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所”字用法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字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使用分为“所”字结构和非“所”字结构两种情况。“所”字结构是“所”字在日本汉文中继承古汉语的用法,非“所”字结构是“所”字在日本汉文中发生的异变。即使是“所”字结构在日本汉文中同样存在异变,如“所V”形式失去了古汉语中“所”指代宾语的功能,变成句子结束的标志。非“所”字结构中,受日语“ところ”语法功能的影响,出现了区别于汉语“所V”结构的“V所”结构。“所”字在日本汉文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汉日语言接触所带来的结果。
  关键词: 平安时期;日本汉文;“所”字用法
  作者简介:马绍华,文学博士,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外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研究、日语教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日语空间词‘所(トコロ)’的语法化研究”(18SKBS214)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1)04-0150-07
  一 引 言
  日本汉文,指古代日本人模仿中国古汉文用汉字、汉语书写而成的日本汉文。按照创作年代分为奈良时期日本汉文和平安时期日本汉文;按照汉文的娴熟程度分为“纯汉文”和“变体汉文”,前者与古汉文相似度高,后者则搀杂较多的日语表达形式;按照内容性质又可分为历史书籍和用来记录公务以及仪式的公私日记,前者如奈良时期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后者如平安时期男性贵族公卿日记的代表作《御堂关白記》《小右记》等。日本汉文是研究古汉语在域外传播与发展的珍贵宝藏。
  日本汉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所”字结构便是其一。“所”字结构不仅在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汉文中大量出现,甚至促进了日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的形成,使其由场所义的实义名词发展成为形式名词。所谓名词化用法指“ところ”接在动词后,使“V+ところ”具备名词性质的功能(以下,“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均指“ところ”作为形式名词的用法)。这与“所”字使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质的功能类似。日本学者山田孝雄山田孝雄;《漢文の訓読によりて傳えられたる語法》,日本:宝文馆,1935年,第299—300页。最早指出日语“其取る所に従う”“止まる所を知らざる”中的“所”具备名词性质,是受汉语语法影响而形成的汉文训读文中的特殊用法,即名词化用法。筑岛裕筑岛裕:《平安時代の漢文訓読語につきての研究》,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3年,第381页。进一步指出,“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的来源是 古汉语标识的“所”字。沖森卓 也沖森卓也:《上代文献における“所”字について》,《国語と国文学》1978年第55卷第3期,第44—59页。通 过研究日本上代文献中的“所”字用法,指 出“ところ”表示名词化用法的例子在上代语中并不存在,“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的形成发生在上代之后。刘洪岩刘洪岩:《漢文訓読による“トコロ”の名詞化辞の用法の成立》,《東アジア日本語教育·日本文化研究》2014年第17期,第463—476页。则通过对汉文训读文中“所”字训读音变化的研究,分析了“所”字演变成日语“V+ところ”形式的过程。即平安初期的汉文训读文中以“所说”“所願”“所言”等形式存在的训读词汇,在平安中后期的汉文训读文中转化成“説ク所”“願フ所”“言フ所”的训读形式,即“V+ところ”的形式,由此确立了日语“ところ”作为形式名词的用法。
  如前人学者所述,日语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来自古汉语“所”字结构,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影响路径大致为从日本汉文到汉文训读文再扩张到日本和文(即传统的日语文章)中,使得“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在日本和文中稳定下来,使用至今。通过检索日本平安时期的和文文献,在平安中后期的《源氏物语》中发现了“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如“人の思はむところもえ憚りたまはで、(源氏物語·夕顔·158)”“さりとも思すところあらむ、(源氏物語·明石·270)”例句分别引自《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源氏物语1、2》,日本:小学馆,1997年,第158页、第270页。。这也验证了沖森卓也所说,“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发生在上代(奈良)时期之后。
