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行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驾驶员需要培养自身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体魄,加强自我认知等多种方式来提升驾驶员情绪能力,乐观积极应对问题,确保行车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素质;行车安全;影响及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6年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12846件,表明我国每天都有583起交通事故发生,每年造成伤亡超过22万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在发生的案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占了一定比例,其中心理素质作为人为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交通事故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驾驶员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选择较优的方式应对。如果心理素质较差,就容易手忙脚乱,增加事故风险机率。因此本文从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出发,研究如何有效的提升驾驶员心理素质水平。
1 驾驶员心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1.1 疲劳驾驶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行车安全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不得连续驾驶4个小时或者连续驾车4个小时休息时间小于20分钟。长时间连续驾车,造成疲劳驾驶,相关数据显示,因疲劳驾驶造成的机动车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20%左右。疲劳驾驶情况出现以后,会对驾驶员心理产生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长时间驾驶需要驾驶员集中精神面对突发情况,长时间的神经紧绷,会给驾驶员带来紧张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就会形成心理压力。疲劳驾驶造成的心理压力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以下影响:
(1)产生疲倦感,对于外界环境的观察能力下降,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快速的针对外界外景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而无法处置突发情况;(2)产生烦躁心理,长时间在密闭空间工作,会使心情烦躁,情绪低落,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1.2 多变情况造成驾驶员心理波动影响行车安全
众所周知,在驾驶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景色、不同的乘客和不同的駕驶员。面对不同的人或景,会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在驾驶过程中,遇到机动车快速变道超速,很多驾驶员都会破口大骂,这一常态也表明,遇到违规驾驶或者素质较差的驾驶员时,相邻的驾驶员会出现焦躁、激动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造成应急行为,增加事故发生机率。多变的情况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别:一种是自然原因,如驾驶过程中遇到刮风下雨等情况,这种环境导致可视度降低,驾驶员心情较为沉重,低落;第二种是人为因素,如遇到交通事故,车内人员的吵闹等,造成驾驶员心情急躁或者恐惧心理;第三种是道路等设备原因,如遇到汽车抛锚、道路颠簸等情况,在较差道路行驶时,驾驶员关注车辆刮擦或者道路沟壑,产生紧张心理,若道路平稳,景色单调就会产生催眠效果。
1.3 个人素质影响影响行车安全
驾驶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其个人的心理素质情况对于行车安全有着直接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个人空间感知能力差,在启动或者停车的过程中,就会降低操作准确性,而产生内心焦虑,诱发紧张情绪,影响行车安全。有一部分驾驶员喜欢秀技术,秀技术时就会越过一些红线,违反交通规则,寻求刺激感觉,长时间让处于亢奋状态。还有一部分,带病上路,在了解违章危害的情况下,如没有驾驶证、超速行驶等,依然心存侥幸心理,违章作业。违章作业在遇到交通管制和督察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如加速逃窜、违规变道等,影响了行车安全。
1.4 社会因素造成心理波动影响行车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思想冲击。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生活中,朋友、亲戚以及同事关注你挣了多少钱,不会关注你为单位做了多少贡献或者为国家有哪些帮助,只看钱不看工作的情况,让驾驶员对于自身职业产生波动,而这种心理波动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身心俱疲以及焦虑等情况。经济、家庭的压力给驾驶员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无法集中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而机动车驾驶恰恰是一个需要精力集中的工作,矛盾体的产生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分神,为行车安全带来影响。
2 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不仅仅需要个人做出改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够有效提升驾驶员心理素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驾驶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水平。
2.1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去除驾驶恶习
驾驶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有效的去除驾驶员的恶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需要从点滴做起,单位要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面对任何情况,要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人员伤亡。同时,要激发驾驶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让驾驶员“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明确驾驶责任,爱岗敬业,做好分内之事。增强驾驶员法律意识,单位和法院、事务所进行合作,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结合实际案例,让驾驶员了解违规、违章为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危害,让驾驶员从内心树立对法规的敬畏,坚持文明行车。
2.2 健康体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上文的陈述中,负面情绪的积累,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反应速度。反应速度除了受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也和驾驶员的身体状态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驾驶员身体健康,来保证驾驶员一个良好的体魄、增强身体抗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单位应该定期对驾驶员进行体检或者体测,记录驾驶员的身体状态,如发现心脏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病症,及早安排应对措施,合理调度安排人力资源,将危险病症的驾驶员调换至其他岗位;(2)做好体能训练,驾驶员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制定驾驶员体能训练计划,按照训练计划提高驾驶员队伍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提高驾驶员反应速度,有效改善驾驶员疲劳情况,保证驾驶员精力充沛。 2.3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在驾驶员的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员,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果一个有着良好积极心态的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够有着积极态度应对问题。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情况,要找到心理调节方式,如通过唱歌、旅游等缓解工作产生的压力,将负面情绪有效的释放出来。
