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容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i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下不少初中生的作文内容贫乏,选材范围狭窄,内容陈旧老套、单调乏味。笔者平时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作文虽不至于千篇一律,但内容雷同程度较高,现实生活及独具个性的思想难以进入学生的作文。这是目前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令语文教师犯愁的难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容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观察精彩的生活
  虽然我们教师一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找“米”,但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生活”,每天读书、做作业,生活面十分窄,其实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精彩的,诚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永远长流。当然,要想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和示范,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生活的精彩。
  如何指导和示范呢?在教学实践中指导远胜于说教,所以我们教师要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观察,勤于采撷,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笔者尝试在课前进行一个5分钟的小演讲,每天一位学生上讲台叙述他或班级的近期生活,看谁讲得更精彩。通过教师点评、指导,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让学生慢慢练习将生活的精彩口头表达出来并注于笔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呈现出精彩而鲜活的内容。
  二、体验生命的成长
  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提高后,积累的生活素材就会逐渐丰厚起来,这时教师就应教导学生除关注眼睛看到的生活外,还要关注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生活,要学会思考、感受,从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以“新学期 新生活”为题作文,批阅时发现这样两个句子:“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就像小溪的河水,一去不再返回”,虽然两个句子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孰优孰劣,立见高下。前一个句子显得老套,而后一个句子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才能写出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
  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展示精彩生活的过程,更是展示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体验和思考的能力,感悟生活中蕴含的情和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思考,逐渐体验到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力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围绕“题意”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找出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考和人生体验,产生写作冲动,生活中生动的场景、真情的话语、善意的微笑等就会“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样的作文在内容这个层面上是容易达到一类文要求的。由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展示了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写作时容易进入情境,自然不会胡编乱造,如此一气呵成的文章,容易出彩,也最容易动情。如此一来,也能因材料的独特而避免与他人“撞车”,即使题材类似了,都是写送雨披、发热送医院等,因为有独特的体验,所以细节不一样,情感不一样,文字感染力也绝对不一样。另外,中学生特有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这也会增强作文的时代气息,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三、关注人格的提升
  文如其人,学生心中有“大气”,写出的文章就会有底蕴。多数教师提倡通过作文教学来提升人格,但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提升学生人格来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语言能力(錯别字、病句等,这是语基问题,不能归结为作文问题)和思维能力(构思老套、立意不新)密切相关,更与学生的品德与人格(素材的选择、立意的深刻等)分不开。听过很多教师训练立意升格的作文课后,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是从方法的指导、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切入,这种指导是贴标签式的。如果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人格修养没有达到相对应的高度,是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同样,作文内容是否鲜活、灵动与学生的格局及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是不同的:同样是一天到晚的学习,有的学生感到厌倦,充满了痛苦;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中学生生活的常态,坦然得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理想必经之路,积极得多;有的学生认为求学的生涯充满了快乐,乐观得多。
  笔者指导学生写的“那一刻,我很幸福”为题的作文,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躺在病床上,爸爸忙着帮我摇床,妈妈端着鸡汤一勺一勺地喂我,那一刻,我很幸福。”另一位同学则这样写道:“爸爸骨折后,星期天我去医院照顾爸爸。我和爸爸聊天,喂爸爸吃饭,爸爸很开心。那一刻我真的很幸福。”一个从自我角度,一个从给予的角度,都感受到幸福。这让笔者感受到学生不一样的人格特质。还有一位同学写道:“爸爸在外打工,我很想爸爸,就在暑假去了爸爸打工的工地。爸爸见到我很高兴,但我看到爸爸的憔悴模样心酸不已,晚饭后,疲劳的爸爸很快就入睡了。在月光下,我依偎在爸爸身旁,静静地数着爸爸的白发。那一刻,我很幸福!”学生的格局、品德会在文字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无法掩藏,可见学生的人格对作文素材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格,读书当是最佳捷径。特别是经典文化,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仅有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内化,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完善的人格。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收获人格的成长,因为《论语》的内容大多关乎心灵。阅读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简爱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提升学生的人格。
