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观点摘要
2013年12月27日,“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首都经贸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赵秀池、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金融委员会副主任郑锦桥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观点一
近年来,国内主流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人均住房面积从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2.9平方米,老百姓的住房质量和环境明显改善。1998年以来,全国3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房地产产业链较长,关系度高,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建筑、建材、金融、电气等产业发展,在投资消费领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观点二
今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有所回落。目前,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土地供应充足,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促使二三线城市成为房地产市场新的增长点。
二三线城市的经济与一线城市相比,缺乏拥有足够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但由于二三线城市房价较低,居民购买力充裕,而且房价和收入上涨空间大、速度快,将为开发商提供较大的利润空间及发展前景。
观点三
目前,我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基本特点为:
房地产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广东佛山为例,虽为三线城市但是城市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其市场成交量达到了789万平方米,远远高于省会城市南昌的400多万平方米。
人口数量和城市结构影响房地产市场运行。我国大部分二线城市是省会城市,这些城市作为地域的中心,往往成为省内人流量最大的城市。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比较大,成交量往往超过了一线城市。
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对房地产影响较大。部分三线城市人均收入较高,其房产成交量也相对较高,甚至超出部分一二线城市市场成交量。如,海南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三亚商品房成交价就高于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
观点四
要想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一定要讲公平规律、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供大于求会导致“鬼城”现象,供小于求会致使价格上涨。一个国家房地产现象如果不平衡就会出现经济泡沫。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开发,开发不能过度依赖搞住宅建设。坚持产业先导,有序推进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内涵建设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观点五
房地产业在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三个“摸清”:摸清现有住房情况,摸清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摸清土地基本情况,定位和审阅发展机制,通过强制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系统认证,来提高规划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规划工作要做到多处融合。要把国民经济发展作为总体规划,把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保护等规划放在一张图纸上,统筹谋划并完善公共参与度,发挥人民群众在规划当中的聪明才智。努力改变“重规模轻效益、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地上轻地下”的行业弊病,早日实现“长寿命、好性能、绿色低碳”的房地产业现代化目标。
(以上观点根据刘志峰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观点二
不存在政府指哪打哪,“总理说了算”的长效机制。任何直接指向房价的调控政策最终恐将退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观点三
过去10年,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存在四个缺陷:没有利用市场机制、没有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相结合;房地产调控成本过高,效率却很低;政府的调控政策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被动性和主观性;没有和中国的改革相结合。
观点四
房地产开发负债是合理城市化、工业化的正常现象,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控制风险。只要债权、债务在市场交易中流动,就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观点五
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纪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观点六
积极稳妥地实施中国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努力实现人的城市化,实现农民工进城的城市化,还要注重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与老百姓住房改善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把城市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关系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以上观点根据陈淮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人居环境是基于“人”这个主体而言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环境(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 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构成了完整的人居环境,这五大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解决人居环境问题,需要用系统的、综合的、融贯的思想与方法。
人居环境研究就是直面中国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引领并构建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先行一步,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探索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可行之路,提出了“新城市、新社区、新居民”的口号。
未来如何界定房地产开发的品质优劣?如何让购房人选择到满意购房?高品质地产如何打造?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经过实践调查与研究,推出了城市绿色宜居住区十项评鉴标准,它们分别是:地段区域标准,综合配套标准,通行可达标准,便利商购标准,套型性价标准,建筑性能标准,环境景观标准,和谐住区标准,绿色节能标准,物业服务标准。
地段区域标准:符合国际都市出行标准,住区位于距城市生活中心30分钟车程生活圈内;其直线距离宜保持在10公里范围内。
综合配套标准:住区规划中应体现“品质住宅、商业配套、园林景观、运动场所”完整配置;提供“舒适居住、日常生活型购物、休闲休憩、健康运动”四大居住功能的全能综合生活社区。
通行可达标准:住区步行10分钟范围内(约800米距离)可到公共交通、地铁站点、城市主干道;临近幼儿园、学校,至少有半数住户保持在10分钟距离的范围内。
便利商购标准:住区步行10分钟范围内(约800米距离)可到达社区或城市商业中心(包含会所、超市、百货、大型卖场)。
套型性价标准:套型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可变性;满足城市主流家庭居住及未来五至十年的家庭生活形态与人口变化;在土地高价值的城市区域,控制套型面积适度性,以保证有效降低总价。