另外,提高应对各种复杂情境的能力,提高个人承受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坚定,顽强,冷静,果断,聪明的性格。在工作过程中,不让情绪所左右,不被外物所分心,外界情况的变化,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2.4 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工作压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对于驾驶员的心理压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单位和员工之间,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员工需求,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驾驶员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在员工和员工之间,应该多多交流与沟通,增强员工之间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在团队建设中,解除工作上的困惑,通过交流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来面对突发情况。
2.5 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全心理
经济水平的提高,攀比行为越来越严重。驾驶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岗位职责,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形成很多不良习惯。有些人心胸狭隘,个人主义,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的调整。因此,驾驶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意志力,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从前后的大局和思路出发,要不断增强自我指导和道德评价能力,消除心理反叛,对国家和人民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真正实现“驾驭”的目标。
2.6 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心理知识
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安全驾驶有着重要影响。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阻止事故的发生。如果形成了坏的习惯,就会阻碍好习惯的形成,难以消除。如驾驶员驾驶过程中,习惯性看手机,这种不良习惯会分散注意力,引发车祸。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驾驶员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不断学习车辆知识,将知识储备作为习惯,将遵守交规作为一种习惯,最后将好的习惯养成成为一种习惯,保证行车安全。
3 结语
总之,人的心理特征变化都是随着外界环境以及人的心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对驾驶员而言,持有健康的心理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部分驾驶员存在一些特殊心理,比如超速抢时间、爱超车和抢占车道等不良行为往往引发的交通事故比较多,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驾驶员要引起高度重视。当然,健康心理知识需要靠自身培养和总结,首先要掌握并学习好基本技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让安全扎根于自己的心里,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障安全行车和驾驶法律法规。
从本文论述中,健康心理知识需要做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提升心理健康,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槟,周军.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安全生产,2015(7):33-34.
[2]张胜.浅析驾驶员心理变化与行车安全的关系[J].科技与生活,2010(13):206-206.
[3]刘志怀.新时期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浅析及对策-以赣州公交驾驶员为例[J].人民公交,2018(02):76-78.
[4]杨超群.心理素质对公交驾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人民公交,2016(06):72-72.
[5]曹恒卫.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与安全行车的相关性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07):102-102.
[6]孙龙,马艺丹,常若松.自评的驾驶能力与危险类型对年轻新手危险知觉的影响[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01):228-232.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素质;行车安全;影响及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6年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12846件,表明我国每天都有583起交通事故发生,每年造成伤亡超过22万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在发生的案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占了一定比例,其中心理素质作为人为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交通事故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驾驶员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选择较优的方式应对。如果心理素质较差,就容易手忙脚乱,增加事故风险机率。因此本文从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出发,研究如何有效的提升驾驶员心理素质水平。
1 驾驶员心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1.1 疲劳驾驶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行车安全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不得连续驾驶4个小时或者连续驾车4个小时休息时间小于20分钟。长时间连续驾车,造成疲劳驾驶,相关数据显示,因疲劳驾驶造成的机动车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20%左右。疲劳驾驶情况出现以后,会对驾驶员心理产生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长时间驾驶需要驾驶员集中精神面对突发情况,长时间的神经紧绷,会给驾驶员带来紧张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就会形成心理压力。疲劳驾驶造成的心理压力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以下影响:
(1)产生疲倦感,对于外界环境的观察能力下降,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快速的针对外界外景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而无法处置突发情况;(2)产生烦躁心理,长时间在密闭空间工作,会使心情烦躁,情绪低落,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1.2 多变情况造成驾驶员心理波动影响行车安全
众所周知,在驾驶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景色、不同的乘客和不同的駕驶员。面对不同的人或景,会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在驾驶过程中,遇到机动车快速变道超速,很多驾驶员都会破口大骂,这一常态也表明,遇到违规驾驶或者素质较差的驾驶员时,相邻的驾驶员会出现焦躁、激动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造成应急行为,增加事故发生机率。多变的情况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别:一种是自然原因,如驾驶过程中遇到刮风下雨等情况,这种环境导致可视度降低,驾驶员心情较为沉重,低落;第二种是人为因素,如遇到交通事故,车内人员的吵闹等,造成驾驶员心情急躁或者恐惧心理;第三种是道路等设备原因,如遇到汽车抛锚、道路颠簸等情况,在较差道路行驶时,驾驶员关注车辆刮擦或者道路沟壑,产生紧张心理,若道路平稳,景色单调就会产生催眠效果。
1.3 个人素质影响影响行车安全
驾驶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其个人的心理素质情况对于行车安全有着直接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个人空间感知能力差,在启动或者停车的过程中,就会降低操作准确性,而产生内心焦虑,诱发紧张情绪,影响行车安全。有一部分驾驶员喜欢秀技术,秀技术时就会越过一些红线,违反交通规则,寻求刺激感觉,长时间让处于亢奋状态。还有一部分,带病上路,在了解违章危害的情况下,如没有驾驶证、超速行驶等,依然心存侥幸心理,违章作业。违章作业在遇到交通管制和督察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如加速逃窜、违规变道等,影响了行车安全。