  然而,前人学者并未指出“所”字结构对“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产生怎样的影响。据我们观察“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表现出来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如“彼の目指すところの理想だ”中的“ところ”可以省略,而“自分の信ずるところを述べる”中的“ところ”不能省略。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差异与同属“所”字结构的“所V”和“所V名”形式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我们仅知道“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是在汉文训读文中受古汉语“所”字结构影响而形成,对于古汉语“所”字在日本汉文中的使用及异变情况并不清晰。因此,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就“所”字结构对日语“ところ”名词化用法的具体影响,以及“所”字用法(包括“所”字结构和非“所”字结构用法)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异变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 古汉语“所”字结构对日语“ところ”名词化用法的影响
  古汉语“所”字结构的研究一直是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关“所”字结构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然而我们对于“所”字结构在域外汉文中的使用情况并不清晰,这一点后面详细阐述。古汉语对于古日语语言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借用汉字的文字表记上,古汉语的语法现象甚至改变了古日语的语法结构。在探讨古汉语的“所”字结构是如何影响日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之前,首先简单地概述古汉语“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古汉语“所”字的主要功能是插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构成“所”字结构,使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由于主语可以省略,“所”字结构通常可以标记为“所V”形式。根据V后是否出现中心词,“所”字结构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所V”和“所V名”两种情况。宋曦 宋曦:《古汉语“所”字结构的类型学考察》,《学术交流》2016年第12期,第168页。指出“所V”结构中的“所”指代动词作用的对象,“所V名”结构中的“所”指示定语修饰的中心语。在大多情况下,中心语与动词V的宾语重叠,如“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著”即可以看作中心语“书”的定语成分,同时“书”又是动词“著”的宾语。因此,可以说“所V”结构中“所”指代隐性宾语,“所V名”结构中“所”指示显性宾语。   关于“所V”“所V名”的形成年代,据计甫 计甫:《古汉语“所”字词组管窥》,《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第90页。统计,“所V”出现在殷商后期至西周前期,“所V名”出现在西周后期,另“所V之中”出现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张其昀 张其昀:《“所”字用法通考》,《语文研究》1995年第4期,第24页。也指出,“所V”这样的简单结构大约产生于春秋时代,较复杂的“所V名”结构在“所V”结构之后形成。在“所V”衍生出“所V名”的过程中,“所”的功能由指代隐性宾语向指示显性宾语过渡,“所V名”结构中由于宾语(中心语)明确,“所”字的指代功能弱化,甚至形式化,更甚者去掉“所”也不影响句意表达。如上文中“韩非之著书”也是完全成立的。古汉语“所”字结构中“所V”“所V名”两种形式的差异与上文提到的“彼の目指すところの理想だ”“自分の信ずるところを述べる”两句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差异有相似之处,以下就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阐述。
  (1)そんなことは私の知るところではございません。
  (2)私が知っているところの病院。 例文引自森田良行:《基礎日本語辞典》,日本:角川書店,1989年,第794页。
