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和体会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有些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盲目地运用“拿来主义”,不能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独立地制作出符合教学情况的课件的局面,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课题、介绍背景、创设课堂情境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 课堂效率 语文
  有人说:“教学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能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虽然,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形象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普遍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制作和利用课件时走向了极端,盲目地运用“拿来主义”, 缺乏对课件制作的必要认识。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课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移植性。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只能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降低教学效率,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笔者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活力,简要地谈了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课题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枯燥的讲解或是煽情的演说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曲《妈妈的吻》,屏幕缓缓显示出《游子吟》这首诗,然后是笔者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句诗中。世间的情有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饱含深情的导入语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笔者设置的情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必须介绍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背景资料。在介绍背景资料时,如果教师使用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语言,即使教师讲解得很详细,也只能使学生产生抽象认识,不能形成感性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如鱼得水,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雪》,这是一篇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文章。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先播放了有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现状的影像资料,剪辑了电视剧《辛亥革命》的片断,使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形成了感性认识。然后,笔者再顺势导入:“本文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正蓬勃发展,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寒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占取理想的春天。本文形象化地再现了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这段讲解,为枯燥的教学添加了几许情趣,使学生都沉浸在笔者营造的意境中。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和动作演示等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与渲染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在讲授《献给母亲的歌》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真正体会母亲的艰辛,笔者有意识地创设了一个课堂情境:播放了电影《暖冬》中有关母亲一天劳作的片段。看完片段后,笔者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充满“爱与感恩”的教学氛围中,把课堂教学引入了高潮,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中,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并展示中国各种各样的古代桥和现代桥的幻灯片,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然后,教师再提问:“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说明了什么?”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素材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品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努力使每一篇课文都能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梅林中学)
其他文献
在晓庄师范学校开学典礼上,陶行知先生被邀请上台讲话。他没有直接演讲,第一个动作是:用手抓住一只鸡,从怀里拿起一把米,让鸡啄米。可是,鸡使劲挣扎,就是不吃米,甚至连米都不瞧;第二个动作是:抱着鸡,喂它吃,鸡依然不啄米;第三个动作是:放手,鸡自由了。此时,奇迹也发生了,鸡竟一个劲儿地啄米。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要想很好地落实教学任务,使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以通过讲故事、设置悬念等
摘要:PBL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就PBL教学对学生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法 影响     20世纪60年代,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建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ming,简称PBL)的课程模式。此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采用导师指
摘要:本文对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番探索,提出了今后我国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建业,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校文化  近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高校文化也清晰地映射出其文化走向。如何把文化研究转换为文化生产力要素,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使命。  一、协同创新对我国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挑战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应该时刻自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技能,紧跟时代步伐,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教学需要,努力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饱读诗书,提升自身的文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机械课程方面的教学工作,除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外,还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过去难以说明的传动原理、机构组成、机械元件,通过局部放大、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方法,更加形象、清晰地表现出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其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非常吸引学生,从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钱学森系统科学方法为指导,追寻当代科技前沿,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引入“萃智理论”,以培养创新人格为基础,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提升创新素养为目标,开展“创新算法与发明专利”校本課程群开发和实施的实践探索。同时,构建“三融合创新教育体系”,创建“萃智科技创新研学中心”,提出创新思维教育的三项基本原则,探索创新思维教育的四种主要方式,开发“萃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群”。这种“基础创客
摘要: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把语文课堂变成实践的场所,使学生好学、乐学。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 兴趣培养      目前,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学生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语文运用能力不强,有的学生甚至连普通的家信、申请书之类的应用文都不会写,阅读文章的能力更是叫人哭笑不得。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不得不让语文教师反思。那么,如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在“生疑——释疑”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益处和乐趣。  一、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思,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性思维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养成探究真知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理解并且合理高效地运用多媒体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数学教学 优势 误区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者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往往是该如何教育学生,常常费了力气、坏了心情,还不见效果。今天,我翻开以前做的读书笔记,看到了一则“南风效应”的笔记,大体内容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施展威力,越刮越凶,想以此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但行人为了抵御北风,却把身上的大衣越裹越紧;而南风则徐徐吹动,渐渐风和日暖,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最终南风获胜。”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