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胜坨油田存在边底水活跃、油稠、含水高,受油稠影响,油井产能低;受油水流度比大的影响,水驱开发效率低,采出程度低12.3%;由于整个胜二三地面井网密度大,蒸汽吞吐开采无法正常实施,为此试验应用自扩散降粘开采技术。选取胜3-斜553井进行实验,实施后日增油5.5t/d,累增油665t。达到了很好的开发效果,同时为胜二三区的增油上产工艺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提高采油速度的目的。
关键词:油稠 含水 产能 井网密度 降粘 采收率
1 油藏概况及开采现状
1.1油藏概况
胜二三区含油面积×27.4km2,地质储量3093×104t,主要目的层东一、二段,油藏埋深1320-1560m,地层胶结疏松,易出砂,储层为高孔高渗、常温常压、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层状常规稠油油藏。
1.2开采现状
目前开油井298口,平均单井日油3.0t/d,含水94.3%,累计采油量355.5×104t,采出程度12.3%。注水井13口,日注水平631 m3,累计注水252.8m3,累计注采比0.71。胜二三区原油粘度2122-27292mPa.s,受油稠影响,油井产能低3.0t;受油水流度比大的影响,水驱开发效率低,采出程度低12.3%;由于该区块井网密度大,蒸汽吞吐开采受到限制,为此试验应用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开采技术。
2、技术原理
强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PE),利用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与原油接触后,通过扩散与渗透作用,体系分子吸附于原油表面,并有部分原油溶于体系当中,使得体系水溶液与原油具有“互溶特性”,增加油水界面粘滞力。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强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PE)可提高驱油效率30%以上。
3、体系降粘效果评价
3.1体系浓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体系浓度为400mg/L时,可使粘度为9280~74240mPa·s的不同区块原油降至为176~290mPa·s。
体系浓度为400mg/L时,可使粘度为9280~74240mPa·s的不同区块原油降至为176~290mPa·s。
3.2矿化度对体系降粘效果的影响
矿化度对降粘效果没有影响。
3.3驱替效率评价
4、选井实验
胜3-斜553井2011.11月防砂注汽投产,初期日液24.8t,日油9.7t,含水60.7%,动液面763m。2012.4.19日日液2.3t,日油1.4t,含水36%,动液面883m,原油粘度10489mPa·s。2012年4月26日进行自扩散降粘剂室内试验,表明:50℃时水溶性自扩散体系用量400ppm时,原油粘度降至200mPa·s以下。
5、实施效果
2012.5月反挤600ppm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剂共600m3,泵压0-10MPa,排量125-153L/min。措施后日增油5.5t/d,目前日液13.5t、日油6.2t、含水53.4%,累增油665t。下步将在此区块选择井组进行驱替试验。
6、下步建议
针对胜二三区原油粘度高、采出程度低、地面密度大从而无法实施热采的现状,选取坨28块,该块属高孔高渗油藏,2002年底转注水开发,原油粘度2257-4338mpa.s,受油稠的影响,水驱开发效果不理想,开发上表现:油井产能低,平均单井日产油2.8吨;区块采出程度低,只有9.7%;综合含水高,已达89.2%,实施自扩散降粘优选4个井组,攻关稠油低效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关键词:油稠 含水 产能 井网密度 降粘 采收率
1 油藏概况及开采现状
1.1油藏概况
胜二三区含油面积×27.4km2,地质储量3093×104t,主要目的层东一、二段,油藏埋深1320-1560m,地层胶结疏松,易出砂,储层为高孔高渗、常温常压、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层状常规稠油油藏。
1.2开采现状
目前开油井298口,平均单井日油3.0t/d,含水94.3%,累计采油量355.5×104t,采出程度12.3%。注水井13口,日注水平631 m3,累计注水252.8m3,累计注采比0.71。胜二三区原油粘度2122-27292mPa.s,受油稠影响,油井产能低3.0t;受油水流度比大的影响,水驱开发效率低,采出程度低12.3%;由于该区块井网密度大,蒸汽吞吐开采受到限制,为此试验应用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开采技术。
2、技术原理
强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PE),利用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与原油接触后,通过扩散与渗透作用,体系分子吸附于原油表面,并有部分原油溶于体系当中,使得体系水溶液与原油具有“互溶特性”,增加油水界面粘滞力。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强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PE)可提高驱油效率30%以上。
3、体系降粘效果评价
3.1体系浓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体系浓度为400mg/L时,可使粘度为9280~74240mPa·s的不同区块原油降至为176~290mPa·s。
体系浓度为400mg/L时,可使粘度为9280~74240mPa·s的不同区块原油降至为176~290mPa·s。
3.2矿化度对体系降粘效果的影响
矿化度对降粘效果没有影响。
3.3驱替效率评价
4、选井实验
胜3-斜553井2011.11月防砂注汽投产,初期日液24.8t,日油9.7t,含水60.7%,动液面763m。2012.4.19日日液2.3t,日油1.4t,含水36%,动液面883m,原油粘度10489mPa·s。2012年4月26日进行自扩散降粘剂室内试验,表明:50℃时水溶性自扩散体系用量400ppm时,原油粘度降至200mPa·s以下。
5、实施效果
2012.5月反挤600ppm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剂共600m3,泵压0-10MPa,排量125-153L/min。措施后日增油5.5t/d,目前日液13.5t、日油6.2t、含水53.4%,累增油665t。下步将在此区块选择井组进行驱替试验。
6、下步建议
针对胜二三区原油粘度高、采出程度低、地面密度大从而无法实施热采的现状,选取坨28块,该块属高孔高渗油藏,2002年底转注水开发,原油粘度2257-4338mpa.s,受油稠的影响,水驱开发效果不理想,开发上表现:油井产能低,平均单井日产油2.8吨;区块采出程度低,只有9.7%;综合含水高,已达89.2%,实施自扩散降粘优选4个井组,攻关稠油低效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