建筑性能标准:应满足建筑隔声、日照采光及保证自然通风的要求;应符合当代城市审美风尚;高层建筑宜选用更具现代美感的ART DECO建筑风格,可达到区域性建筑地标的水准。
环境景观标准:社区绿化率不低于30%;在土地集约使用与环境景观品质方面合理平衡;精细规划做到园林环境符合生活实用性与审美品质的要求。
和谐住区标准:社区应做到无障碍规划,社区标志完善清晰;有完整配置适宜儿童、老人、年轻人的健康运动场所;设置交往空间,便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和各种家庭不同成员对健康运动的需求。
绿色节能标准:采用科技手段和保温节能材料达到节能65%的目标;采用节水措施、雨水收集和渗透技术,保证景观水的质量;垃圾集中收集并妥善处理。
物业服务标准:精研城市主流家庭生活需求与消费特点,可提供个性化生活服务;维护物业的增值或保值。
(以上观点根据开彦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市场在价格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房地产市场发展也要遵循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均衡价格理论等经济型原理。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当供求平衡时,价格才稳定下来。但是,影响房价的因素较多,人口、经济、政策等都成为影响因素。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
观点二
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要进城:按保守估计城镇化率增加1%,每年就有1000万的人口进城。因此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其次农民工要享受城市化的待遇,要解决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均等化问题。
观点三
小产权房不是个别风险,是一种系统风险,涉及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毁约风险、住房风险、投资风险、转让风险等,需要归纳梳理之后,分类处理。
观点四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要谨慎。在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制度的设计,包括股权的分享和流转土地后的特定股份划分等细节,要让农民的未来有所保障。
观点五
房地产市场发展亟需IPO支持,这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是增加住房供给、平抑房价的需要,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分享资产收益的需要。
观点六
房地产税不能代替限购政策。征收房产税可以起到一定引导住房消费的目的,会抑制一些住房的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但如果认为通过征收房产税,就可以起到调控房价的作用,则是不可能达到的。房产税的征收不能代替限购手段的运用。调控房价必须是限购、限贷、加大保障房供应,三管齐下,辅之于降地价、降税费才行。
(以上观点根据赵秀池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观点二
分类处理现有的“小产权房”,治标的对策措施包括有条件的“小产权房”在补缴部分税费后直接转化为国有土地并合法化,或者允许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一样能够用于对外流转。治本的对策措施是要改变现行土地制度弊端,关键实行“同地、同权和同价”。
(以上观点根据冯兴元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多渠道融资是房地产开发的必经之路。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路径为债权融资,但是股权融资也不可忽视。股权融资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但股权投资者分享了投资效益,可能会产生董事会乱局。股权融资已经是目前众多房地产企业考虑的重要融资途径。
观点二
房地产股权基金的未来值得期待:第一,民间资本充裕是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前提。第二,投资渠道匮乏是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必然。第三,行业收益相对较高是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基础。第四,我国民众的理财行为从风险偏好型趋向风险规避。
(以上观点根据郑锦桥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2013年12月27日,“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首都经贸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赵秀池、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金融委员会副主任郑锦桥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观点一
近年来,国内主流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人均住房面积从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2.9平方米,老百姓的住房质量和环境明显改善。1998年以来,全国3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房地产产业链较长,关系度高,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建筑、建材、金融、电气等产业发展,在投资消费领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观点二
今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有所回落。目前,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土地供应充足,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促使二三线城市成为房地产市场新的增长点。
二三线城市的经济与一线城市相比,缺乏拥有足够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但由于二三线城市房价较低,居民购买力充裕,而且房价和收入上涨空间大、速度快,将为开发商提供较大的利润空间及发展前景。
观点三
目前,我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基本特点为:
房地产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广东佛山为例,虽为三线城市但是城市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其市场成交量达到了789万平方米,远远高于省会城市南昌的400多万平方米。
人口数量和城市结构影响房地产市场运行。我国大部分二线城市是省会城市,这些城市作为地域的中心,往往成为省内人流量最大的城市。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比较大,成交量往往超过了一线城市。
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对房地产影响较大。部分三线城市人均收入较高,其房产成交量也相对较高,甚至超出部分一二线城市市场成交量。如,海南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三亚商品房成交价就高于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
观点四
要想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一定要讲公平规律、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供大于求会导致“鬼城”现象,供小于求会致使价格上涨。一个国家房地产现象如果不平衡就会出现经济泡沫。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开发,开发不能过度依赖搞住宅建设。坚持产业先导,有序推进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内涵建设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观点五
房地产业在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三个“摸清”:摸清现有住房情况,摸清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摸清土地基本情况,定位和审阅发展机制,通过强制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系统认证,来提高规划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规划工作要做到多处融合。要把国民经济发展作为总体规划,把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保护等规划放在一张图纸上,统筹谋划并完善公共参与度,发挥人民群众在规划当中的聪明才智。努力改变“重规模轻效益、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地上轻地下”的行业弊病,早日实现“长寿命、好性能、绿色低碳”的房地产业现代化目标。
