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我国教育政策基础性价值诉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保障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体现其公共性的必要条件,也必然成为现代国家教育政策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从我国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备受关注。如,义务教育中的“择校”问题、重点校(班)薄弱校(班)问题、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不平等问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等等。面对既存的不公平现状,我国的教育政策一方面应从问题出发灵活制定新的政策予以调节,另一方面应对自身的不足与缺失及时进行调整。回顾2003—2007年我国的教育政策,其很好地担当起了追求教育平等理想,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体现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进教育普及
  
  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实现普及化、大众化的基本制度形式和组织形式,具有典型的公共性质。我国于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其实施的20年间,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变革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些条款与实践已经有较大的差距,义务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学生“因贫失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教育乱收费、“择校”等一系列不公平、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的扩大化,造成了受教育权利的实际上的不平等,更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质。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并于2006年9月1日实施。这一备受瞩目的修订是对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首次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以法律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二是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通过立法固定了下来。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对适龄儿童、少年实行考试入学;在教育教学中不得按照学习成绩等编排设置重点班,等等。三是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素质教育。四是建立问责制,对学校乱收费主管人员要追究责任。五是重视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园安全问题等。
  可以想见,在2006年《义务教育法》的保障下,义务教育事业一定会成为惠及所有民众的公器,成为推动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的利器。
  
  二、农村教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在农技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也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02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990亿元人民币,比5年前增加了1.3倍。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农村的教育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一等等问题的存在,均使得农村教育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200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把农村教育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此后,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在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等。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矛盾,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共同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设岗位教师聘任期为3年,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该项计划。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该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输送优秀师资,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并实施,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至此,我国民办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性限制和社会偏见,民办教育的发展屡遭瓶颈,甚至有人戏称民办学校是“私生子”。
  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的民办教育终于伴随着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通过而迎来了曙光,该法于2002年12月28日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民办学校依法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为了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推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2004年2月25日国务院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同年4月1日起实施。伴随着民办教育立法体系的建设,我国逐步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民办教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而且其自身所呈现出的成长性和活力推动着教育内部的变革,其极强的服务意识满足并培育了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毋庸置疑,发展民办教育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四、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1.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我国普及与落实义务教育的难点与重点所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依法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实要求。
  2003年之前,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政策与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政策合为一体。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政策被简称为“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并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受主渠道作用,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要求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2006年《义务教育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2.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日益完善
  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政策、新机制。2004年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部补贴、还款年限延至毕业后6年;2006年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为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财政部、教育部还先后于2005年联合印发了《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06年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回顾过去,我国的教育政策秉持“公平”这一基础性伦理诉求,在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落实政府的教育责任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展望未来,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外部环境,面对不断受到挑战的教育公益性,能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基本的充分教育,依然是判断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基础性价值标准。
  (责任编辑:张瑞芳)
其他文献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篇》中,云“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岁时百问》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标志着万物复苏、春耕时节的到来,自此人们必须告别冬日生活的慵懒,辛勤耕作。就像端午节最初并不是祭祀屈原、禁火的寒食早先与介子
【编者按】自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现代教学阶段论以来,人们孜孜以求探寻有效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复杂化和体系化的同时,理论的化约也逐渐远离了现实的丰富而变成了生硬的教条。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校和班级是孩子们的身体和智慧生长的花园,同样是教师创造力释放的场所。本期刊发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教师的一些教学策略,这其中闪动着教育的灵感、教育的智慧。    “留学生”  文/高 静  
陈燕  今年45岁的陈燕,家住武山县城关镇陈门村。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建成了亚洲海拔最高的大樱桃示范基地,带领周边的乡亲脱贫致富。她经营的润博果蔬专业合作社被甘肃省农牧厅命名为“省级示范社”,荣获“全国巾帼农业示范基地”称号。她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女经济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省人大代表和省妇女代表。诚信果敢,走出一条致富路  陈燕自小家境并不富裕,从18岁起她便跟着父亲做起了蔬菜
对方就是利用你的“不好意思”  卜浩江是一名广告行业从业者。有一次,上一家工作单位的前领导找到他,说有一个文旅策划的项目,想让他跟着一起做。卜浩江觉得,既然是前领导,做就做吧,应该不会亏待自己,就没好意思多问,还跟着出了一趟很远的差。  回来后,卜的前领导又让他做方案的其他部分,依然没提任何报酬的事。这次,卜浩江婉拒了,前领导也就此消失。他后来总结:“有时候,对方就是利用你的‘不好意思’,而‘不好
腰帶不仅是时尚圈有名的瘦身神器,而且是整体造型的点睛之笔,能更细致地雕琢腰线,同时调节身材比例。裙子 腰带:  这是最常见的搭配方法,让你在仙气满满时更显俏皮之感。西装 腰带:  不仅能让整身着装层次分明,还能表现出职场女性的利落干练气质,与普通西装相比更具有魅力。衬衫 腰带:  衬衫经过腰封的演绎也能打造出时尚的腔调,宛如上古世纪城堡中走出来的人物。大衣 腰带:  长款大衣利用腰带的装饰后不再臃
时光荏苒,转眼间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三十之于个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字,孔子有规划人生的“三十而立”之论,民间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之说,三十岁意味着犹豫与坚定、幼稚与成熟、依赖与自立的分野;三十之于历史悠远的中国则是弹指一瞬间,而最近30年却是非同凡响——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民族认知和日常生活,是国人告别贫困,重拾自尊,希冀复兴的时段。这是值得祝贺的日子,也是应该反思的日子。这30
一、高原上的震撼    艺术与人生一样,没有境界便没有意义和价值。我相信好画和好诗一样,到了一定程度,必定在精神的高度有一种感召力和震撼力。无论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激昂的还是悲壮的,都会有一种穿透力,让观者的心灵为之颤动。想想自己,从幼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一路走来,无论生活多苦多难,我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无论条件是好是坏,我都愿意在艺术和人生道路上艰难求索。来到北京后,较为理想的条件使我能够不断
快退休时,男人的失落程度远胜于女人。如果夫妻基本同龄,那时,老婆多半已经退休,家里早就布置成她的地盘。热爱钩结编织的,茶几上有她重重叠叠的作品:茶几巾、杯垫、杯套、花瓶套子,都是拆了废毛衣编织起来的;热爱旅行的,家里到处都是她丝巾展翅的光脚照;热爱跳舞的,浴室里也常响起广场舞曲;热爱带孙的,女儿的头胎来了,儿子的二胎也来了,当老妈的一面力不从心地捶腿,一面脸上洋溢着“他们离了我都玩不转”的光辉。 
赵博、郑晓丽夫妻参加了央视大型节目《我和我的祖国》的录制。他们的婚姻生活很特别:夫妻俩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秋里塔格(维吾尔语里为“连黄羊和雄鹰都过不去的地方”)坚守奋战多年,用青春和热血浇灌这片“无人区”。  作为地质工程师,赵博和郑晓丽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扎根西部边陲,投身祖国的油气资源开发事业。从此,他们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身边的风景只剩大漠孤烟,但这对年轻夫妻无怨无悔,战胜恶劣条件,攻克世界
导入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待解决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一、趣味性是精彩情境导入的基本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不仅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