  担当学生灵魂工程师的语文教师,平时的举止、谈吐彰显着人格魅力,教师的品德、志趣、对事情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评价,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所表现出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会在学生心灵播下精神的种子,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多方面影响,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有限,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会随着他(她)人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其他文献
影响注意力分散的内部因素除了身体因素外,情绪因素也非常重要。紧张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注意、处理和记忆。  比如当人遭受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重大打击,或者目睹灾难之后受到重大影响,然而却很难回忆起与事故有关的细节。因为在极度紧张状态下,血液中的皮质醇会增加,如果含量太多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皮质醇在整个身体系统中循环,进入大脑破坏葡萄糖,把钙变为自由基,由内而外地损害大脑细胞。葡萄糖是维持大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佳方式。  一、选择恰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1.注意作文训练内容的生活化。  作文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撷取生活中的一朵朵浪花,捕捉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场景。如:  春天去田野踏青、采野花、编花篮,听流水淙淙,看雀跃林间,或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放飞风筝,或摘一片嫩叶,将其夹于纸页间,用力按压,在洁白的
期刊
“苦”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诗经·国风》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记得小时候,春夏之交,我们就到野外采一种叫“苦苦菜”的植物,将苦苦菜洗净,焯水后凉拌,或切碎制馅包饺子,嚼起来苦中有一点凉丝丝的甜,别具一番风味。  父亲在农村辛苦劳作一辈子,唯一的嗜好是喝茶。茶是山里人自制的粗茶,俗稱“一把抓”。我尝过父亲的茶,酽酽的,滚烫烧心,又苦又涩。父亲说,干活累,这茶虽苦,但耐渴,有味
期刊
在当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都不准学生记“流水账”。什么是流水账作文呢?概括来说,就是简单交代事情经过,没有主题、没有中心内容、没有表达的技法,也比较啰唆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不够生动,没有趣味性,自然算不上好作文,往往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但笔者认为,对于刚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应先从“流水账”写起,通过记流水账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传统的
期刊
周末带两个孩子去公园游玩,刚到公园门口姐姐就兴奋地跑起来,弟弟见状也学着姐姐的样子跑起来,看着这一前一后欢快地跑着追着的情景,我突然觉得这画面是那么美丽。  每次姐姐带弟弟出去玩儿的时候,姐姐都是跑在前面,小她五岁的弟弟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虽然弟弟追得不亦乐乎,可是我这做妈的却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时在心里抱怨姐姐不懂得照顾弟弟。像我们大人带孩子出去时,哪一个不是牵着孩子的手,唯恐有个闪失,更不用
期刊
笔者写这篇文章源于大学中文专业一年级学生令人堪忧的作文问题,实际上是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写的。这个突出问题是什么呢?从笔者执教16年所在大学作文课程教学经历和学生的作文实践情况来看,大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作文套路化、空心化、矫情化、浅表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和多维度的,不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但是,笔者认为最突出的原因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过于强调写作技巧。这对学生的作
期刊
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凭《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授奖时称赞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对于这种叙事艺术,海明威用“冰山原则”四个字概括,他说:“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创作,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  分析《老人与海》,可以看出海明威之说意为叙述方式要客观,作品内容不要全部展现出来,应含而不露。《老人与海》改编自1935年一个老渔民向海明威讲述的
期刊
习作教学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活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首先应立足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综合能力上。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中年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高年段)。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习作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本位,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
期刊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中“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风俗。“晓风”是清晨之风,凉侵入骨,身凉心更凉。“残月”中的“残”字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出了凄清的氛围,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次讲授《木兰诗》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这也太夸张了,木兰和同伴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木兰再会乔装打扮,总得洗脚吧?一洗脚就会露出她的那双小脚,人们就会知道木兰不是男人而是女子,那又怎么会出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种情况呢?”此语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学生们议论纷纷,几十双眼睛盯住了于教师,那态势非得让于老师说出个所以然不可。  “裹小脚”也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