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M技术被视作建筑行业继CAD之后的“二次革命”,目前已经在我国部分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其优势表现突出,但根据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还存在一些难以在短期内克服的阻碍因素。
一、技术方法方面
(一)工作流程制约。我国的造价工作包括招投标造价、施工阶段预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更、工程款支付以及竣工结算等一系列内容,项目各阶段均需要项目的造价工作,如策划规划期的估算、初步设计期的概算、施工图设计期的预算等。目前我国应用BIM的工作方法是依靠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利用相关软件建造模型以及创建相应管线、暖通等内容,利用模型计算工程量再应用到各个方面,以减少造价人员的工作量,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浪费的目的。然而,这一工作流程要求造价人员早期介入设计过程,结合清单计价规则与设计人员一起赋予构件一定的信息,这在我国目前的建筑领域还难以做到。在应用BIM的过程中,施工图预算需要依据深化设计文件的模型进行创建,从而借助计算机自动生成项目清单及完成组价过程,这就需要造价人员对设计人员提供的BIM模型进行反复的校验,防止出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这一过程无疑会消耗造价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消弱了BIM的应用优势。
(二)BIM软件与造价软件信息“不对称”。现有的造价软件与BIM软件中对于各构件信息的要求不同,使得不同软件中模型存在差异。在造价软件如广联达、鲁班等软件中,模型的创建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同时根据施工部件、施工工艺等不同,按照我国清单计算规范扣减、增加有关工程量,而BIM软件中并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也不会按照材料、工艺对构件进行分类。如玻璃幕墙在造价软件中定义为面,只需计算面积,在BIM软件中却是独立的构件,若进行算量,会得出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用量。造价人员利用BIM模型的信息编制造价,首先要对模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以适应工程项目不同进度对造价信息细化程度的要求。如果想實现BIM模型与造价模型的交互问题,需要考虑到模型创建过程中的这些差异。
(三)知识产权问题。BIM的最大特点就是模型信息的交互使用以及上下游传递,然而这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为满足BIM应用,设计人员建模时需要大量的信息搭建与确认模型。BIM模型创建完毕后包含大量信息,然而若在整个项目中连续使用这一模型以及相关信息,那么其他各方应该如何获得模型并在什么阶段、范围、条件下使用,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若各方均使用BIM模型,那么设计变更过程中的模型操作与维护由谁负责以及成本如何界定;项目完工后,作为资料备档的模型,其最终归属权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BIM无法做到在项目各阶段形成链条,从而促进其使用推广。
二、组织管理方面
(一)人才问题。BIM需要利用技术得以实现,有关软件的熟练使用、数据库的构建、建筑知识等方面均需要相关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BIM技术的使用。根据目前各大招聘网站上数据资料统计发现,我国在BIM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但是技术方面的专精无法保证他们在建筑业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缺乏人才使得BIM在造价过程中的应用无法真正实施,造价人员不仅要技艺娴熟、知识储备丰富,同时对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多专业、多技能的要求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为BIM推广带来挑战。
(二)协同能力。协同能力可定义为“实施和管理集成式项目的多专业团队各方之间合作关系的能力”。随着BIM的应用,协同能力也受到了关注。BIM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理念以及工具,实现了项目的三维设计,并且模型可以作为其物理与功能特性的强大数据库。然而,BIM有关软件的局限性,使得项目各方在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平台上重复输入数据,造成了资源、信息的浪费。根据实际调查显示,BIM在协同能力方面的缺陷在BIM应用的影响因素中所占权重为41%,因而要全面推广BIM技术在造价行业的应用水平,优化和晚上其协同能力至关重要。
(三)成本问题。如果将BIM应用于项目造价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硬件、软件条件得以满足。公司会根据项目情况及自身财务能力确定硬件标准,但为了满足基本软件应用情况,就目前而言,CPU、硬件等基本构件合计约为六千元,如果是要求更高的项目,构件配置的总额将会达到一万元。且这些软件、硬件投入同工业产品固定成本投入不同,无法作为总造价的一部分,即大部分企业成本自付,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出于成本考虑,大部分项目除非业主要求,施工方一般不会主动应用BIM。相比而言,造价过程中设计院、企业利用传统造价软件在硬件投入方面成本会低得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会在造价过程中实施BIM技术。
BIM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应该由静态造价管理向动态发展,而这需要国家从上至下的政策、标准支持以及建筑业内整体的改革以及项目各方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造价管理中BIM的完全应用,从而保证在项目发展各阶段为有关各方带来更多效益。
