精黄英姑娘顿时光彩照人,她说:“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
然而,要做一个廉者,并非易事。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为我们面对人生那些紧要的两难选择时如何做出决断,提供了答案,树立了楷模。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卜居》,说说屈原吧。
“卜居”就是占卜自己该怎样处世,何去何从的意思。从标题看,作者当时内心正遭遇困惑迷茫,陷入到巨大的矛盾痛苦之中,以至于要通过占卜来询问吉凶,决定去从。从开头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可知,文童写于其被楚怀王流放汉北之际。屈原此番卜问,与他生平的个人遭际密切相关。屈原本与楚王同宗,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才华出众,忠心耿耿,担任左徒。尽心国事,深受楚怀王信任。在他的辅助之下,楚国出现了一派兴盛的景象。不料正直忠诚的他却遭到嫉贤妒能、争宠献媚的奸臣的谣诼攻击。以致被楚王先是疏远、去职,继而一而再地流放。从此小人当道,朝政混乱,楚国也从此江河目下,日益衰敝。心怀美政理想,始终心系国运的屈原。对此怎能不忧心如焚,痛苦愤懑?伟大的心灵也有苦闷彷徨的时候,而当个人的遭际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关联的时候,这种苦闷彷徨便带有了更深广的内涵、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回顾平生,“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眼下正贬黜江湖,报国无门,前途未卜,我做错了吗?这世道是怎么了?“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多么令人痛苦不堪!多么令人茫然失措!前路漫漫,该往何方?他于是找到太卜郑詹尹,希望一解心中之惑。 第二段是文章主体,全系作者的卜问之辞。集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作者内心似乎被一些问题纠缠折磨很久了。郁积于胸,于是难以抑制地一连用了八个“宁……将……”这种表示两疑的选择句式,列举了八组正反相对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将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是忠贞爱国还是超然世外?是坚持理想还是贪图富贵?是廉洁正直还是奴颜婢膝?是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直言不讳还是苟且偷生?是抗争到底还是随波逐流?是坚守本心还是放弃操守?总而言之,作者在对立铺排中反复追问的就是如何在两种截然对立的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之间做出选择:要么选择高尚要么选择卑鄙,要么选择正义要么选择邪恶,要么选择刚直清正要么选择卑污猥琐;选择前者意味着继续遭受打击,承受苦难甚至危及生命,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富贵安逸,生活无忧。作者似乎陷入了矛盾困惑之中,感到迷茫犹疑,左右为难。“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行文至此,给人一种不知所从,真要借助神明指点迷津的感觉。但是,屈原真的迷惑了吗?
如果说“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之前的八组选择句式确乎是卜问之辞的话,那么其后的几句却无关卜问,不再彷徨,而是一变而为愤怒的质问和声讨了。“世溷浊而不清”,是作者对这个社会一针见血的评语,“蝉翼为重,干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两组意象鲜明、对比强烈的比喻,则揭示了这个浑浊不清的社会阴阳易位、黑白混淆的症结之所在。“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无怪乎“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了。“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如何立身处世,只可叹世道黑暗,价值观错乱颠倒,没有人在乎你的清廉忠贞。有些人读了《离骚》《九歌》等,总以为屈原是个迂腐的书杲子,异想天开,不懂人情世故,像个任性的孩子似的不管不顾,其实他懂,他比许多人更懂,他不但懂,简直看透了,洞若观火!你看,“哫訾栗斯,喔咿儒兑,以事妇人”“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他对那些软骨奴、贱骨头们投机钻营、舐痈吮痔的无耻行径,可谓发奸讁伏,穷形尽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他只是无力回天罢了!懂世故,但不世故,这正是屈原最可宝贵的品格。因此,当我们回看前面那八句看似两疑的卜问之辞时,就会发现:那些两两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判然有别,泾渭分明;那些鲜廉寡耻、卖身求荣却自鸣得意的苟且者,在他的笔下原形毕露,丑态百出;而作者在措辞上,褒贬又是何等强烈,爱憎是多么分明。卜问之中,何弃何取,何去何从,答案已然分晓,昭然若揭。这哪里是什么卜问,分明就是对宵小之徒的无情讽刺,对黑暗世道的愤怒抨击,对坚守正道的自己的有力鞭策。表面上他是问卜于太卜郑詹尹,其实是在问自己,问自己的本心;越是追问,美丑毕现,内心越是澄澈;越是追问,迷雾驱尽,信念越是坚定。因此,作者早已暗设伏笔。寓答于问,结尾太卜郑詹尹“释策而谢”,卜问无果而终已是文势之必然了。“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就是屈原给自己的答案。而太卜郑詹尹只是个“托”而已。
荆楚之地虽有浓厚的巫觋传统,占卜吉凶也是古人的日常习俗,但如前所述,本文中逆势而行的孤独者屈原不是真的要通过占卜确定前程,而只是借用占卜问答的形式展开行文,借此宣泄心中郁积的痛苦忧愤,以表现内心的矛盾冲突罢了(这就是后来的赋作如《赤壁赋》“设为问答,以显己意”的写法)。他是有疑惑,他疑惑的是楚王怎会变得如此昏聩;他也有苦闷,他苦闷的是他所热爱的祖国怎么会让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举步维艰,穷途末路;他是有愤懑,他愤懑的是那些嚣张得意的奸佞之辈怎可把世道搅得如此污浊不堪;他也有迷茫,他迷茫的是楚国的前途命运究竟是吉是凶。至于个人呢,则怀瑾握瑜,顺乎本心,我行我素,决不苟且。这种思想感情和后来《涉江》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以及《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清代刘熙载说:“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所谓“有路可走”,就是朝秦暮楚,东食西宿,就是选择妥协和苟且,而这恰是他深恶痛绝的,他的原则操守怎会容许他这么做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决心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高尚情操斗争到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屈原最后自沉汩罗江,为理想殉道了,他始终以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贵、悲壮的形象,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人生多歧,君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