1.4 社会因素造成心理波动影响行车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思想冲击。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生活中,朋友、亲戚以及同事关注你挣了多少钱,不会关注你为单位做了多少贡献或者为国家有哪些帮助,只看钱不看工作的情况,让驾驶员对于自身职业产生波动,而这种心理波动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身心俱疲以及焦虑等情况。经济、家庭的压力给驾驶员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无法集中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而机动车驾驶恰恰是一个需要精力集中的工作,矛盾体的产生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分神,为行车安全带来影响。
2 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不仅仅需要个人做出改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够有效提升驾驶员心理素质。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驾驶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水平。
2.1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去除驾驶恶习
驾驶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有效的去除驾驶员的恶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需要从点滴做起,单位要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面对任何情况,要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人员伤亡。同时,要激发驾驶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让驾驶员“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明确驾驶责任,爱岗敬业,做好分内之事。增强驾驶员法律意识,单位和法院、事务所进行合作,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结合实际案例,让驾驶员了解违规、违章为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危害,让驾驶员从内心树立对法规的敬畏,坚持文明行车。
2.2 健康体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上文的陈述中,负面情绪的积累,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反应速度。反应速度除了受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也和驾驶员的身体状态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驾驶员身体健康,来保证驾驶员一个良好的体魄、增强身体抗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单位应该定期对驾驶员进行体检或者体测,记录驾驶员的身体状态,如发现心脏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病症,及早安排应对措施,合理调度安排人力资源,将危险病症的驾驶员调换至其他岗位;(2)做好体能训练,驾驶员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制定驾驶员体能训练计划,按照训练计划提高驾驶员队伍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提高驾驶员反应速度,有效改善驾驶员疲劳情况,保证驾驶员精力充沛。 2.3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在驾驶员的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员,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果一个有着良好积极心态的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够有着积极态度应对问题。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情况,要找到心理调节方式,如通过唱歌、旅游等缓解工作产生的压力,将负面情绪有效的释放出来。
另外,提高应对各种复杂情境的能力,提高个人承受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坚定,顽强,冷静,果断,聪明的性格。在工作过程中,不让情绪所左右,不被外物所分心,外界情况的变化,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2.4 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工作压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对于驾驶员的心理压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单位和员工之间,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员工需求,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驾驶员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在员工和员工之间,应该多多交流与沟通,增强员工之间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在团队建设中,解除工作上的困惑,通过交流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来面对突发情况。
2.5 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全心理
经济水平的提高,攀比行为越来越严重。驾驶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岗位职责,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形成很多不良习惯。有些人心胸狭隘,个人主义,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的调整。因此,驾驶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意志力,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从前后的大局和思路出发,要不断增强自我指导和道德评价能力,消除心理反叛,对国家和人民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真正实现“驾驭”的目标。
2.6 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心理知识
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安全驾驶有着重要影响。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阻止事故的发生。如果形成了坏的习惯,就会阻碍好习惯的形成,难以消除。如驾驶员驾驶过程中,习惯性看手机,这种不良习惯会分散注意力,引发车祸。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驾驶员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不断学习车辆知识,将知识储备作为习惯,将遵守交规作为一种习惯,最后将好的习惯养成成为一种习惯,保证行车安全。
3 结语
总之,人的心理特征变化都是随着外界环境以及人的心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对驾驶员而言,持有健康的心理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部分驾驶员存在一些特殊心理,比如超速抢时间、爱超车和抢占车道等不良行为往往引发的交通事故比较多,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驾驶员要引起高度重视。当然,健康心理知识需要靠自身培养和总结,首先要掌握并学习好基本技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让安全扎根于自己的心里,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障安全行车和驾驶法律法规。
从本文论述中,健康心理知识需要做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提升心理健康,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槟,周军.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安全生产,2015(7):33-34.
[2]张胜.浅析驾驶员心理变化与行车安全的关系[J].科技与生活,2010(13):206-206.
[3]刘志怀.新时期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浅析及对策-以赣州公交驾驶员为例[J].人民公交,2018(02):76-78.
[4]杨超群.心理素质对公交驾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人民公交,2016(06):72-72.
[5]曹恒卫.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与安全行车的相关性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07):102-102.
[6]孙龙,马艺丹,常若松.自评的驾驶能力与危险类型对年轻新手危险知觉的影响[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01):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