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活动课教学能较好地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怎样有效地进行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本人实践教学中,对此作了不懈的探索与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体会与收获。
1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是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1 主体性原则
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1.2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开展历史活动课,只有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只有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只有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3 实践性原则
在设计活动课时只有创设让学生大胆地动口、动手、动脑、社交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让学生尝试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如,实践研究中,组织开展历史文物的仿制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实践性活动原则。
1.4 开放性原则
活动课的内容和场所应当是开放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宽和深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把活动的时间向课外延伸,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5 综合性原则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此,历史活动课必然带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借助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劳技、美术、音乐的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机。
2 将学科常规课程与活动课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保障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进行科学的引导,不能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诸如激进式的“革命”,包办式的“研究”、陷阱式的“问题”、纯想像式的“讨论”, 以形成“史由证来”的“求实”、“求真”的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再次,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多鼓励学生。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但却闪烁着创造性火花的一得之见。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最后,教师在活动中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历史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3 按按以下几个环节操作,是历史活动课顺利展开的前提
3.1 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目标
制定活动目标是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基础。活动目标设计要有历史历史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要从三个维度去思考,要明确基本技能、学习方法的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2 确定合作小组
学生合理分组是开展活动课的有效保障。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尽量保证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避免部分组员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每个组员的具体责任,让学生各司其职。
3.3 资料搜集
学生分组后,就进入资料搜集阶段,搜集资料是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自己发现,教师只做一些策略上和宏观上的指导,如,提供给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帮助他们正确筛选材料,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 活动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展示是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的核心。成果展示可有多种形式,让每组推出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也可让学生自由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3.5 活动的评价与总结
活动的评价与总结是活动课中重要的内容。在评价与总结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在某一方面获得发展和进步就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信心不足的学生更要给予鼓励,重在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等;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
4 結束语
总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记忆,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以上几点是本人一年来对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所作探索的认识及体会收获。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辉.历史研究性学习论[M].北京: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活动课教学能较好地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怎样有效地进行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本人实践教学中,对此作了不懈的探索与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体会与收获。
1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是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1 主体性原则
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1.2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开展历史活动课,只有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只有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只有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3 实践性原则
在设计活动课时只有创设让学生大胆地动口、动手、动脑、社交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让学生尝试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如,实践研究中,组织开展历史文物的仿制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实践性活动原则。
1.4 开放性原则
活动课的内容和场所应当是开放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宽和深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把活动的时间向课外延伸,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5 综合性原则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此,历史活动课必然带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借助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劳技、美术、音乐的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机。
2 将学科常规课程与活动课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保障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进行科学的引导,不能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诸如激进式的“革命”,包办式的“研究”、陷阱式的“问题”、纯想像式的“讨论”, 以形成“史由证来”的“求实”、“求真”的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再次,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多鼓励学生。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但却闪烁着创造性火花的一得之见。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最后,教师在活动中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历史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3 按按以下几个环节操作,是历史活动课顺利展开的前提
3.1 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目标
制定活动目标是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基础。活动目标设计要有历史历史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要从三个维度去思考,要明确基本技能、学习方法的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2 确定合作小组
学生合理分组是开展活动课的有效保障。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尽量保证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避免部分组员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每个组员的具体责任,让学生各司其职。
3.3 资料搜集
学生分组后,就进入资料搜集阶段,搜集资料是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自己发现,教师只做一些策略上和宏观上的指导,如,提供给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帮助他们正确筛选材料,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 活动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展示是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的核心。成果展示可有多种形式,让每组推出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也可让学生自由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3.5 活动的评价与总结
活动的评价与总结是活动课中重要的内容。在评价与总结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在某一方面获得发展和进步就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信心不足的学生更要给予鼓励,重在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等;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
4 結束语
总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记忆,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以上几点是本人一年来对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所作探索的认识及体会收获。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辉.历史研究性学习论[M].北京: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