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下不少初中生的作文内容贫乏,选材范围狭窄,内容陈旧老套、单调乏味。笔者平时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作文虽不至于千篇一律,但内容雷同程度较高,现实生活及独具个性的思想难以进入学生的作文。这是目前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令语文教师犯愁的难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容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观察精彩的生活
虽然我们教师一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找“米”,但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生活”,每天读书、做作业,生活面十分窄,其实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精彩的,诚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永远长流。当然,要想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和示范,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生活的精彩。
如何指导和示范呢?在教学实践中指导远胜于说教,所以我们教师要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观察,勤于采撷,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笔者尝试在课前进行一个5分钟的小演讲,每天一位学生上讲台叙述他或班级的近期生活,看谁讲得更精彩。通过教师点评、指导,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让学生慢慢练习将生活的精彩口头表达出来并注于笔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呈现出精彩而鲜活的内容。
二、体验生命的成长
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提高后,积累的生活素材就会逐渐丰厚起来,这时教师就应教导学生除关注眼睛看到的生活外,还要关注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生活,要学会思考、感受,从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以“新学期 新生活”为题作文,批阅时发现这样两个句子:“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就像小溪的河水,一去不再返回”,虽然两个句子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孰优孰劣,立见高下。前一个句子显得老套,而后一个句子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才能写出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
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展示精彩生活的过程,更是展示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体验和思考的能力,感悟生活中蕴含的情和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思考,逐渐体验到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力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围绕“题意”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找出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考和人生体验,产生写作冲动,生活中生动的场景、真情的话语、善意的微笑等就会“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样的作文在内容这个层面上是容易达到一类文要求的。由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展示了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写作时容易进入情境,自然不会胡编乱造,如此一气呵成的文章,容易出彩,也最容易动情。如此一来,也能因材料的独特而避免与他人“撞车”,即使题材类似了,都是写送雨披、发热送医院等,因为有独特的体验,所以细节不一样,情感不一样,文字感染力也绝对不一样。另外,中学生特有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这也会增强作文的时代气息,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三、关注人格的提升
文如其人,学生心中有“大气”,写出的文章就会有底蕴。多数教师提倡通过作文教学来提升人格,但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提升学生人格来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语言能力(錯别字、病句等,这是语基问题,不能归结为作文问题)和思维能力(构思老套、立意不新)密切相关,更与学生的品德与人格(素材的选择、立意的深刻等)分不开。听过很多教师训练立意升格的作文课后,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是从方法的指导、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切入,这种指导是贴标签式的。如果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人格修养没有达到相对应的高度,是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同样,作文内容是否鲜活、灵动与学生的格局及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是不同的:同样是一天到晚的学习,有的学生感到厌倦,充满了痛苦;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中学生生活的常态,坦然得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理想必经之路,积极得多;有的学生认为求学的生涯充满了快乐,乐观得多。
笔者指导学生写的“那一刻,我很幸福”为题的作文,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躺在病床上,爸爸忙着帮我摇床,妈妈端着鸡汤一勺一勺地喂我,那一刻,我很幸福。”另一位同学则这样写道:“爸爸骨折后,星期天我去医院照顾爸爸。我和爸爸聊天,喂爸爸吃饭,爸爸很开心。那一刻我真的很幸福。”一个从自我角度,一个从给予的角度,都感受到幸福。这让笔者感受到学生不一样的人格特质。还有一位同学写道:“爸爸在外打工,我很想爸爸,就在暑假去了爸爸打工的工地。爸爸见到我很高兴,但我看到爸爸的憔悴模样心酸不已,晚饭后,疲劳的爸爸很快就入睡了。在月光下,我依偎在爸爸身旁,静静地数着爸爸的白发。那一刻,我很幸福!”学生的格局、品德会在文字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无法掩藏,可见学生的人格对作文素材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格,读书当是最佳捷径。特别是经典文化,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仅有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内化,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完善的人格。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收获人格的成长,因为《论语》的内容大多关乎心灵。阅读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简爱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提升学生的人格。
担当学生灵魂工程师的语文教师,平时的举止、谈吐彰显着人格魅力,教师的品德、志趣、对事情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评价,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所表现出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会在学生心灵播下精神的种子,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多方面影响,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有限,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会随着他(她)人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容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观察精彩的生活