  例句(1)(2)中“ところ”分别接续在动词“知る”“知っている”之后,起到将动词变成名词性质的作用。森田良行虽然指出,(1)(2)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来自汉文训读,却没有真正阐述出两者的区别,仅说明(2)中“ところ”的用法相当于西欧语言中关系代名词的用法,具有浓厚的翻译腔调,在会话文中不常用。 森田良行:《基礎日本語辞典》,第795页。我们分析(1)(2)中“ところ”的差异如下。(1)中的“ところ”的语法功能与“所V”结构中的“所”相似,即指代隐性宾语。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动词“知る”的宾语,这一点可以通过(1)中的“ところ”能够替换成日语中其它表示宾语成分的“こと”来说明。(1)“そんなことは私の知るところではございません”也可以表达为“そんなことは私の知ることではございません”。“こと”指代宾语,替换“こと”的“ところ”自然也指代宾语。相反(2)中的“ところ”的语法功能与“所V名”结构中的“所”相似,即指示显性宾语。汉语“所V名”结构中的显性宾语为“名”,(2)中的显性宾语为“知っているところの病院”结构中的“病院”。由于(2)中已经存在了显性宾语“病院”,因此不能够用同样表示宾语的“こと”来替换“ところ”。
  古汉语“所”字结构中“所V”“所V名”两种形式的差异与“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差异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是否能够去掉“ところ”这一点上。前文提到“所V名”结构中“名”实质上充当宾语的含义,根据语言成分的经济原则,“所”指代宾语的功能减弱,因此去掉“所”也不影响句意表达。(2)中“私が知っている病院”,去掉“ところ”也是完全成立的。而(1)中的“ところ”则不能够省略,这是因为(1)中的“ところ”的语法功能与“所V”结构中的“所”相似,用来指代隐性宾语,是句子完整表达不可缺少的成分。
  至此,可以总结(1)(2)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的区别:①(1)中的“ところ”能够替换成同样表示宾语的“こと”,(2)不可以;②(2)中的“ところ”可以省略,(1)不可以。并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的差异与“所V”“所V名”两种形式的差异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上面的论述表明(1)中的“ところ”与“所V”结构相似,(2)中的“ところ”与“所V名”结构相似。甚至(1)中的“知るところ”译成中文可以还原成“所知”(“所V”形式),(2)中的“知っているところの病院”译成中文可以还原为“所知的医院”(“所V名”形式)。通过这些种种迹象,我们有理由相信“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来源于“所”字结构,同时“所”字结构中的“所V”形式和“所V名”形式对“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产生了具体的影响。“所V”“所V名”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代日语“ところ”的名词化用法中,对于盛行唐风文化的平安时期日本汉文“所”字用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具体分析“所”字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用法以及异变情况。
  三 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所”字结构用法
  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所”字用法,既存在古汉语的“所”字结构用法,又存在“所”字在日本汉文中的特殊用法,即“所”字与日语词汇“ところ”的用法交融的现象。即使是“所”字结构在日本汉文中的使用情况与古汉文中的使用情况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将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所”字用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字结构用法在日本汉文中的应用,研究“所V”“所V名”形式在日本汉文中的异变;另一类是非“所”字结构用法在日本汉文中的应用,研究“所”字在日本汉文中的特殊用法。前者是“所”字在日本汉文中继承了“所”字结构的用法,后者是“所”字与古日语通过语言接触产生的异变用法。
  1.“所V”结构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异变。本文选取的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为平安初期的《贞信公记》《九暦》,平安中期的《御堂关白记》《小右记》,平安末期的《权记》《中右记》。平安时期日本汉文资料的检索使用语料库为《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データベース》,(2007-02-08)[2020-11-09],http://wwwap.hi.u-tokyo.ac.jp/ships/db.html。在以上日本汉文中的“所V”结构大部分与古汉语“所V”结构相似,“所”指代文中“V”的隐性宾语。如下文(3)~(5)中,“所申”“所悩”“所聞”“所談”分别表示“说的内容”“烦恼的事情”“听到的事情”“谈话的内容”,“所”指代的“内容”或“事情”不在文中出现,是隐性宾语。
