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铸佳作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以边塞诗成就最为突出。岑参曾到西北边塞戍守,在那里他生活了五六年,对边塞生活非常熟悉,且很有感情。他的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绮丽多姿的风光及戍边将士艰辛壮丽的战斗生活,不仅表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也反映了对边塞人民和平生活的关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诗,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能把塞外奇伟瑰丽的雪景与离情别绪融为一体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几乎是绝无仅有。
  从诗题上看,便可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别之作。诗篇一起笔就紧扣题目,即咏飞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四句极写西北的风雪之凶与早。农历八月,内地还是金秋时令,而西北边塞却已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了。诗篇一开头就以雄健的笔力,描绘出一幅富有鲜明特色的塞北雪景图,将读者带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虽然北风翻卷,白草摧折,大雪飞扬,但并不显得荒萧冷落,倒有几分盎然春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吹得梨花开,况且开放的梨花又是千树万树,足见白得多么广阔,多么繁盛。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神往的景象,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啊!大雪压境,诗人并无颓然畏惧之意,却将雪景写得如此壮美,表现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从视觉到感受,从帐内到帐外,由自己到别人,笔触细腻、感情真切地写出了塞北的严寒。“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写得自然生动,我们好像看到了那片片飞雪,飘飘而来,开帘入隙,倏忽又消失了;那明珠串成的门帘,那金丝织成的帷幕,被雪花沾湿润泽之后更显清新,因而更突出了天气的清寒。“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锦衾”与“铁衣”两相对照,更显“铁衣”的冰寒。这四句看似是写人,而实则是写雪。通过人的感受将塞北雪天威严凛然的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出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武精神和雄壮气概。
  以上,从雪的瑰美写到塞北的严寒,都是以特写镜头或从正面或从侧面来表现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的感觉。以下,作者则放眼远眺,浓墨重彩,从地上到空中,由近及远,将雪景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沙海,冰凌林立,参差交叉;漫天的阴云,浓重稠密,好似凝聚一团,要狠狠地压下来。诗人运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了瑰丽壮阔的大漠雪景,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感情。望着这壮丽的边塞风光,诗人怎能不开怀兴叹!想到戍边将士们的威武神情,又怎能不由衷钦佩!但念起武判官将要归京,诗人又怎能不深感沉郁。正是怀着这样复杂的情感,所以诗人才吟咏出既奇伟又深沉的白雪歌。
  前半部分主要借咏雪而寄情,以咏雪含送人。后半部分则写人又咏雪,咏雪又抒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军营内,为了给武判官送行,摆下盛情的酒宴,安排了优美的舞乐。这是一种热烈欢快的场景。但是,酒宴散后,暮雪纷纷,落在辕门内外,鲜红的军旗直挺地挂在杆头,尽管劲风吹拂,仍然一动不动。天寒地冻,与刚才的欢歌曼舞形成对比,加之纷纷暮雪与不翻红旗也互相对比,一冷一热,一欢一沉,一白一红,一动一静,突出了冷、沉、红、静,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种气氛深切地反映出人们此时此刻的凝重情感。如果说在酒宴上是一种热烈饯行的话,那么此时已是一种深沉的送别了。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深情送别,不仅送出辕门,而且送出轮台东门;不仅送出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远去,直到人被层峦叠嶂隐去了,还默默地看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迹沉思。漫天飞雪,天苍苍,野茫茫,从遥远的边塞向京城归去,会遇到多少困难,经受多少磨难呀!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体察感受,细致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尤其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从他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迹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惘然若失的心情。这里,“不见”与“空留”两相映衬,使“空留”像定格了的电影镜头一样格外显眼。人不见了,留下的唯有雪地上的“马行处”。“马行处”自然代替不了远行的人,但这时能够望着这“马行处”也是能感觉到慰藉的。然而从这“马行处”上更加触动起看不见亲友的那种空虚惆怅之情。这两句可以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全部沉郁的情思,经过步步浓缩,到这里已结成透明的晶体,又被清晰地折射出来,咏雪与送人至此也浑然一体了。
  一首好诗肯定有一个鲜明独特而又概括深远的意境,使景真情切,情景交融,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艺术画面,潜流着牵动人心的思想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就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诗中既有瑰丽奇伟的边塞雪景,又有古代戍边将领的特殊生活感受,更有雪中送人的深挚友情。
  在岑参的笔下,自然景物和场景,人物的举止和感情,都是那样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雪的姿容、风骨、气质,送人的盛况、氛围、心境,都被刻画得逼真感人。这首诗从咏雪到送人,咏雪中含送人,送人中有咏雪,景情合一,颇具匠心。诗篇先从咏雪入笔,展示了送别的瑰丽壮阔的背景,奠定了雄壮而浓重的感情基调。然后通过中军营内外送别气氛的对照描写,使感情的发展更加炽烈而凝重;最后又具体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感情愈加深挚广远,形成高潮。
  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人将与武判官深厚的情谊寄寓在瑰丽的雪景中,两者结合得水乳交融,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并于写作时借鉴。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1~2题,15分)  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⑶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⑷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
期刊
各类文体的阅读历来是中考的主要内容,而且比重越来越大,这其中尤以记叙类的文章为重点。所以,探求这类文体的命题角度,掌握一定的解读方法,应对中考无疑是利剑在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林语堂先生讲:“读书不是美容术,但是与美容术有关。”  林先生几次在他的文章中引用诗人黄山谷的话:“三日不读书,便言语无味,面中憎。”
期刊
结构,艺术形式的因素。但它不是纯粹技巧性的东西,而是作家对于内容深刻认识的结果,是体现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没有周密的构思,就无从进行结构;没有完美的结构,作品的构思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画家讲究布局构图;小说家在纷杂如乱麻般的事件中,继续寻找出头绪来作为全书的纲领……无数艺术大师的经验证明:结构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它是整个作品的骨架、格局,不但关系到艺术上的完美,而且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期刊