虽然我们教师一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找“米”,但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生活”,每天读书、做作业,生活面十分窄,其实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精彩的,诚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永远长流。当然,要想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和示范,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生活的精彩。
如何指导和示范呢?在教学实践中指导远胜于说教,所以我们教师要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观察,勤于采撷,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笔者尝试在课前进行一个5分钟的小演讲,每天一位学生上讲台叙述他或班级的近期生活,看谁讲得更精彩。通过教师点评、指导,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让学生慢慢练习将生活的精彩口头表达出来并注于笔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呈现出精彩而鲜活的内容。
二、体验生命的成长
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提高后,积累的生活素材就会逐渐丰厚起来,这时教师就应教导学生除关注眼睛看到的生活外,还要关注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生活,要学会思考、感受,从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以“新学期 新生活”为题作文,批阅时发现这样两个句子:“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就像小溪的河水,一去不再返回”,虽然两个句子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孰优孰劣,立见高下。前一个句子显得老套,而后一个句子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才能写出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
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展示精彩生活的过程,更是展示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体验和思考的能力,感悟生活中蕴含的情和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思考,逐渐体验到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力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围绕“题意”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找出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考和人生体验,产生写作冲动,生活中生动的场景、真情的话语、善意的微笑等就会“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样的作文在内容这个层面上是容易达到一类文要求的。由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展示了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写作时容易进入情境,自然不会胡编乱造,如此一气呵成的文章,容易出彩,也最容易动情。如此一来,也能因材料的独特而避免与他人“撞车”,即使题材类似了,都是写送雨披、发热送医院等,因为有独特的体验,所以细节不一样,情感不一样,文字感染力也绝对不一样。另外,中学生特有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这也会增强作文的时代气息,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三、关注人格的提升
文如其人,学生心中有“大气”,写出的文章就会有底蕴。多数教师提倡通过作文教学来提升人格,但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提升学生人格来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语言能力(錯别字、病句等,这是语基问题,不能归结为作文问题)和思维能力(构思老套、立意不新)密切相关,更与学生的品德与人格(素材的选择、立意的深刻等)分不开。听过很多教师训练立意升格的作文课后,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是从方法的指导、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切入,这种指导是贴标签式的。如果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人格修养没有达到相对应的高度,是怎么教都教不好的。同样,作文内容是否鲜活、灵动与学生的格局及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是不同的:同样是一天到晚的学习,有的学生感到厌倦,充满了痛苦;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中学生生活的常态,坦然得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理想必经之路,积极得多;有的学生认为求学的生涯充满了快乐,乐观得多。
笔者指导学生写的“那一刻,我很幸福”为题的作文,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躺在病床上,爸爸忙着帮我摇床,妈妈端着鸡汤一勺一勺地喂我,那一刻,我很幸福。”另一位同学则这样写道:“爸爸骨折后,星期天我去医院照顾爸爸。我和爸爸聊天,喂爸爸吃饭,爸爸很开心。那一刻我真的很幸福。”一个从自我角度,一个从给予的角度,都感受到幸福。这让笔者感受到学生不一样的人格特质。还有一位同学写道:“爸爸在外打工,我很想爸爸,就在暑假去了爸爸打工的工地。爸爸见到我很高兴,但我看到爸爸的憔悴模样心酸不已,晚饭后,疲劳的爸爸很快就入睡了。在月光下,我依偎在爸爸身旁,静静地数着爸爸的白发。那一刻,我很幸福!”学生的格局、品德会在文字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无法掩藏,可见学生的人格对作文素材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格,读书当是最佳捷径。特别是经典文化,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仅有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内化,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完善的人格。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收获人格的成长,因为《论语》的内容大多关乎心灵。阅读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简爱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提升学生的人格。
担当学生灵魂工程师的语文教师,平时的举止、谈吐彰显着人格魅力,教师的品德、志趣、对事情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评价,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所表现出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会在学生心灵播下精神的种子,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多方面影响,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有限,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会随着他(她)人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