(以上观点根据刘志峰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观点二
不存在政府指哪打哪,“总理说了算”的长效机制。任何直接指向房价的调控政策最终恐将退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观点三
过去10年,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存在四个缺陷:没有利用市场机制、没有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相结合;房地产调控成本过高,效率却很低;政府的调控政策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被动性和主观性;没有和中国的改革相结合。
观点四
房地产开发负债是合理城市化、工业化的正常现象,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控制风险。只要债权、债务在市场交易中流动,就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观点五
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纪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观点六
积极稳妥地实施中国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努力实现人的城市化,实现农民工进城的城市化,还要注重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与老百姓住房改善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把城市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关系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以上观点根据陈淮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人居环境是基于“人”这个主体而言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环境(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 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构成了完整的人居环境,这五大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解决人居环境问题,需要用系统的、综合的、融贯的思想与方法。
人居环境研究就是直面中国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引领并构建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先行一步,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探索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可行之路,提出了“新城市、新社区、新居民”的口号。
未来如何界定房地产开发的品质优劣?如何让购房人选择到满意购房?高品质地产如何打造?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经过实践调查与研究,推出了城市绿色宜居住区十项评鉴标准,它们分别是:地段区域标准,综合配套标准,通行可达标准,便利商购标准,套型性价标准,建筑性能标准,环境景观标准,和谐住区标准,绿色节能标准,物业服务标准。
地段区域标准:符合国际都市出行标准,住区位于距城市生活中心30分钟车程生活圈内;其直线距离宜保持在10公里范围内。
综合配套标准:住区规划中应体现“品质住宅、商业配套、园林景观、运动场所”完整配置;提供“舒适居住、日常生活型购物、休闲休憩、健康运动”四大居住功能的全能综合生活社区。
通行可达标准:住区步行10分钟范围内(约800米距离)可到公共交通、地铁站点、城市主干道;临近幼儿园、学校,至少有半数住户保持在10分钟距离的范围内。
便利商购标准:住区步行10分钟范围内(约800米距离)可到达社区或城市商业中心(包含会所、超市、百货、大型卖场)。
套型性价标准:套型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可变性;满足城市主流家庭居住及未来五至十年的家庭生活形态与人口变化;在土地高价值的城市区域,控制套型面积适度性,以保证有效降低总价。
建筑性能标准:应满足建筑隔声、日照采光及保证自然通风的要求;应符合当代城市审美风尚;高层建筑宜选用更具现代美感的ART DECO建筑风格,可达到区域性建筑地标的水准。
环境景观标准:社区绿化率不低于30%;在土地集约使用与环境景观品质方面合理平衡;精细规划做到园林环境符合生活实用性与审美品质的要求。
和谐住区标准:社区应做到无障碍规划,社区标志完善清晰;有完整配置适宜儿童、老人、年轻人的健康运动场所;设置交往空间,便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和各种家庭不同成员对健康运动的需求。
绿色节能标准:采用科技手段和保温节能材料达到节能65%的目标;采用节水措施、雨水收集和渗透技术,保证景观水的质量;垃圾集中收集并妥善处理。
物业服务标准:精研城市主流家庭生活需求与消费特点,可提供个性化生活服务;维护物业的增值或保值。
(以上观点根据开彦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市场在价格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房地产市场发展也要遵循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均衡价格理论等经济型原理。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当供求平衡时,价格才稳定下来。但是,影响房价的因素较多,人口、经济、政策等都成为影响因素。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
观点二
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要进城:按保守估计城镇化率增加1%,每年就有1000万的人口进城。因此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其次农民工要享受城市化的待遇,要解决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均等化问题。
观点三
小产权房不是个别风险,是一种系统风险,涉及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毁约风险、住房风险、投资风险、转让风险等,需要归纳梳理之后,分类处理。
观点四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要谨慎。在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制度的设计,包括股权的分享和流转土地后的特定股份划分等细节,要让农民的未来有所保障。
观点五
房地产市场发展亟需IPO支持,这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是增加住房供给、平抑房价的需要,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分享资产收益的需要。
观点六
房地产税不能代替限购政策。征收房产税可以起到一定引导住房消费的目的,会抑制一些住房的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但如果认为通过征收房产税,就可以起到调控房价的作用,则是不可能达到的。房产税的征收不能代替限购手段的运用。调控房价必须是限购、限贷、加大保障房供应,三管齐下,辅之于降地价、降税费才行。
(以上观点根据赵秀池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观点二
分类处理现有的“小产权房”,治标的对策措施包括有条件的“小产权房”在补缴部分税费后直接转化为国有土地并合法化,或者允许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一样能够用于对外流转。治本的对策措施是要改变现行土地制度弊端,关键实行“同地、同权和同价”。
(以上观点根据冯兴元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观点一
多渠道融资是房地产开发的必经之路。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路径为债权融资,但是股权融资也不可忽视。股权融资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但股权投资者分享了投资效益,可能会产生董事会乱局。股权融资已经是目前众多房地产企业考虑的重要融资途径。
观点二
房地产股权基金的未来值得期待:第一,民间资本充裕是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前提。第二,投资渠道匮乏是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必然。第三,行业收益相对较高是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的基础。第四,我国民众的理财行为从风险偏好型趋向风险规避。
(以上观点根据郑锦桥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