  (3)左大臣(藤原時平)所申,大略同之,以此意可消息。(貞信公記·延喜8年4月20日)
  (4)其後事汝可奉仕者云々,大将若有所悩,令奏其由可出。(九暦·天慶6年1月7日)   (5)件事前日所聞,子細陽邦師所談,仍記。(小右記·長和1年6月11日)
  例句(3)~(5)中的“所V”结构以及含义与古汉语相同,不多说明。然而,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所V”结构中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所”字并不指代动词的宾语,仅仅是以“所V”或“所V也”的形式出现在句末,成为一种表示句子结束的标志,如下文(6)~(8)。
  (6)雖有悩気,今日相扶参入,是夜報前師恩有在此度,仍所参也云々。(御堂関白記·寛弘4年3月19日)
  (7)又教通祭日忝座,如此等事相重所诣也。(御堂関白記·寛弘4年12月10日)
  (8)晦日祈年祭者,依去月左近府穢所延引也。(小右記·正暦4年2月28日)
  (6)“所参”中“参”的含义是“前往,拜访”,“仍所参也”的含义是“因此前往拜访”,显然“所”的用法不是指代“参”的宾语。(7)“所诣”表示“前往,参拜”,“所”的用法并不是指代“诣”的宾语。(8)“延引”表示“推迟,推延”的含义,“所延引也”的含义是“(祈年祭祀活动)推迟”,可见此处的“所”同样不是表示“延引”的宾语。这种形式上与古汉语一致,含義上却不相同的“所V”结构是“所V”在日本汉文中的异变。我们认为这种异变是由于日本汉文“所V”结构中的“V”泛化导致的。也就是说,平安时期的日本学者在使用“所V”结构时,开始不注重“V”需要带宾语这层含义,而仅仅是将“所V”结构变成一种汉文的形式化来使用。
  另外,(6)~(8)中“所参也”“所诣也”“所延引”日语中分别读作“参るところなり”“詣づるところなり”“延引する所”(6)“参るところなり”、(7)“詣づるところなり”日语读音分别引自,中山裕《御堂関白記全注釈寛弘四年》,日本:思文阁出版,2006年,64页,196页。(8)“延引する所なり”引自《摂関期古記録データベース》,(2013-09-19)[2021-1-7],https://rakusai.nichibun.ac.jp/kokiroku/list.php。,按照日语的读音方式,动词“参”“诣”“延引”先读,然后是“所也”,“所”读作“ところ”,“也”读作“なり”,“所也”读作“ところなり”。当这种出现在句末的“所也(ところなり)”形式进一步泛化,从日本汉文影响到日本和文中,即形成了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和文中的“~ところなり”的结句方式。右の大殿左にておはしけるが、辞したまへるところなりけり。(源氏物語·宿木·471)「なにばかり深くもあらず」といふべきところなり。(蜻蛉日記·323)。例句引自《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源氏物语5》,日本:小学馆,1997年,第471页;《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蜻蛉日記》,日本:小学馆,1995年,第323页。由于“なり”是“だ”的文言表达形式,“~ところな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现代日语“~ところだ”的形式。有关“ところだ”的语义形成过程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由于不是本文的研究内容,这里不作详细的说明,仅提供“ところだ”来源的一种可能性。
  2.“所V名”结构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异变。“所V名”结构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使用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典型的“所V名”结构,另一种是非典型的“所V名”结构。典型的“所V名”结构指日本汉文的“所V名”与古汉文中的使用情况完全相同。如例句(9)~(11)中“所申其理”“所讀華句文十巻”“所供菓子·干物”都是典型的“所V名”结构。
  (9)大閣仰云,汝所申其理非無,須事由申送右大臣。(九暦·承平6年1月3日)
  (10)所讀華句文十巻點了。(御堂関白記·寛弘元年8月2日)
  (11)御厨子所供菓子·干物等,頭中将宗通朝臣陪膳。(中右記·寛治7年12月16日)
  非典型的“所V名”结构指日本汉文的“所V名”结构并不严谨,如结构中成分的位置颠倒以及插入其它成分。如例句(12)~(14)。
  (12)所進高雅朝臣(以)堀河邊家。(御堂関白記·寛弘元年3月15日)
  (13)日來所手自畫八講料華経八巻并開結·阿弥陀·心経等畫了。(御堂関白記·寛弘元年5月14日)
  (14)理義申所似非真。(御堂関白記·寛弘元年8月14日)
