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结合教材《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ijj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0-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融入生活。
  一、紧密联系生活,丰富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課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3.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
  三、激活生活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出问题:“那些信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通过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显得尤为活跃,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们知道了电话的便捷,以前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而现在可以适时传递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球大事;通过聊天软件,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解除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极大方便……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感受到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设置情境,激发体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设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设置情境的方式也很多,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创造特定的情境”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其他文献
通识教育是要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元的知识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宝贵经验及智慧,培养学生的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通识课程的实施我国高校的通识
为拓展与深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价值,建立系统、多元、立体化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使得小学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呢?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趣味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有趣的导入方法:1.故事导入;2.漫画导入;3.小品导入;4.时政导入。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趣味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学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1-02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多年以来,整个社会
目前普遍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并且是唯一能将抗原提呈给初始型T细胞(naive Tlymphocyte)的APC.DC
目的构建CVB32A蛋白酶的真核表达载体和缺失突变体,观察2A及缺失突变体对细胞蛋白翻译的影响。探讨CVB3病毒的蛋白酶2A对真核细胞帽样蛋白翻译途径和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
目的:通过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肝脏组织黏附分子ICAM-1、VCAM-1和E-selectin水平变化,以及华支睾吸虫病人黏附分子ICAM-1mRNA水平变化,探讨黏附分子在华支睾吸虫致病机制
【摘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的相互协调,其次要结合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政教学,再者,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内容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4-02  一、引言  职业教育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我国输出高素质的人才,当前,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高职学生中普遍出现了政治立场不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抱有怀疑的心理,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培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