一、技术方法方面
(一)工作流程制约。我国的造价工作包括招投标造价、施工阶段预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更、工程款支付以及竣工结算等一系列内容,项目各阶段均需要项目的造价工作,如策划规划期的估算、初步设计期的概算、施工图设计期的预算等。目前我国应用BIM的工作方法是依靠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利用相关软件建造模型以及创建相应管线、暖通等内容,利用模型计算工程量再应用到各个方面,以减少造价人员的工作量,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浪费的目的。然而,这一工作流程要求造价人员早期介入设计过程,结合清单计价规则与设计人员一起赋予构件一定的信息,这在我国目前的建筑领域还难以做到。在应用BIM的过程中,施工图预算需要依据深化设计文件的模型进行创建,从而借助计算机自动生成项目清单及完成组价过程,这就需要造价人员对设计人员提供的BIM模型进行反复的校验,防止出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这一过程无疑会消耗造价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消弱了BIM的应用优势。
(二)BIM软件与造价软件信息“不对称”。现有的造价软件与BIM软件中对于各构件信息的要求不同,使得不同软件中模型存在差异。在造价软件如广联达、鲁班等软件中,模型的创建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同时根据施工部件、施工工艺等不同,按照我国清单计算规范扣减、增加有关工程量,而BIM软件中并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也不会按照材料、工艺对构件进行分类。如玻璃幕墙在造价软件中定义为面,只需计算面积,在BIM软件中却是独立的构件,若进行算量,会得出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用量。造价人员利用BIM模型的信息编制造价,首先要对模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以适应工程项目不同进度对造价信息细化程度的要求。如果想實现BIM模型与造价模型的交互问题,需要考虑到模型创建过程中的这些差异。
(三)知识产权问题。BIM的最大特点就是模型信息的交互使用以及上下游传递,然而这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为满足BIM应用,设计人员建模时需要大量的信息搭建与确认模型。BIM模型创建完毕后包含大量信息,然而若在整个项目中连续使用这一模型以及相关信息,那么其他各方应该如何获得模型并在什么阶段、范围、条件下使用,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若各方均使用BIM模型,那么设计变更过程中的模型操作与维护由谁负责以及成本如何界定;项目完工后,作为资料备档的模型,其最终归属权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BIM无法做到在项目各阶段形成链条,从而促进其使用推广。
二、组织管理方面
(一)人才问题。BIM需要利用技术得以实现,有关软件的熟练使用、数据库的构建、建筑知识等方面均需要相关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BIM技术的使用。根据目前各大招聘网站上数据资料统计发现,我国在BIM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但是技术方面的专精无法保证他们在建筑业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缺乏人才使得BIM在造价过程中的应用无法真正实施,造价人员不仅要技艺娴熟、知识储备丰富,同时对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多专业、多技能的要求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为BIM推广带来挑战。
(二)协同能力。协同能力可定义为“实施和管理集成式项目的多专业团队各方之间合作关系的能力”。随着BIM的应用,协同能力也受到了关注。BIM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理念以及工具,实现了项目的三维设计,并且模型可以作为其物理与功能特性的强大数据库。然而,BIM有关软件的局限性,使得项目各方在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平台上重复输入数据,造成了资源、信息的浪费。根据实际调查显示,BIM在协同能力方面的缺陷在BIM应用的影响因素中所占权重为41%,因而要全面推广BIM技术在造价行业的应用水平,优化和晚上其协同能力至关重要。
(三)成本问题。如果将BIM应用于项目造价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硬件、软件条件得以满足。公司会根据项目情况及自身财务能力确定硬件标准,但为了满足基本软件应用情况,就目前而言,CPU、硬件等基本构件合计约为六千元,如果是要求更高的项目,构件配置的总额将会达到一万元。且这些软件、硬件投入同工业产品固定成本投入不同,无法作为总造价的一部分,即大部分企业成本自付,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出于成本考虑,大部分项目除非业主要求,施工方一般不会主动应用BIM。相比而言,造价过程中设计院、企业利用传统造价软件在硬件投入方面成本会低得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会在造价过程中实施BIM技术。
BIM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应该由静态造价管理向动态发展,而这需要国家从上至下的政策、标准支持以及建筑业内整体的改革以及项目各方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造价管理中BIM的完全应用,从而保证在项目发展各阶段为有关各方带来更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