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ird_z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本文着力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独特新颖的结构 悲剧与喜剧的重设 典雅与戏谑的语言
  作为亚洲戏剧界的翘楚,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一直都备受瞩目。而其代表作《暗恋桃花源》首次在台湾公演便大获成功。该剧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在公演的前,“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先后要在一家剧场演出,演出前他们都来剧场彩排,结果发现彩排时间“撞车”,两个剧组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演好这场戏,自然对舞台互不相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40前的上海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失散,两人又相继来到台湾,可惜彼此并不知情,一直生活至今。40年后,男主人公在臨终前,由于无法忘却这段情,遂以登报寻人的方式以求见得昔日恋人一面,只可惜往日温情以随岁月流逝。“桃花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的故事,剧作家巧妙地用三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暗示了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春花嫌弃老公老陶“无能”遂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迫于无奈离家去上游捕鱼却误入桃花源。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中,老陶渐渐变得安静、平和。生活虽安逸,他可却始终无法忘掉自己的妻子,于是想将妻子带到桃花源一起生活。回家却发现春花已于袁老板结婚生子,可并未实现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在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后,老陶失望地独自泛舟离去,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他再也寻不到桃花源。本文拟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独特新颖的结构
  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不但让戏中的“戏”对比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也就是不断把舞台拉向现实,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
  通常的剧作往往追求逼真的效果上下大功夫,这部话剧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求假”,在不断营造舞台情境的同时又不断地打破情境。这对观众而言是对以往观赏习惯的挑战。
  赖声川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想当观众的一种情感快将要达到极致时,用对应的情感去抑制它,令其情感如小溪般慢慢流淌,悲中融有喜,而喜中带着悲,悲剧与喜剧的间隔却在“间离效果”中慢慢融合。
  赖声川认为“当情感激烈到一个程度,再用另一个方式来嘲讽这种激烈,更能达到净化的目的,产生更高的境界。”
  二.悲剧与喜剧的重设
  看过《暗恋桃花源》的观众都会留意到剧中两位导演的这段对话。《桃花源》导演:“我好好的一出戏剧,已经被你们弄得乌烟瘴气。”《暗恋》导演:“我看你这喜剧我好心痛啊,我最崇拜陶渊明了。”《桃花源》导演:“我看你这悲剧我很想笑。”
  看喜剧心痛,看悲剧想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吗?答案肯定不是。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出了问题。生活中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喜剧”,那里又有真正意义的“悲剧”呢?《桃花源》采用诙谐的手法改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恶搞的喜剧背后,我们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一情感得到了却不长久。不知有多少观众在看到老陶无奈地复寻桃花源可能未果时,心中黯然神伤。我们在大笑过后更易感伤,没有了对喜的抵抗力,在悲前自然更会缴械投降。
  因为忘不掉自己过去的那段恋情,《暗恋》的导演试图通过作品寻找到自己情感的依托,却被剧中女演员话弄得无言以对“其实长久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那么多人当中,只有导演您一个人经历过那个时候的上海。我们有尽量照您的要求去做,去想象了嘛。”每个人都希望能走人某个人的心中或是生命里,让爱作为一个灵魂永久栖息在两个人的体内,可又有谁能逃脱“物非人更非”的宿命?难怪赖声川说“我一向认为悲剧、喜剧绝非相反词,而是一体之两面”。
  三.典雅与戏谑的语言
  《暗恋》是一出爱情悲剧,语言风格电影、优美。话剧一开始
  云之凡:“好安静的上海呀!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好像整个上海就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刚才那场雨下得真舒服,空气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滨柳,你看,那水里的灯,好像……”
  江滨柳:“好像梦中的景象。”
  云之凡:“好像一切都停止了。”
  江滨柳:“一切是都停止了。这夜晚停止了,那月亮停止了,那街灯,这个秋千,你和我,
  一切都停止了。”
  40年后,故人重逢。
  江滨柳:你有想过我吗
  诗化的语言和浪漫的场景不知让多少观众动容。
  《桃花源》以喜剧的形式戏谑现代人情爱的混乱和自我的迷失。
  真实与虚假、常态与荒诞都发生了错位,而口语话的台词引发观众对生存的错位的无限联想。
其他文献
2003年4月,“新课程与高品质课堂教学”论坛开展得如春花般热烈,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的老师将萦绕心中已久的困惑铺陈展开,与南师大、华东师大的专家深入对话,崔允漷教授为老师的探索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想一堂好课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有一个边界,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顾万春校长对此又作了阐释:“崔教授告诉我们,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三个维度:明确的目标、愉快的过程、满意的结果。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具有鲜明的特征。针对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应该始终本着“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总体规划统筹,不断探索尝试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
内容摘要:笔者长期担任初中语文课,发现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从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方面着手探索和制定策略是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最直接、最有力的途徑和手段。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师一般对作文教学普遍不够重视,都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缺少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应
内容摘要:构式“xx本x”约诞生于2016年7月。在网络流行语中,“xx本x”的使用频率一直极高。由于该构式已经流行了近3年,可见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本文尝试探析“xx本x”构式,陈述有关它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xx本x 构式 生命力   一.格式起源   “xx本x”作为网络流行语出现于2016年7月左右,最早在饭圈流行[1]。最初比较常见的用法为“xx本人”,如
在我阅读、编辑完本期云南德钦的作品,开始构想本文内容侧重点时,我的内心很忐忑。这种忐忑来源于对德钦的认识浅薄、对作家了解不深,甚至是源自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胆怯。“視线背后”这个栏目的实质是编辑手稿或编读感言,这就是一个相对个人的观点了。成长、阅读、环境都塑造出某种只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观察事物的角度。带着这种必然偏狭的角度,观察、分析它们,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很可能在旁人看来是片面、浅薄与武断的。然而这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品词析句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重点词句时,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并未引导学生沉潜其中,细细体味,因而学生始终置身事外一般波澜不惊。其实,品词析句如果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学生便可能体悟到其中的真意、真情与真味。  一、会真意  理解词句本身的内涵及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把握其字面的和隐含的信息是品词析句
“听说了吗?一直在村口那座山上推着巨石的人,从前好像是个国王,和天神也有什么关系,真不知道怎么沦落至此的。”“噢!我也听过,不可能吧?既然和神有关系,干嘛要在这里推石头呢?”“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日复一日的推石头又有什么好玩的。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清晨,一缕缕的温暖的阳光洒在小城中,和煦而宁静,随着这星星点点的议论,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简单而充实。  我瞥了一眼正在闲聊的妇女,提起手中的
葛子平 朱广兵   “考编”的伦理反思  张钟玉 让现实越来越接近理想的天空  刘金玉 试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   式的本质特征  林宣龙 同一→异化→回归:教育现象的历   史沉思、现实审视和未来展望  冷学宝 试论两个主体的有效衔接  徐忠宪 原形阅读理论的基本要点  张春华 基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评课   策略  蒋一禾 朱华琴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唐玉辉 让个
内容摘要:翻转课堂就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动权在于老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和一本二本显然不能比,那么学生的学习又是如何保证呢?本文主要探讨针对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如何学习的。  关键词:翻转课堂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整个作文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作文 创新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写作 新课改实施以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