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87-01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在世界之林屹立。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而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则引人入胜的寓言,一段幽默诙谐的笑话,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个启迪智慧的谜语,都能牵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上每一节课时都会产生新的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新发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语文第四册《阿德的梦》这课时,开场白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接着,我说:“有一个少年,他的名字叫阿德,他也做了一个梦,他的梦和你们的可大不一样!为什么呢?请看视频——”我一边播放神九飞天一边说:“我国的神舟九号飞船,就是一艘载人飞船,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乘坐飞船就像坐飞机一样便捷。本课的主人公——阿德已经坐在载人飞船上,准备去太空旅行了。他要去哪儿?他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让我们赶紧去看看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吧。”在这里,让学生带着问题,互相交流谈话,并创设阿德乘坐飞船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动力。
在讲到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梦真有趣,有趣在哪儿?”我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乘坐载人飞船两个小时就能见到月球上的外婆,我体会到了飞船速度快。”紧接着,我又给学生介绍火星:“2003年6月11日1时58分,美国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上天。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2014年1月4日中午12时35分,‘勇气’号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登陆。照此计算,到火星旅行来回要一年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以读促悟,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能力
巴尔托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跨越“人云亦云”的雷池,冲破世俗的条条框框,做到不唯书是从唯师是从。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各种稀奇的问题,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讲错了可以重讲,回答不完整可以给予补充。通过引导学生从“求疑”到“解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最后两句 “易欲哺鸣蝉,忽然闭口立”时,有位学生问:“老师,是谁忽然闭口立?”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立即表扬了那位学生,并鼓励其它同学进行释疑。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各舒已见,有的说:“是牧童忽然闭紧了嘴巴,因为他想捉鸣蝉。”有的说:“是鸣蝉忽然闭口立,因为它知道牧童要来捉它。”
质疑不是终结,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解疑。学贵存疑,有疑问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放手,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疑问,探究疑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语文教学中走出传统,迈向创新,激发动力,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在世界之林屹立。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而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则引人入胜的寓言,一段幽默诙谐的笑话,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个启迪智慧的谜语,都能牵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上每一节课时都会产生新的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新发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语文第四册《阿德的梦》这课时,开场白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接着,我说:“有一个少年,他的名字叫阿德,他也做了一个梦,他的梦和你们的可大不一样!为什么呢?请看视频——”我一边播放神九飞天一边说:“我国的神舟九号飞船,就是一艘载人飞船,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乘坐飞船就像坐飞机一样便捷。本课的主人公——阿德已经坐在载人飞船上,准备去太空旅行了。他要去哪儿?他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让我们赶紧去看看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吧。”在这里,让学生带着问题,互相交流谈话,并创设阿德乘坐飞船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动力。
在讲到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梦真有趣,有趣在哪儿?”我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乘坐载人飞船两个小时就能见到月球上的外婆,我体会到了飞船速度快。”紧接着,我又给学生介绍火星:“2003年6月11日1时58分,美国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上天。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2014年1月4日中午12时35分,‘勇气’号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登陆。照此计算,到火星旅行来回要一年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以读促悟,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能力
巴尔托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跨越“人云亦云”的雷池,冲破世俗的条条框框,做到不唯书是从唯师是从。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各种稀奇的问题,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讲错了可以重讲,回答不完整可以给予补充。通过引导学生从“求疑”到“解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最后两句 “易欲哺鸣蝉,忽然闭口立”时,有位学生问:“老师,是谁忽然闭口立?”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立即表扬了那位学生,并鼓励其它同学进行释疑。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各舒已见,有的说:“是牧童忽然闭紧了嘴巴,因为他想捉鸣蝉。”有的说:“是鸣蝉忽然闭口立,因为它知道牧童要来捉它。”
质疑不是终结,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解疑。学贵存疑,有疑问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放手,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疑问,探究疑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语文教学中走出传统,迈向创新,激发动力,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