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介,正以其独特鲜明的优势成为大学生表达感情、思想的平台和高校舆情的汇聚地。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就要求高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平台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微博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思路。
微博视域下的“新学问”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的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传播等的及时信息网络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主要优势特征体现在即时性、叠加性、简易性、共享性。
河南大学教授刘济良曾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一书中指出:“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时时受到网络的信息灌输,其价值观也依据所见所闻所感不断的变化着。价值观教育的一些传统方法和形式也越来越显现出局限与不足。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略社会道德氛围和流行价值观的结合;社会实践往往忽略高校的关注度和学生的主动性;校园文化往往忽略精神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
价值观问题研究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通过微博开展了一定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但由于高校教育者在工作中往往把微博作为辅助性工作,没有很好的重视,更没有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利用微博开展网络上的价值观教育。因此,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微博平台维护不稳定,缺乏教育规范性 微博,唯有用心,才能精彩。部分高校因认为微博无用,至今还没有开通官方微博,使得高校在学生的微博领域没有一席之地;部分高校开通微博,但是不定期维护,不少微博一个月只更新一次,导致微博休克化、虚假化、空洞化;部分学校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维护,但只是简单的发布学校新闻通知类信息,没什么实质性作用。
观念滞后,缺乏管理科学性 一方面是观念滞后,大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微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影响不大,也不在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范畴,因此很少通过微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即使进行交流也多是形式上的交流,不能进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微博的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奖惩方法等制度,缺乏微博管理和运行团队,造成高校微博管理不科学。
微博信息配置单一,缺乏教育人性化 在信息配置上,一些高校的官方微博只是简单地把微博作为一个发布学校新闻、相关通知、理论传播和政策发布的平台,仅使用文字进行信息的传递,使用生硬的新闻体进行传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微博传播语言和微博接受方式,未考虑学生刷微博的时段,而且更新很慢,空壳化、形式化现象严重,缺乏人性化,缺少活力与创意。
价值观教育与对策
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需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平台三方面入手。
创新微博教育理念 一是适应“双向互动”的微博教育新特点。自觉适应网络互动传播的特点,注重信息传播,善用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和互动传播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二是明确“舆论阵地”的微博教育新使命。要以打造精品为突破,努力探寻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信息传播规律的有效契合点,努力提升微博的综合实力和主力军地位。三是树立“以生为本”的微博服务新理念。认清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融入到教育理念创新中来。
更新微博教育方式 一是组建主流微博。通过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团队,建立学校权威官方微博,凝聚学校主流微博团队力量,传递学校主流微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二是强化网络舆情收集研判。需组建网上舆情引导应对团队,对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脉,同时积极开展微博网评,以理性引导,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三是强化网络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微博线上活动,构建生动活泼的微博平台。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进行微博访谈,通过开展热点话题微博辩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主题征文大赛,让大学生在微博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搭建微博教育平台 一是强化身份认证。要求师生在开通微博的同时进行微博身份认证,特别是对学校各部门人员和粉丝数量达到一定量级的师生要严格实行实名认证,以有效推进网络公信力,搭建网络中的实名沟通平台。二是构建高校微博管理体系,建立及时完善的微博反馈机制、预警机制,做到覆盖全校、流程规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三是要打造“网格 网络”“网上 网下”的“双网互动”格局。把高校大学生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到“网格”内,形成网下的活动网上直播、网上的活动网下互动的模式,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微博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201226318)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在读MPA硕士研究生,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办公室教师)
微博视域下的“新学问”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的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传播等的及时信息网络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主要优势特征体现在即时性、叠加性、简易性、共享性。
河南大学教授刘济良曾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一书中指出:“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时时受到网络的信息灌输,其价值观也依据所见所闻所感不断的变化着。价值观教育的一些传统方法和形式也越来越显现出局限与不足。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略社会道德氛围和流行价值观的结合;社会实践往往忽略高校的关注度和学生的主动性;校园文化往往忽略精神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
价值观问题研究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通过微博开展了一定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但由于高校教育者在工作中往往把微博作为辅助性工作,没有很好的重视,更没有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利用微博开展网络上的价值观教育。因此,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微博平台维护不稳定,缺乏教育规范性 微博,唯有用心,才能精彩。部分高校因认为微博无用,至今还没有开通官方微博,使得高校在学生的微博领域没有一席之地;部分高校开通微博,但是不定期维护,不少微博一个月只更新一次,导致微博休克化、虚假化、空洞化;部分学校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维护,但只是简单的发布学校新闻通知类信息,没什么实质性作用。
观念滞后,缺乏管理科学性 一方面是观念滞后,大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微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影响不大,也不在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范畴,因此很少通过微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即使进行交流也多是形式上的交流,不能进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微博的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奖惩方法等制度,缺乏微博管理和运行团队,造成高校微博管理不科学。
微博信息配置单一,缺乏教育人性化 在信息配置上,一些高校的官方微博只是简单地把微博作为一个发布学校新闻、相关通知、理论传播和政策发布的平台,仅使用文字进行信息的传递,使用生硬的新闻体进行传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微博传播语言和微博接受方式,未考虑学生刷微博的时段,而且更新很慢,空壳化、形式化现象严重,缺乏人性化,缺少活力与创意。
价值观教育与对策
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需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平台三方面入手。
创新微博教育理念 一是适应“双向互动”的微博教育新特点。自觉适应网络互动传播的特点,注重信息传播,善用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和互动传播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二是明确“舆论阵地”的微博教育新使命。要以打造精品为突破,努力探寻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信息传播规律的有效契合点,努力提升微博的综合实力和主力军地位。三是树立“以生为本”的微博服务新理念。认清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融入到教育理念创新中来。
更新微博教育方式 一是组建主流微博。通过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团队,建立学校权威官方微博,凝聚学校主流微博团队力量,传递学校主流微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二是强化网络舆情收集研判。需组建网上舆情引导应对团队,对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脉,同时积极开展微博网评,以理性引导,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三是强化网络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微博线上活动,构建生动活泼的微博平台。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进行微博访谈,通过开展热点话题微博辩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主题征文大赛,让大学生在微博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搭建微博教育平台 一是强化身份认证。要求师生在开通微博的同时进行微博身份认证,特别是对学校各部门人员和粉丝数量达到一定量级的师生要严格实行实名认证,以有效推进网络公信力,搭建网络中的实名沟通平台。二是构建高校微博管理体系,建立及时完善的微博反馈机制、预警机制,做到覆盖全校、流程规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三是要打造“网格 网络”“网上 网下”的“双网互动”格局。把高校大学生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到“网格”内,形成网下的活动网上直播、网上的活动网下互动的模式,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微博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201226318)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在读MPA硕士研究生,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办公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