  (12)中“所V(所進)”与“名(堀河邊家)”之间插入的其它成分“高雅朝臣”是“所進”的主语,这句话调整成汉语的表达应该是“(以)高雅朝臣所進堀河邊家”,含义是“高雅朝臣进入的河边的家”。(13)中“所”与“畫八講料華経八巻”构成“所V名”结构,其中插入的成分“手自”在日语中表示“亲自,亲手”的含义,本句若调整成汉语句式应该为“日来手自所畫八講料華経八巻”。可见,(12)(13)中的“所V”与“名”之间都有其它成分介入。(14)则是发生了“所V名”结构中各个成分位置颠倒的现象。“理義申所”是将“名(理義)”放在了“V(申)”之前,且“所”在“V(申)”之后。也就是说“理義申所”实际上构成了“名V所”结构,这与古汉语的“所V名”结构相差甚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汉文中的“所V名”结构已经不再严格遵守古汉语中各成分紧密相邻的原则,日本汉文中的“所V名”结构各成分之间可以插入其它语句,甚至成分之间的位置颠倒。以上是“所V名”结构在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异变。
  四 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非“所”字结构用法
  1.日本汉文中的“V所”结构。古汉语“所”字结构是“所”在动词前构成“所V”或“所V名”的形式,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出现了在动词后的“‘所’字结构”,即“V所”结构。如例句(15)∽(19)中“疑所”“慎所”“悩所”“劳所”“申所”等。
  (15)是依中明(源)従彼寮昨朝参入,為有疑所也。(貞信公記·承平1年4月11日)
  (16)八日,癸巳,水平,依有慎所不参御齋會。(御堂関白記·寛弘1年1月8日)   (17)右衛門督(斉信)有悩所不来。(御堂関白記·寛弘1年6月21日)
  (18)十七日,庚子,内御読経,依有劳所,申障不参。(御堂関白記·寛弘1年5月17日)
  (19)前司(藤原惟憲)申所有道理歟。(御堂関白記·寛弘2年12月29日)
  小山登久小山登久:《公家日記に見える「所(処)」字の用法について》,《国语国文》,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1977年第46卷第4期,第32—33页。认为日本汉文中的“V所”形式实际上是日语“Vところ”的表达形式,“Vところ”中的“ところ”是接续助词用法,表示“正在做前面动作(V)的时候”的含义,由于日语中“所”读作“ところ”,小山认为“V所”中的“所”实则替代“ところ”也是接续助词用法。然而,小山的观点仅是从形式上做出的判断,尽管“疑所”“慎所”“悩所”在读音上符合“Vところ”的形式,如“疑所”读作“疑うところ”,“慎所”读作“慎むところ”,“悩所”读作“悩むところ”,但是在意义上却不是日语“Vところ”形式所表达的“正在做前面动作(V)的时候”的含义,仍然是古汉语中指代宾语的用法。例如(15)的“疑所”表示“(有)怀疑的地方”,(16)“慎所”表示“斋戒的事情”,(17)“悩所”表示“烦恼的事情”等。这些短语中的“所”仍然表示动词修饰的对象,而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候。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所”可以替换成同样表示宾语的日语词汇“こと”来证明。如(16)的日语译文可以理解为“慎むこと(所)有るにより御斎会に参らず”,意为“由于有斋戒的事情不参加聚会”,(17)可以理解为“右衛門督悩むこと(所)有りて来たらざる”,意为“右衛門督有烦恼的事情不来”。通过可以将“所”理解为“こと”,说明了上文中的“所”表示的是宾语,其它句子情况相同,不再赘述。综上,(15)∽(19)中的“V所”结构虽然形式上与日语“Vところ”相似,但是“V所”结构中“所”字的用法与“ところ”不同,不能视为表示前面动作发生时间的含义。因此,将日本汉文中的“V所”形式认为实际上是日语“Vところ”的形式是不妥的,我们认为日本汉文中的“V所”形式还处在古汉语“所V”→“V所”→“Vところ”中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V所”虽然形式上与日语“Vところ”相近,只有当“V所”中的“所”表示时间义时,才与“Vところ”完全一致。
  2.“所”在日本汉文中的表记用法。上面提到的日本汉文中的“V所”结构形似日语“Vところ”,实则“所”并不等同于“ところ”的情况。下面要论述的则是日本汉文中的“所”字等同于“ところ”的情况。古代日本人在借用漢字表记日语时,通常会选用与日语固有词汇具有相同含义的汉字进行表记,如“所”和“ところ”在汉语和日语中同为场所义,因此“所”在日语中训读为“ところ”,“ところ”的汉字表记为“所”。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所”的表记用法。在对平安时期日本汉文中的“所”字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所”字的表记用法中出现了古汉语中没有的语言现象。如下面例句中的“所歟”“所々”。
  (20)以此由被仰,即奏云,又々可被尚申所歟。(御堂関白記·寛弘4年1月3日)
  (21)十八日,終日大雨,所々有人家流聞,天変所指洪火如指掌歟。(中右記·寛治7年8月18日)
  (22)五日,甲辰,所々初修理,破馬出垣。(御堂関白記·寛弘3年9月5日)
