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历史转变的新起点——基于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j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核心是变,而变的关键是导向与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新思维、新方式推动构建新区域关系和秩序的成功范例有两个:一是欧盟,二是东盟。东北亚新地区关系和秩序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突变并不现实,且没有一方能够单独改变现状。因此,东北亚需要寻求符合本地区情况、符合新时代大趋势的变革之路。东北亚以构建长久和平与合作发展为目标,为此需要让基于区域共生和区域共利认知的合作进程可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认知理念,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是近代东北亚关系和秩序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变。在东北亚,由于复杂的政治生态,促进一种公共的价值观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命运共同体构建是集大家之慧、靠大家之力,中国既是倡议者,也是行动者。
其他文献
2020年4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全球治理研究室、《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国际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疫情后的世界秩序"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发言。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合作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权宜性合作向着国际机制理论转向,或称"国际政治经济学转向"。第二次转向是共同体合作概念的"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第三次转向更多地发生在非西方国际关系学界,不妨称为"跨文化转向",其本质上是适应多元一体、伦理本位的国际体系。20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积累特别是由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性大暴发所进一步加剧的人类"大危机"意识,对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需要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向东看""向外看",在多文明包
以技术为主要解释变量,可以从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互动的角度分析技术与霸权兴衰之间的关系。市场寻求财富,国家寻求权力。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存在矛盾互动,既有张力也有统一。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出现于两种情况:其一,技术周期更迭且新技术研发滞后。其二,霸权国比较权力优势下降,安全威胁感上升。为了护持霸权,主导国会基于国家逻辑"校正"市场逻辑。然而,"天平重心"偏向哪种逻辑并不必然决定霸权兴衰的结果。未来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各国会更加强调加强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带来诸多新挑战,
东盟成立50多年来成功维护了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长期和平、构建了有弹性的地区安全生态,但现有研究均无法充分解释东盟成功的原因及其安全实践背后的行为逻辑。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在安全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源于其实体主义思维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与安全关系性之间的张力。要理解和解释东盟安全实践,需要运用关系主义思维、破解安全认识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基于世界政治关系理论关于共在存在、关系性身份和关系理性的基本假设,关系性安全认为,以维系共在关系和追求共享利益为导向的关系性身份确认过程,是实现本体安全与物理安全相统一的可持续安全
费孝通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性提出了“礼治秩序”的命题。作者在保留费孝通“礼治秩序”内核的同时对礼的概念外延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将礼治引入政治秩序理论。在礼治秩序下,当礼制符合礼义时,所有社会成员应当主动服从礼制。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殷周之变”使中国在经历了殷代神本的自然宗教后走向了西周人本主义的礼治,由此与欧洲、中东和印度在一神教或伦理宗教背景下生长起来的法治形成了文明的分岔。由于西周礼治的出现先于秦代现代国家的出现,现代国家在秦代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受到礼治的约束,从而实现了不同政
与其说修昔底德例解了国际政治的结构现实主义,不如说修昔底德的权力理论建构了一种“必要性”现实主义。作者借助同时代文本和古代注疏细读修昔底德对城邦国家权力互动的记载,重构其权力理论。史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决策(斯巴达宣战和雅典发展帝国主义)都是围绕“必要性”展开的行动场景,结构上都具有困境、恐惧和主动决策三个要素。决策是困境与恐惧的产物。静态的必要性场景通过一定法则组成场景序列,展示权力的动态互动过程。必要性场景及其序列即修昔底德的权力理论;根据场景核心要素,修昔底德的权力理论是一种关于必要性的现实主义。相较于
20世纪70—90年代,霸权稳定论是学界关于全球治理结构的代表性理论,其认为由一个霸权国家提供全球公共品、主导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才能形成稳定的全球体系。尽管霸权稳定论的相关学术讨论已经式微,但霸权稳定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讨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局势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超级全球化”已难以为继,全球治理的失序状态还在凸显,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与“三足鼎立”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不匹配的体现,但也预示着创新驱动、区块格局的“新全球化”时代即将开启。解决全球失序问题,应该遵循改革全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海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和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大流行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政治经济影响”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2020年11月6—8日,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20年会暨第8届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围绕“开放合作命运与共”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合国议程的跨领域整合与扩大趋势增强,形成一类具有联合国特色的跨领域、综合性全球大议程,如《21世纪议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种“大议程化”现象是全球不同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其中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显著,一个由会员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及全球非政府行为体共同组成的议程推动联盟是“大议程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大议程化”在促成最为广泛认同的全球主流价值原则和包容性的全球合作框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议程化”自身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和困境,包括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投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