  这部分是用“所”字表记“ところ”的过程中受“ところ”的影响而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例如,(21)(22)“所々”在古汉语中并无类似表达,然而日语中有“ところどころ”的形式,表示“处处,到处”。(21)(22)“所々”可以看作是表记日语的“ところどころ”。甚至,(20)中的“所歟”无法从汉字层面理解其含义,此处对应了日语中的“どころか”,“所”表记“どころ”,“歟”表记“か”。这部分的“所”尽管不是“所”字用法在日本汉文中的异变,也是由于受到日语“ところ”的影响而出现的古汉语中未见的“所”字语言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古汉语对古日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以“所”字为例,不仅在日本汉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古汉语“所”字结构,甚至“所”字结构中的“所V”和“所V名”形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现代日语中“ところ”名词化用法的不同。由于同样表示场所义,“所”字在传入日本后训读为“ところ”,“ところ”的汉字用“所”表记,形成了“所”与“ところ”的对应关系。然而,“所”与“ところ”终究是来自两个语言系统中的不同词汇,它们的关系不完全是对等的。在日本汉文中出现的“所”字结构最终引发“ところ”名词化用法的形成,相反日本汉文中的“所”字也出现了受“ところ”影响的用法,如“V所”结构以及“所”字的表记用法,这正说明了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的。古汉语对古日语语言形成的影响是深远的,还有大量渗透在日本汉文中的古汉语现象有待研究。
  Abstract: There were 2 way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所” in Japanese kambun in the Heian period. The Chinese character “所” structure in Japanese kambun inherits the usage of the character “所”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structure without the character “所” is the variation of the usage of “所” in Japanese kambun.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racter “所” in Japanese also has a variation, for example, the form of “所+ V” in Japanese has lost the function of referring to objective in ancient Chinese and has become a sign of the end of a sentence. The structure without the character “所”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Japanese “ところ”grammar, emerges a “V+所” structure differing from the Chinese “所+ V” structure. The great change of the character “所” in Japanese kambun is the result of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Keywords: the Heian period; Japanese kambun; the usage of the character “所”
  【责任编辑 龚桂明 陈西玲】
其他文献
《王者荣耀》因其强烈的竞技性、互动性、趣味性深受广大游戏玩家的喜爱,成为一款现象级手机游戏。基于“英雄之旅”理论视角,通过分析37个英雄角色的背景故事文本,揭示了《王者荣耀》英雄角色的背景故事搭建模式。研究发现,《王者荣耀》中的英雄之旅,经历召唤—冒险—回归三个阶段,故事搭建呈现出历史人物的虚拟建构、英雄羁绊的趣味性组合、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嵌入、故事结局的开放性诠释等特点,由此构建一套以心灵世界冲突、理性袪魅后多元价值观和解、电子神话崛起为核心内容的游戏世界观。这种游戏世界观,吸引了大量游戏玩家踏上并沉醉于
摘 要:现代汉诗选本能彰显选者鲜明的文学趣味、文学观念和批评意识,更隐含着选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现代汉诗发展演变的独特把握。当代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选本是勘察现代汉诗海外翻译、传播和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他们既向海外翻译传播优秀的现代汉诗作品,也对现代汉诗史的书写提供重要的海外视野。叶维廉对现代主义诗歌史的挖掘重整、张错对台湾现代诗版图的个性擘画、奚密对百年现代汉诗史的海外建构,在研究观念、批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